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98篇
  免费   7629篇
  国内免费   4809篇
耳鼻咽喉   894篇
儿科学   1460篇
妇产科学   361篇
基础医学   4464篇
口腔科学   1401篇
临床医学   9952篇
内科学   6577篇
皮肤病学   819篇
神经病学   1952篇
特种医学   3144篇
外科学   7523篇
综合类   22243篇
现状与发展   26篇
预防医学   9678篇
眼科学   884篇
药学   9289篇
  135篇
中国医学   7527篇
肿瘤学   3307篇
  2024年   303篇
  2023年   911篇
  2022年   2376篇
  2021年   2939篇
  2020年   2585篇
  2019年   1328篇
  2018年   1629篇
  2017年   2095篇
  2016年   1561篇
  2015年   2934篇
  2014年   3862篇
  2013年   5127篇
  2012年   7316篇
  2011年   7693篇
  2010年   7273篇
  2009年   6417篇
  2008年   6619篇
  2007年   6443篇
  2006年   5852篇
  2005年   4634篇
  2004年   3164篇
  2003年   2538篇
  2002年   1849篇
  2001年   1747篇
  2000年   1401篇
  1999年   456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FK506-壳聚糖膜片与培养的雪旺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生长状况和纯度较好的第3代雪旺细胞,分别传代接种于含有FK506-壳聚糖膜片、单纯壳聚糖膜片的培养皿中培养,以盖玻片作为对照组.计算3组雪旺细胞倍增时间、雪旺细胞纯度;用MTT法比较不同膜片上雪旺细胞的生长活力,绘制生长曲线;S-1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雪旺细胞倍增时间对照组为5.9 d,单纯壳聚糖膜片及FK506-壳聚糖膜片组均为4.0 d;雪旺细胞纯度分别为80%、89%,93%;雪旺细胞增殖情况以FK506-壳聚糖组最佳,单纯壳聚糖组次之,对照组最差;各组雪旺细胞均呈S-100阳性,FK506-壳聚糖组与单纯壳聚糖组雪旺细胞排列呈典型的漩涡状或栅栏状.结论 FK506-壳聚糖膜片具有更显著的组织相容性与生物功能性,并保持了雪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家兔阴茎感觉神经来源。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2只,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6只,A组在左侧脊神经上记录,B组在右侧脊神经上记录。对家兔阴茎施加不同大小的机械刺激,用神经单纤维记录技术,在同侧S1~S4脊神经上记录单纤维放电。结果:通过对家兔阴茎施加各种不同机械刺激,在同侧S2~S3脊神经上能记录到放电,S1、S4脊神经上未能记录到放电。左侧脊神经放电纤维数量分别为:S2:39.67±3.14,S3:21.00±2.19;右侧脊神经放电纤维数量分别为:S2:40.00±3.16,S3:19.67±2.58,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家兔阴茎皮肤感觉来源于S2~S3脊神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Le Fort型骨折的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对62例Le Fort型骨折患者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组分析。结果在62例中,Le Fort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8例,复合型35例(其中Ⅰ+Ⅱ型18例,I+Ⅱ+Ⅲ型7例,Ⅱ+Ⅲ型10例);55例同时伴发颌面部其他骨折。Le Fort型骨折在二维CT上表现为颌面部多发且杂乱的骨折,虽然在发现细小和深部结构的骨折方面优于三维CT成像,但难以作出Le Fort型骨折的诊断;三维CT成像能清晰立体地显示Le Fort型骨折的整体形状及走向,并可明确作出分型。结论三维CT成像是Le Fort型骨折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细小骨折诊断不如二维CT。  相似文献   
104.
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讨论经皮经肝穿刺放置引流管(简称PTCD)减压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简称AOSC)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96年3月~2001年4月行PTCD治疗AOSC病人15例,男10例,女5例,胆石症术后8例,胆管癌2例,胰腺癌3例,胆道畸形2例,其中4例放置了胆道内支架.结果 15例病人技术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穿刺置管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病情缓解后针对病因有8例行手术治疗痊愈,4例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植入了胆道内支架,1例于置管后3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置管引流病情稳定后因各种原因放弃继续治疗,保留引流管自动出院.结论 PTCD可有效降低胆管压力,缓解病情,降低AOSC的死亡率,为进一步的病因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别构建人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羧基端截断的中分子表面蛋白MHBst78、MHBst155编码基因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转录激活功能及对宿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3对寡核苷酸引物,以adr亚型HBV质粒pHBVDNA为模板,采用PCR法分别扩增HBVX基因、MHBst78与MHBst155编码基因片段;用HindⅢ,KpnⅠ双酶切HBVⅩ基因;用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MHBst78与MHBst155编码基因片段后,分别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相应酶切位点,转化宿主菌JM109,提取质粒,分别用上述内切酶酶切及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酶切重组体显示所切下的片段大小均与预计相符,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序列及预计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HBVX基因、羧基端截断的HBV中分子表面蛋白MHBst78、MHBst155编码基因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BV转录激活蛋白HBx、MHBst78MHBst155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针对肿瘤化学治疗所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探索胃肠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临床路径流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有病理诊断的晚期胃肠癌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流程,对照组实施传统流程,比较两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医疗费用明显降低(P<0.05),医疗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5)。结论 胃肠癌患者化疗期间实施临床路径流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7.
COPD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机械通气后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特点。②方法 取32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做痰细菌学培养,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③结果 32例病人共分离出菌株76株,阳性率71.7%,其中混合感染10例次。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NB)58株,占76.3%;阳性球菌10株,占13.2%;真菌8株,占10.5%。常见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杆菌为主,GNB中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④结论 COPD应用机械通气病人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1(IGFBP—1)与妊高征(PIH)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50例妊高征孕妇(PIH组)和108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血清 IGF-Ⅰ、IGFBP-1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妊高征孕妇血清 IGF-Ⅰ水平低于正常孕妇(P<0.05),且重度妊高征孕妇血清 IGF-Ⅰ水平低于中度和轻度孕妇(P<0.05,P<0.01)。②妊高征孕妇血清 IGFBP-1水平高于正常孕妇(P<0.05),且重度妊高征孕妇血清 IGFBP-1水平高于中度和轻度孕妇(P<0.05,P<0.01)。③两组孕妇血清 IGF-Ⅰ水平与血清 IGFBP-1水平呈负相关(r=-0.386,P<0.05)。④妊高征孕妇血清 IGF-Ⅰ水平与舒张压呈负相关(r=-0.386,P<0.05),血清 IGFBP-1水平与舒张压呈正相关(r=0.632,P<0.01)。结论:妊高征孕妇血清 IGF-Ⅰ、IGFBP-1水平的高低可反映妊高征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从1995年7月~2002年7月共对292例(313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0条患肢施行解剖外血管重建术,38条患肢施行了腔内外科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255条患肢施行了开放性手术重建下肢血供。结果:手术成功者患肢的踝肱指数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3.1年(0.5~7年),解剖外重建组移植血管一期通畅率为56%,腔内外科组通畅率为78%,开放性手术组通畅率为72%。结论:病人的全身情况、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为取得较好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需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柃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