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78篇
  免费   7362篇
  国内免费   3826篇
耳鼻咽喉   503篇
儿科学   1358篇
妇产科学   373篇
基础医学   4178篇
口腔科学   1317篇
临床医学   9186篇
内科学   5821篇
皮肤病学   797篇
神经病学   1139篇
特种医学   2778篇
外科学   6294篇
综合类   20866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9466篇
眼科学   610篇
药学   9077篇
  83篇
中国医学   7442篇
肿瘤学   3063篇
  2024年   420篇
  2023年   933篇
  2022年   2388篇
  2021年   3039篇
  2020年   2487篇
  2019年   1388篇
  2018年   1513篇
  2017年   2015篇
  2016年   1530篇
  2015年   2983篇
  2014年   3814篇
  2013年   4710篇
  2012年   6831篇
  2011年   7058篇
  2010年   6686篇
  2009年   5888篇
  2008年   6040篇
  2007年   5585篇
  2006年   4941篇
  2005年   3966篇
  2004年   2762篇
  2003年   2145篇
  2002年   1637篇
  2001年   1542篇
  2000年   1121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观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5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动脉溶栓组21例,应用尿激酶25~50万U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44例,应用尿激酶150万U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 d、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结果 (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 h、6 h、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5.1%,残疾率为4.9%.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0.91%,残疾率为9.09%;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9.09%)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4.9%)(P<0.01).(3)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完全再通61.9%,部分再通23.8%,血管总再通率为85.7%.(4)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 d、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fib明显下降(P<0.05).(5)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3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4例.结论 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相似文献   
14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4例CVD患者(CVD组)及9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AT1R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分析。结果在研究总对象中没有发现CC基因型。CVD组AA、A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4%、59.6%,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0.1%、29.9%;正常对照组AA、A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8%、8.1%,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9%、4.1%。AT1R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VD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AT1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V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3.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牙槽突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修复牙槽突裂的愈合过程,研究其修复牙槽突裂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日本大白兔随机平均分成nano-HA和HA两组。每只动物的两侧下颌骨均外科形成类似牙槽突裂样缺损。2个月后各组动物分别以上述两种材料充填修复牙槽突裂。于2周、4周、8周、12周和24周处死动物,采用组织学、组织形态学等方法观察样本。结果:组织学检查发现,术后2、4、8周时nano-HA组骨痂形成与改建早于对照组。术后第12周,nano-HA组材料已基本吸收,HA组材料未吸收。术后第24周,nano-HA组新骨平均丧失高度为修复高度的124%,结论:nann-HA是牙槽突裂修复习的良好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44.
目的:评价3种树脂粘结剂直接应用于健康犬牙深层牙本质的短期牙髓反应。方法:局麻下在48个健康犬牙的颊面颈部预备深V类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使用氢氧化钙(Dycal组)间接盖髓,其他组使用三种树脂粘结剂:U-Bond(UB组)、Adper Prompt(AP组)和Prime&BondNT(PB组)间接盖髓,所有窝洞使用复合树脂Z100充填。分别于术后7d和30d拔牙,常规组织病理切片,HE、Mallory三色法和Gram快速细菌染色,镜下评价牙髓反应。结果:术后7d,大部分牙齿均出现轻度到中度的牙髓炎症反应,随着剩余牙本质厚度(remaining dentin thickness,RDT)减少炎症反应程度增大。术后30d,大部分样本牙髓组织结构正常,PB组炎症细胞反应和修复性牙本质多于UB、AP和Dycal组,后三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深洞近髓时,避免使用全酸蚀粘结剂PB间接盖髓,自酸蚀粘结剂UB和AP则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5.
目的:对安宫牛黄中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安宫牛黄中姜黄素的含量。结果:确定了姜黄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30nm,建立了其HPLC测定方法,并测定了其在一系列pH值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结论:建立了姜黄素的体外分析方法,简便,专属、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46.
中药方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中药方剂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作用全面、适合长期服用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的防治。经典方来源于古代医书记载,疗效确切,临床上通过辨证施治,可随证对处方进行加减化裁;经验方来源于医师多年临床经验,处方组成相对固定,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适用于特定证候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中成药的处方、剂型固定,服用方便,可单独使用,或与化学药物配伍使用。中药方剂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有许多不足,应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其作用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7.
肺复康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肺复康方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及原发病灶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入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肺复康方治疗,对照组随访观察,对照统计两组半年、1年、2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MST)及原发病灶疗效。结果:治疗组的半年、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3.33%、26.67%、6.67%,中位生存期为(6.000±0.782)个月;对照组的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6.67%、10.00%、3.33%,中位生存期为(3.000±0.911)个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了3个月。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原发病灶的瘤体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治疗组分别是23.33%、83.33%,对照组是6.67%、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肺复康方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远期生存率,并且有效抑制瘤体增长。  相似文献   
148.
葛根素的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纵观近年来对葛根素在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及机理研究方面的进展发现,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抗过氧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血液动力学和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等作用。其临床应用前景良好,其药效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有待更深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9.
150.
目的:采用不同孔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TAICPM)分离大黄虫丸,探讨经不同孔径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各10只,TAICPM组40只:1-5μm组、5-10μm组、10-15μm组、15-20μm组,每组各10只。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作为观察指标,评价经TAICPM分离后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①对照组及TAICPM组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TXB-2和6-keto-PGF1α也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TAICPM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1-5μm多孔材料组血栓干重明显低于其它3个多孔材料组(P<0.01),血小板计数、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在抑制动脉血栓形成方面优于未处理的大黄虫丸,其中孔径为1-5μm的多孔材料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