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74篇 |
免费 | 1000篇 |
国内免费 | 5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0篇 |
儿科学 | 76篇 |
妇产科学 | 149篇 |
基础医学 | 925篇 |
口腔科学 | 175篇 |
临床医学 | 1303篇 |
内科学 | 1404篇 |
皮肤病学 | 74篇 |
神经病学 | 384篇 |
特种医学 | 3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126篇 |
综合类 | 2009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768篇 |
眼科学 | 166篇 |
药学 | 1108篇 |
31篇 | |
中国医学 | 719篇 |
肿瘤学 | 6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11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566篇 |
2021年 | 655篇 |
2020年 | 479篇 |
2019年 | 385篇 |
2018年 | 324篇 |
2017年 | 389篇 |
2016年 | 335篇 |
2015年 | 458篇 |
2014年 | 598篇 |
2013年 | 546篇 |
2012年 | 685篇 |
2011年 | 715篇 |
2010年 | 485篇 |
2009年 | 511篇 |
2008年 | 529篇 |
2007年 | 527篇 |
2006年 | 479篇 |
2005年 | 410篇 |
2004年 | 299篇 |
2003年 | 303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178篇 |
2000年 | 150篇 |
1999年 | 146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0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目的 总结肾移植后使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以提高人/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单中心310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采用的免疫抑制方案有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低剂量CsA+吗替麦考酚酯(MMF)+Pred、低剂量他克莫司(Tac)+MMF+Pred、低剂量CsA(或Tac)+西罗莫司(SRL)+Pred等方案,分析各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的人/肾1、5、10年存活率均高于CsA+Aza+Pred方案,而高血压、震颤、高尿酸、肝肾毒性、白细胞下降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sA+Aza+Pred方案(P<0.05),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CsA+Aza+Pred方案(P<0.05).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的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多毛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低剂量CsA(或Tac)+SRL+Pred方案的腹泻、高尿酸血症、肝肾毒性和多毛症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P<0.05),但高血脂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以低剂量Tac为基础的方案者高血糖发生率显著应用低剂量CsA者.结论 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改善了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尤以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为优;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或剂量,改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优化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的治疗措施对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尤为重要.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and to increase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in kidney recipients. Methods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3102 cases of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The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were as follows: CsA + Aza + Pred,low dose CsA + MMF + Pred, low dose Tac + MMF + Pred,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and low dose Tac+ SRL+ Pred. Results The 1-, 5-, 10-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kidney in low dose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hypertension, hyperuricemia, kidney and liver toxicity, and leukopen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but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than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all P<0. 01).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 05), and that of hairy and gingival hyperpls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 05) in low dose Tac+ MMF+ Pred than in low dose CsA+ MMF+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hyperlipidemia in low dose CsA (or Tac)+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sA (or Tac)+ MMF+ Pred protocol (P<0. 05). The incidence of hirsutism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P < 0. 05).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Conclusion The triple drug protocol with a low dose of CsA (or Tac)+ MMF+ Pr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urvival of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graft,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especially Tae + MMF + Pred protocol. Adjustment of the immunosuppressant dosage and protocol, improvement of eating habits, exercise,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f blood lipid, and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we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kidney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应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及特拉唑嗪分组治疗ⅢB型CPPS,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两杯法及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及NIH—CPSI评分筛选ⅢB型CPPS患者87例,并随机分为特拉唑嗪治疗组27例,塞来昔布治疗组29例及两者联合用药组31例,分别连续药物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NIH—CPSI评分,并对正常对照组及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列腺液标本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COX-2表达水平测定及应用ELISA方法进行PGE2浓度测定。结果 (1)治疗前各治疗组COX-2表达及PGE2浓度测定结果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尤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后各治疗组COX-2表达及PGE2浓度测定结果比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CPSI评分各治疗组治疗后每个变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CPPS患者前列腺液中COX-2和PGE2的表达水平与CPPS的发生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特异性COX-2抑制剂及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均可降低前列腺液中炎症因子表达,治疗上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5.
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26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28个月随访,切口Ⅰ期甲类愈合,骨折全部愈合,X线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未发生感染,无内固定钢板、螺钉脱出、断裂等发生。疗效评价采用Kolmert评定标准:优A3型10例,C2型3例;良A3型2例,C2型1例,C3型5例:可C2型2例,C3型2例;差C3型1例。结论采用微刨固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肯定等优点,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86.
一氧化氮合酶对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对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精子功能的影响,本文测定15例VC不育患者外周静脉血清、精索静脉血清和精浆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并与12例有生育能力的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VC组精索静脉血清和精浆中NO含量及NOS活性,不仅高于其外周静脉血清(P<0.01),而且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外周静脉血清中两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VC时可能是由于曲张精索静脉血和精浆中NOS的产生增加导致精子生成障碍或(和)精子活力下降,从而导致不育症。 相似文献
87.
88.
FAK和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在胃癌中表达的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粘着斑激酶(FAK)和整合蛋白(integrin)α5、β1亚基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合素生物素法(ABC)检测7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FAK和整合蛋白α5、β1亚基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FAK、整合蛋白α5和亚基和整合蛋白β1亚基的表达 为 或 分别是胃癌组织57%、29%和25%,癌旁组织4%、76%和84%;低分化胃癌组织68%、18%和16%,高中分化组织42%、45%和39%;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77%、31%和31%,无转移的组织36%、28%和19%;浸润程度较深的组织68%、29%和25%,浸润程度较深的组织19%、31%和25%。结论 FAK较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可以更有效地衡量胃癌的发生与发展,FAK的表达量可作为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较有价值的病理指标。FAK可能既是一种转化相关酶又是一种演变相关酶。 相似文献
89.
透明质酸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应用透明质酸注射治疗面部的皱纹和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自行研制的非动物源性透明质酸制剂,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6月,对55例患者面部125处的皱纹和凹陷,于不同的皮下层次进行注射治疗,注射剂量为0.1~1.5ml,并观察注射后的临床效果、疗效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所有的注射部位均于注射后即刻得到改善。注射后随访患者,1、2、3个月分别有98.3%、91.2%、83.3%的注射部位维持了改善的效果;6~12个月有70.5%的注射部位维持了改善的效果;12~18个月有24.6%的注射部位维持了改善的效果,其中1例额部“抬头纹”的患者在18个月时仍未复发。注射治疗中,未出现急慢性过敏反应及感染、肉芽肿、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透明质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暂时性的面部美容填充剂。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抗癌药物动脉灌注后对局部轴型皮瓣血运影响的组织学评价。方法在猪腹部的腹壁上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10d后在猪腹部形成以腹壁上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通过对灌注区域轴型血管供养的岛状皮瓣的成活率、光镜、透射电镜及血管铸型透明标本的组织学观察,显示其血管结构及构筑的变化。结果抗癌药物用于局部动脉灌注后,使局部轴型血管支配的血管网有损伤的表现,岛状皮瓣远端的血运显著降低。结论抗癌药物经动脉灌注后可影响局部轴型皮瓣的血运,使皮瓣血供的安全范围缩小,为提高相关修复手术的成功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