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91篇
  免费   3602篇
  国内免费   2129篇
耳鼻咽喉   283篇
儿科学   719篇
妇产科学   210篇
基础医学   2358篇
口腔科学   718篇
临床医学   4229篇
内科学   2987篇
皮肤病学   477篇
神经病学   597篇
特种医学   14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265篇
综合类   10248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预防医学   4477篇
眼科学   454篇
药学   4295篇
  56篇
中国医学   4134篇
肿瘤学   1458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1007篇
  2021年   1306篇
  2020年   1245篇
  2019年   623篇
  2018年   703篇
  2017年   977篇
  2016年   782篇
  2015年   1340篇
  2014年   1761篇
  2013年   2164篇
  2012年   3326篇
  2011年   3472篇
  2010年   3307篇
  2009年   2921篇
  2008年   3169篇
  2007年   2925篇
  2006年   2631篇
  2005年   2071篇
  2004年   1513篇
  2003年   1275篇
  2002年   989篇
  2001年   947篇
  2000年   735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石化地区1岁以下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集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出生的新生儿出生时的一般资料,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AD相关因素。在1、2、6、9、12月龄随访,了解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情况以及小儿喂养和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入选新生儿2426例,随访新生儿915人次,其中AD患儿271例,AD患病率29.6%。出生在3、4、5及7、8、9月的新生儿AD的患病率为29.9%~37.6%,较其他月份(20.7%~24.2%)高。单因素分析显示,AD的患病率与父母过敏史、婴儿血嗜酸细胞计数增多显著相关(P0.01),与性别(男性)、剖宫产、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母亲文化程度高、被动吸烟有关(P0.05),与母亲产前感染史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D患病率与母亲文化程度高、血嗜酸细胞计数增多显著相关(P0.01),与剖宫产、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父母过敏史有关(P0.05)。结论:上海市金山石化地区婴儿AD的患病率为29.6%。AD的发病有季节性趋势,出生在春季及夏季的新生儿AD的患病率高,父母过敏史、母亲文化程度高、出生后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剖宫产,血清嗜酸细胞数增多是婴儿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了解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对避孕措施的近期及远期影响,为形成优质、持久的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7—11月在上海市徐汇区4家综合医院行人工流产的937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配对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提供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对照组提供常规流产后服务。随访所有对象流产后1个月及1年避孕措施的使用情况。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流产后1个月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88.0%、65.5%(P0.001);流产后1个月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88.0%、40.4%(P0.001);流产后1年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分别为64.3%、26.4%(P0.001)。干预组流产后1年内有效避孕措施使用依从性最好的是避孕套,其次是宫内节育器,依从性较差的是复方口服避孕药。结论: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能提高流产后避孕措施的使用率及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但流产后1年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有所下降。接受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对象流产后1年避孕套的持续使用率较高,复方口服避孕药的持续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993.
994.
背景 β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THβ)属于罕见内分泌疾病,临床极易误诊、误治。目的 总结RTHβ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了解本病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3-201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诊断为RTHβ的患者6例。回顾性分析6例RTHβ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诊断年龄、发病年龄、家族史、主诉、心电图检查结果、甲状腺触诊结果、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甲状腺核素静态显像结果、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血清铁蛋白、脂代谢指标、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基因测序情况等。结果 6例RTHβ患者的诊断年龄均高于发病年龄,患者在确诊RTHβ之前均被误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患者主诉均存在心悸、多汗,3例伴心房颤动。6例患者甲状腺核素静态显像均显示甲状腺双叶摄取率增高。5例RTHβ患者甲状腺超声显示有甲状腺肿大,4例显示多发结节。6例RTHβ患者血清FT3、FT4水平升高,TSH水平在参考范围,且TRAb均为阴性;血清SHBG和血清铁蛋白均在参考范围;甲状腺激素受体(TR)β基因测序均存在点突变。结论 RTHβ的临床表现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诊断时需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区分,同时注意并非所有的RTHβ患者能检测出TRβ基因突变。对于高度怀疑为RTHβ的患者,可以采用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左旋-三碘甲腺原氨酸(L-T3)抑制试验或TRH兴奋试验联合L-T3抑制试验进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MAs)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提高临床医生对IMAs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IMAs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42岁,因咳嗽和咳痰入院,CT检查显示双肺斑片状影,因疑似双肺肺炎行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TBLB)及胸水脱落细胞检测结果均为炎性表现,后经皮穿刺活检病理回报为IMAs。基因检测结果为KRAS外显子2点突变。行紫杉醇加卡铂并联合应用血管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化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变。结论:IMAs是一种特殊病理类型的肺腺癌(ADCs),该类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基因表达特殊,治疗原则与其他类型ADCs不同。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以不同浓度IL-1β(1、5、10、25 ng/mL)作用24 h;对照组细胞则不加IL-1β作用。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MCP-1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CP-1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hPDLFs中可见微弱的MCP-1表达;实验组hPDLFs经IL-1β刺激后,MCP-1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都增强,这种调节作用在10 ng/mL IL-1β的作用浓度时最明显(P<0.05)。结论:在IL-1β介导环境下,hPDLFs中MCP-1的表达增高,而MCP-1表达增高可能是引起外周血单核细胞向局部炎症牙周组织募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借助磁共振技术,对未经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盘-髁距离、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测量分析,从而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2例(83侧关节)在随访期间未经有创或不可逆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在初诊及随访结束时拍摄MRI,分别对盘-髁距离、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源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患者初次就诊时,平均年龄为30.4岁,平均随访时间10.9个月。初诊时,39侧关节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其中27侧随访期结束时变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随访结束时,盘-髁平均距离从初诊时的5.28mm增加至6.73mm,而关节盘的平均长度从8.31mm缩短至6.91mm,髁突高度从5.21mm降为4.65mm,以上变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自然转归过程中,关节盘前移距离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髁突高度逐渐下降,但需更长期的随访及分层研究。  相似文献   
999.
细胞共培养技术是指在体外将各种不同的细胞置于同一培养环境中,近似模拟体内微环境的一种方法.该系统能很好地展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联系,在了解细胞内在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干细胞研究领域.该文就共培养的研究方法及在干细胞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低反应)与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2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PCI术后及随访期1个月分别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PG)检测,观察院内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行ROC曲线分析,以最佳预测值分为血小板正常反应和血小板低反应组,观察组间MACE发生情况。结果 ROC曲线提示术后ADP-PG≥47.5%为血小板低反应组(曲线下面积=0.66,95% CI:0.57~0.75,P<0.01),共有81例(29.1%)患者;院内及6个月随访期共发生MACE39例(14.0%),随访期MACE发生率在血小板正常反应组和低反应组分别为4.6%(9/197)和11.1%(9/81),OR=2.61,P=0.04,低反应组更容易出现MACE。围术期心肌梗死在两组间分别为6.6%(13/197)和14.8%(12/81),OR=2.46,P=0.03,血栓性事件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术后血小板低反应与PCI术后缺血性事件高发生率相关,监测ADP-PG对发现PCI术后高危人群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