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511篇
  免费   14314篇
  国内免费   7691篇
耳鼻咽喉   1581篇
儿科学   2658篇
妇产科学   1099篇
基础医学   9032篇
口腔科学   2527篇
临床医学   18384篇
内科学   12934篇
皮肤病学   1427篇
神经病学   3193篇
特种医学   47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2042篇
综合类   39725篇
现状与发展   3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7442篇
眼科学   1728篇
药学   18897篇
  176篇
中国医学   13944篇
肿瘤学   5978篇
  2024年   605篇
  2023年   1760篇
  2022年   4514篇
  2021年   5661篇
  2020年   5042篇
  2019年   2753篇
  2018年   2995篇
  2017年   4204篇
  2016年   3049篇
  2015年   5719篇
  2014年   7557篇
  2013年   9385篇
  2012年   13278篇
  2011年   13793篇
  2010年   12653篇
  2009年   11290篇
  2008年   11502篇
  2007年   11111篇
  2006年   10120篇
  2005年   7988篇
  2004年   5652篇
  2003年   4463篇
  2002年   3592篇
  2001年   3075篇
  2000年   2284篇
  1999年   1017篇
  1998年   324篇
  1997年   299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1篇
  1965年   23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19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26篇
  1957年   30篇
  1956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脐带血中衍生树突状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脐带血衍生培养树突状细胞 (DC) ,以获得可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种新的血细胞制品 .方法 从脐带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联合使用细胞因子GM -CSF、IL - 4和TNF -α在体外诱导和扩增DC ;采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 (FACS)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试验对脐带血来源的DC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 .结果 从 30ml脐血诱导培养 12d后可获得 6 .6× 10 6的DC .扫描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突起 ;FACS分析显示 ,获得的DC细胞群高表达CD1a(90 .6 % )、CD80 (96 .8% )、CD86(84 .8% )和HLA -DR(91.0 % ) ;MLR显示 ,脐带血诱导培养的DC对同种异体的脐带血幼稚型T细胞均具有强烈的激发和促增殖作用 .结论 从脐带血中成功诱导出大量高纯度成熟DC ,为依赖DC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肾上腺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促炎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环加氧酶-2(COX-2)]和抗炎介质[血红素氧化酶-1(HO-1)、白介素10(IL-10)]表达及NF-κB活化的影响。 方法: 以10 μg/L的LPS刺激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1、5、10、50 μmol/L)孵育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并提取细胞总蛋白,酶联免疫法测定上清中TNF-α、IL-10浓度,Griess法检测上清NO含量(以NO2-/NO3-表示),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COX-2、HO-1、IκB-α的含量。 结果: 10 μg/L的LPS明显诱导TNF-α、NO(NO2-/NO3-)、COX-2、IL-10及HO-1的产生;LPS+肾上腺素组与LPS单独作用组相比促炎介质TNF-α、NO(NO2-/NO3-)、COX-2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抗炎介质IL-10、HO-1的表达却明显增强;肾上腺素与LPS共同作用组中IκB-α的含量与单独LPS作用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 肾上腺素下调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中促炎介质的表达同时促进抗炎介质的表达,这种效应并不通过影响NF-κB的活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993.
Regul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activity-dependent processes has been implicated in learning and memory as well as in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We previously described transient potentiation of excitatory synapses onto layer 2/3 pyramidal neurons in the visual cortex that is induced by coincident presynaptic stimulation and postsynaptic depolarization. In the adult visual cortex, activation of N-methyl-d-aspartate (NMDA) glutamate receptors is necessary to induce this plasticity. These receptors act as coincidence detectors, sensing presynaptic glutamate release and postsynaptic depolarization, and cause an influx of Ca(2+) that is necessary for the potentiation. In the neurons of the neonatal visual cortex, on the other hand, coincident presynaptic stimulation and postsynaptic depolarization induce stable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In addition, reduced but significant LTP can be induced in many neuron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NMDA receptor (NMDAR) antagonist, 2-amino-5-phosphonovaleric acid despite the Ca(2+) requirement. Therefore there must be an alternative postsynaptic Ca(2+) source and coincidence detection mechanism linked to the LTP induction mechanism in the neonatal cortex operating in addition to NMDARs. In this study, we find that in layer 2/3 pyramidal neurons, release of Ca(2+) from inositol trisphosphate (InsP(3)) receptor-mediated intracellular stores and influx through voltage-gated Ca(2+) channels (VGCCs) provide alternative postsynaptic Ca(2+) sources. We hypothesize that InsP(3)Rs are coincidence detectors, sensing presynaptic glutamate release through linkage with group 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mGluRs), and depolarization, through VGCCs. We also find that the downstream protein kinases, PKA and PKC, have a role in potentiation in layer 2/3 pyramidal neurons of the neonatal visual cortex.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采用实验犬的腹膜片制作腹膜管道替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传统移植血管,希望为冠状动脉搭桥提供一种理想的血管替代物.方法 随机选用杂种成年犬10头,雌雄不限,麻醉后气管插管行机控呼吸.所有犬经旁正中切口达腹直肌鞘后层取腹膜片,制成腹膜管道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与右冠状动脉主干搭桥.采用电磁血流量计测量搭桥前后腹膜管道的血流通畅度.术毕记录实验犬的早期存活比例,饲养至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HE染色腹膜管道的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犬的早期死亡比例为10%(1/10),腹膜管道的血流通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后实验犬右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分别为(126±13)、(117±14)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管道的组织学形态改变良好,光镜下,未见腹膜管道瘤样扩张,无明显纤维疤痕形成,腹膜管道弹力纤维结构完好,无断裂,腹膜管道与血管吻合口附近有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结论 在非体外循环下采用腹膜管道替代传统的移植血管行冠状动脉搭桥创伤小,实验犬存活比例高,冠状动脉血供效果令人满意,有希望成为理想的血管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PTCH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提取手术切除18例不同病理分级的人肝癌、癌旁组织和6例胆管结石手术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中的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人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TCH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观察人正常肝组织中PTCH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PTCH在所测1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在6例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且在病理分级为Ⅰ和Ⅱ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在病例分级为Ⅲ级的癌组织中PTCH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24)。结论随着肝癌恶性程度的增加PTCH的mRNA表达量呈递减趋势,提示PTCH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的早期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996.
IFN-γ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免疫防御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与IFN-γ作用相关的酶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NADPH氧化酶(ox)gp91在沙眼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的表达及与机体防御的关系,探讨衣原体感染中IFN-γ免疫防御作用的机制.方法:用沙眼衣原体小鼠肺炎株(MoPn)通过鼻腔感染C57BL/6(H-2b)小鼠,用过氧化物酶连接的鼠抗衣原体脂多糖单抗染色HeLa 229细胞,检测衣原体在肺组织的生长;用RT-PCR检测衣原体感染后第7及14天小鼠肺组织IFN-γ、IDO、iNOS和gp91NADPH ox mRNA表达.结果:MoPn呼吸道感染后小鼠肺组织匀浆衣原体活性测定,于感染后第2天,HeLa 229细胞内可见有衣原体包涵体生长,IFU值增高,于感染后第7天IFU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至感染后21天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与未感染的对照组比较,Th1细胞因子IFN-γ于感染后第7天表达显著增高,感染后14天有所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同时衣原体感染可显著诱导与IFN-γ作用相关的三种酶IDO、iNOS和gp91 NADPH ox在小鼠肺组织的表达,感染后第7及14天,IDO,iNOS及gp91 NADPH ox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其中IDO和gp91 NADPH ox于感染后第7天mRNA表达增高显著(P<0.01),14天略有下降(P<0.05).结论:衣原体呼吸道感染诱导Th1细胞因子IFN-γ mRNA高表达,参与宿主对衣原体的清除及机体免疫防御,此作用可能与其相应的酶IDO、iNOS和gp91 NADPH ox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ll例,栓塞剂为NBCA,栓塞后3例行手术切除,3例行γ-刀治疗.结果 1例完全栓塞,5例栓塞70%—90%,3例栓塞50%—70%,2例栓塞小于50%.生活、工作完全正常治愈5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症状无改善2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的方法是相对安全的,可治愈部分脑AVM,对于大型、重要功能区的脑AVM,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或放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早期糖尿病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6、8、10、12周取角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改变。结果:各个观察时点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水肿,胞浆内线粒体增多和肿胀,随着病程进度而明显;角膜内皮的破坏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央发展;成模后第10周开始出现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部分呈格子状排列,有断裂现象。结论: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角膜功能异常,这可能与高血糖时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房颤时心房肌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方法: 杂种犬10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房颤组。房颤组用起搏器行右心房快速起搏(500±20)次/分,术后观测24周。正常对照组不植入起搏器。胶原酶Ⅱ型分离心房肌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L型Ca2+ 通道对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影响;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和兰尼碱受体(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结果: (1)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IP3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单纯房颤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丁卡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Ry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均升高(分别为1.4000±0.0776和1.5169±0.4414),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肝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IP3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升高(1.5576±0.1989),单纯房颤组的细胞内Ca2+浓度也升高(1.5372±0.2952),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房颤时L型Ca2+通道与RyR和IP3R之间可能存在信号转导,但其可能在房颤时的细胞内Ca2+超载及异常Ca2+信号转导方面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肝细胞增殖因子促进受损肝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细胞增殖因子(ALR)促进受损肝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增殖试验(MTT法)观察经ALR刺激的大鼠肝枯否细胞(KC)的条件培养液(KCCM+)对受损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大鼠肝脏组织中ALR的分布、大鼠枯否细胞膜表面结合的ALR以及ALR对枯否细胞IL-6表达的影响。结果: 受损肝细胞经枯否细胞条件培养液刺激后增殖明显。正常大鼠肝细胞内可表达合成ALR,枯否细胞膜表面可见ALR免疫反应颗粒,经ALR刺激后枯否细胞IL-6免疫反应信号增强。结论: ALR可能通过首先刺激枯否细胞,从而促进受损肝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