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1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64篇 |
妇产科学 | 47篇 |
基础医学 | 181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292篇 |
内科学 | 333篇 |
皮肤病学 | 51篇 |
神经病学 | 71篇 |
特种医学 | 192篇 |
外科学 | 250篇 |
综合类 | 309篇 |
预防医学 | 199篇 |
眼科学 | 32篇 |
药学 | 21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99篇 |
肿瘤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07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2篇 |
1980年 | 12篇 |
1977年 | 9篇 |
1959年 | 41篇 |
1958年 | 66篇 |
1957年 | 75篇 |
1956年 | 73篇 |
1955年 | 83篇 |
1954年 | 51篇 |
1948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骨盆肿瘤血管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通过分析骨盆肿瘤血管造影表现及供血特点 ,指导动脉栓塞治疗和手术治疗 ,强调肿瘤血管“多支栓塞”的重要性。方法 对 12例骨盆肿瘤患者进行了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和碘油栓塞治疗 ,其中纤维肉瘤 1例 ,软骨肉瘤、骨肉瘤各 2例 ,转移瘤 7例 ,治疗前均行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和 /或腰动脉造影 ,治疗后造影复查血管闭塞及碘油沉积情况。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 1)血管造影表现特点 :a“多源多支”供血 :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腰动脉均参与骨盆肿瘤供血 ;b“富血管性”表现 ;c肿瘤染色区域明显大于骨破坏区。 ( 2 )栓塞结果 :每例均进行了 2支以上供养血管栓塞 ,复查见供养血管完全闭塞 ,肿瘤染色明显减少 ,碘油沉积良好。 ( 3)临床效果 :临床效果显著 ,疼痛减轻 ,肿块缩小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骨盆肿瘤的供血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于PEG-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的低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治疗满48周并于治疗前完成肝活检的乙型肝炎患者,取用药后第12周、24周、48周为观察点,记录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应答与肝组织炎症程度(G分级)、肝细胞HBcAg分布的相关程度。结果按炎症级别分组之HBeAg阳性组:治疗48周时G1组总有效率20%(2/10),G2组总有效率56.25%(9/16),G3组100%(6/6);HBeAg阴性组炎症级别G1组10%(1/10),G2组62.5%(5/8),G3组100%(2/2)。按照肝细胞HBcAg表达分组之HBeAg阳性组:48周时浆型表达总有效率80%(8/10),混合型表达组总有效率42.1%(8/19),阴性表达组100%(3/3)。HBeAg阴性组:浆型分布组DNA阴转率为37.5%(3/8),混合型组为28.57%(2/7),阴性组为60%。结论无论按照炎症还是肝细胞HBcAg表达分组比较,最初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各个级别分组所得数据未见明显差异(包括HBeAg阳性与阴性组)。加入时间因素后显示随时间延长,高炎症水平、HBcAg的阴性表达和(或)浆型表达会有更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23.
MA Sevick B Piraino S Sereika T Starrett C Bender J Bernardini S Stark LE Burke 《Journal of renal nutrition》2005,15(3):304-311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ilot test an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the adherence of study participants to the hemodialysis dietary regimen. DESIGN: A single case study design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over a 4-month period of time. SETTING: A dialysis center in southwestern Pennsylvania. PATIENTS: Of the five individuals entered into the study, one was male and four were female, four were black, and one was white. Participants were 63 to 70 years of age, and had been receiving dialysis for a median of 36 months (range, 18 to 84 months). INTERVENTION: The intervention included counseling to enhance self-efficacy, by a renal dietitian, paired with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based dietary self-monitoring. Participants met twice per week with interventionists during the first 6 weeks, weekly during the second 6-week period, and biweekly in the final 4-week period. MAIN OUTCOME MEASURES: Monthly laboratory data regarding serum albumin, potassium, and phosphorus levels; Kt/V; and data on average monthly 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 were abstracted from the participants' medical records.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was determined at baseline and at 4 months. RESULTS: Four of five study participants had an increase in serum albumin level from baseline to their final measurement, and one participant maintained a stable albumin level. Four of five participants also experienced a small increase in serum phosphorus level. Mixed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regard to serum potassium and average monthly 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 CONCLUSIONS: Because of the small sample and single case study design, caution must be used in drawing firm conclusions from this study.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tervention may result in improved dietary intake and improved serum albumin levels. With increased dietary intake, serum phosphorus levels may increase. Additional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efficacy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this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dietary adherence. 相似文献
24.
马树华 XU Ke 肖壮伟 SUN Zheng-yu 王强 YANG Ming-wei 卢涛 LI Shu 乐洪波 HAN Ming-jun 李玉光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7):734-73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周围型肺癌血管生成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73例周围型肺癌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分析周围型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参数图像和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强化峰值(PH)、肿块-动脉强化峰值比(PHpm/PH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cyclinDl,评价周围型肺癌各CT灌注参数与MVD计数及cyclinD1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 3组周围型肺癌(腺癌、鳞癌、其他类型癌)的TDC曲线相似,都有明显的上升支,CT值明显增加[TDC曲线的峰值分别为(44.87±6.83)、(34.91±8.05)、(40.66±5.87)HU],达峰值后变化较小,较平坦,有一个平台期;cyclinD1阳性表达44例,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患者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分别为(33.88±14.81)、(23.17±11.66)条/高倍视野,P<0.01];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者的PH、PHpm/PHa、BF、BV、PS值[分别为(60.56±6.27)HU、(20.71±2.54)、(245.54±69.73)ml·100 mg-1·min-1、(12.17±3.50)ml/100 mg、(20.11±7.34)ml·100 mg-1·min-1]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56.39±6.87)HU、(19.02±3.27)、(194.23±80.89)ml·100 mg-1·min-1、(9.67±3.00)ml/100 mg、(14.10±7.45)ml·100 m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周围型肺癌中,cyclinD1阳性表达的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呈正相关,其中,BV、PS、BF值的r值分别为0.409、0.517、0.503,呈显著性相关(P值均<0.01);PH、PHpm/PHa的r值分别为0.319、0.324,呈低度相关(P值均<0.05).cyclinD1阴性表达者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无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及cyclinD1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周围型肺癌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3例括约肌切开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胆囊切除术后括约肌狭窄11例,胆管壶腹部结石嵌顿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伴胆管末端狭窄19例,复发性胆源性胰腺炎6例,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后4例;第1次手术24例,第2次手术19例.结果 腹部切口感染5例,短暂性胆漏2例,括约肌手术处渗血3例,37例(占86%)经5~15年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方法,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6.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发病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的微循环变化。组织学改变以及多肽含量变化和意义。方法:4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留伴行神经组和去伴行神经组,建立标准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激光多谱勒及显微放大分析系统,组织学方法以及凝胶电泳方法等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骨骼肌微血管管径在20分钟时恢复率基本达到高峰约60%,此后为平台期:90分钟最高峰,为75%,主干血管流速率亦在20分钟基本达到上限,病理检查显示:缺血的骨骼肌纤维呈空泡状,核形态增大,染色加深,红细胞严重聚集,凝胶蛋白电泳提示:缺血骨骼肌中分子量20KD左右的多肽显著增加。结论: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骨骼肌的微循环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及因之导致骨骼结构损伤和异常的20KD多肽含量明显增加,以及红细胞凝聚,白细胞的改变,这些共同构成了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左旋氧氟沙星对小鼠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特异性细胞免疫和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左旋氧氟沙星联合其他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38只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H37Rv结核菌(1×106CFU/只),然后随机等分为两组,一组不作处理(对照组),另一组进行左旋氧氟沙星灌胃治疗(药物组),300mg/kg,每周灌5d,疗程28d。在治疗开始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计数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菌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脾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情况。结果左旋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小鼠肺组织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小鼠服药期间细菌量减少100倍,停药后30d仍减少10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药物治疗能减轻肺组织病理变化的程度。药物组小鼠脾细胞分泌卡介苗(BCG)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旋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小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同时能改善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促进小鼠脾细胞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28.
目的从载文、著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方法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2年至2012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刊出论文情况,对全文进行浏览并保存,录入Excel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杂志2002年至2012年的载文和著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消化外科杂志》11年载文1917篇,每期平均载文量29.05篇,基金项目论文占30.62%,被引率为58.52%;著者来自32个省、直辖市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重庆、北京、上海3个地区作者发文分别为446篇(23.27%)、240篇(12.52%)、203篇(10.59%),位居前3位,其次为四川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发文1382篇(72.09%)。合著率为90.03%,合作度为4.37。结论《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该刊著者分布范围广,合作率高,但总体分布尚不均衡。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白2007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7例孤立性骨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和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骨浆细胞瘤并符合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其中1例伴POEMS综合征(多神经病、器官巨大症、内分泌病、M蛋白和皮肤病变综合征),1例术后6个月出现多处骨转移.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1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个月.其中5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结论 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手术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是其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了外源质粒DNA经胃肠道吸收可能对肝脏产生的作用机制。给Balb/c小鼠灌胃质粒pcDNA3 200μg,在灌胃后4h分离肝脏,提取肝脏的总RNA。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对灌胃质粒pcDNA3后的Balb/c小鼠肝脏进行基因表达谱研究。结果发现17664个基因中,表达上调100条,表达下调41条。按基因功能分类,表达上调的基因可分为免疫应答基因、转录因子基因、信号转导基因、转运相关基因及代谢相关基因等;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为脂质代谢基因。灌胃外源质粒DNA后,肝脏组织主要表现为急性时相反应的加强、免疫反应的活化、细胞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脂质代谢途径的抑制。表明外源质粒DNA通过胃肠道途径可广泛调控肝脏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