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57篇 |
免费 | 1698篇 |
国内免费 | 12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9篇 |
儿科学 | 207篇 |
妇产科学 | 104篇 |
基础医学 | 1096篇 |
口腔科学 | 430篇 |
临床医学 | 2385篇 |
内科学 | 1772篇 |
皮肤病学 | 176篇 |
神经病学 | 517篇 |
特种医学 | 792篇 |
外科学 | 1995篇 |
综合类 | 5449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2231篇 |
眼科学 | 267篇 |
药学 | 2258篇 |
32篇 | |
中国医学 | 1845篇 |
肿瘤学 | 8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96篇 |
2022年 | 499篇 |
2021年 | 640篇 |
2020年 | 605篇 |
2019年 | 329篇 |
2018年 | 343篇 |
2017年 | 487篇 |
2016年 | 382篇 |
2015年 | 751篇 |
2014年 | 944篇 |
2013年 | 1278篇 |
2012年 | 1915篇 |
2011年 | 2160篇 |
2010年 | 1906篇 |
2009年 | 1630篇 |
2008年 | 1706篇 |
2007年 | 1592篇 |
2006年 | 1409篇 |
2005年 | 1103篇 |
2004年 | 762篇 |
2003年 | 599篇 |
2002年 | 382篇 |
2001年 | 390篇 |
2000年 | 303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运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髂动脉成形术中髂动脉破裂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覆膜支架均置入成功,8例即刻复查髂动脉造影显示,髂动脉管腔通畅,无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覆膜支架近心端出现Ⅰ型内漏,立即开腹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失访1例,8例患者随访14 ~45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覆膜支架远心端(髂外动脉)狭窄,行髂外动脉球囊扩张裸支架成形术,继续随访5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例随访18个月,彩超复查人工血管通畅良好.结论 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首选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对治疗不满意者,外科治疗是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期刊与专利文献中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血瘀型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读秀学术、超星汇雅图书、国研等数据库中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血瘀型的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方剂数据库,利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总结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血瘀型方剂中的用药频次、常用药对、潜在药对及发现新处方。结果:通过对85首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血瘀型方剂所含药物的频次统计分析,得到常用药物33味,其中牛膝、川芎、当归、杜仲、甘草、独活的使用频次较高;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有26个,其中川芎与牛膝、当归与牛膝位居前2位,杜仲与牛膝、当归与川芎并列第3位;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发现关联系数较高的潜在药对44个及潜在新处方10个。结论:治疗膝骨关节炎肾虚血瘀型的方剂多以补益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辅,挖掘得到的新处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臂外侧穿支皮瓣治疗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新鲜尸体10具(20侧),使用动脉显影技术进行灌注.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图形工作站,对臂外侧穿支血管三维重建,并模拟皮瓣设计,所有标本CT扫描后统一进行尸体解剖;从2007年4月-2011年7月,对18例手指皮肤缺损的患者,缺损面积3 cm ×4 cm~6 cm ×9cm,采用游离臂外侧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术后随访其疗效. 结果 尸体解剖结果显示,肱深动脉穿支管径为(0.71±0.15)mm,肌穿支(Mc)蒂长与肌间隙穿支(Sc)蒂长之比为(2.74 ±0.42) cm:(2.96 ±0.37) cm;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管径为(0.94±0.22) mm,肌穿支(Mc)蒂长与肌间隙穿支(Sc)蒂长之比为(4.78±0.63)cm:(4.86 ±0.51)cm.三维重建的结果显示,上臂外侧穿支血管主要来源于肱深动脉和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皮瓣一期全部成活,供区伤口直接缝合或植皮,一期愈合,所有18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皮瓣外观稍臃肿,质地和感觉恢复较好. 结论 臂外侧穿支皮瓣营养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质地和感觉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外伤后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糖蛋白(MUC1与MUC7)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蛋白MUC1与MUC7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及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MUC1与MUC7特异性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分离的4种组织标本及3种细胞株的mRNA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所有4种组织标本及3种膀胱癌细胞株的MUC1基因表达均为阳性。MUC7基因表达仅见于3种膀胱癌细胞株和侵袭性移行细胞癌标本。半定量结果显示MUC1 mRNA基因表达在正常膀胱黏膜同腺性膀胱炎及各期膀胱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膀胱癌与侵袭性膀胱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细胞系BIU-87与T24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细胞株BIU-87/A同敏感细胞株BIU-87与T24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7 mRNA基因表达在3种细胞株及侵袭性膀胱癌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1基因的上调表达与MUC7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影响膀胱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导致相应的临床后果-恶性转变、侵袭转移、耐药。MUC7基因表达是尿路上皮恶性侵袭性转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995.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对此类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先心病术后并发MODS 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放弃治疗出院,66例中44例救治存活,22例死亡.出现时间最早、累及最多的脏器为心脏;病死率最高的为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患儿(57.69%),其次是累及血液系统的患儿(55.56%);患儿的病死率与累及脏器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死亡患儿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长于存活患儿(均P<0.05),术中意外及术后心肺复苏发生率显著高于存活患儿(均P<0.05).结论 先心病术后患儿应加强心功能监护,特别是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及术中发生过意外情况、术后采取过心肺复苏术的患儿;尽早采取有利措施避免其他脏器功能受损是提高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调查甘肃省平凉市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病现状。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不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年龄≥40岁男性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腹部B超测量前列腺体积、测定最大尿流率(Qmax)。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20例,平均年龄61.5(40~83)岁,IPSS(9.3±7.8)分,前列腺体积(29.2±18.6)ml,Qmax(15.3±7.2)ml/s,三者与年龄有相关性。中-重度下尿路症状患病率46.8%(384/820),前列腺体积>20 ml者占65.3%(521/820),Qmax<15 ml/s者占48.5%(398/805)。以IPSS>7分、前列腺体积>20 ml、Qmax<15 ml/s为界,本组BPH患病率为23.5%(193/820)。结论:甘肃省平凉市≥40岁男性下尿路症状、前列腺体积与年龄呈正相关,Qmax与年龄呈负相关,本组BPH患病率为23.5%。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评价在Pilon骨折治疗中后外侧入路的作用和并发症。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分期手术治疗15例Pilon骨折,AO/OTA分类B3型2例,其余均为C型骨折,均合并明显移位的后踝骨折。其中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37.9岁(21~51岁)。所有患者I期急诊手术使用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Ⅱ期固定时首先通过后外侧入路固定腓骨,同时辅助复位和固定胫骨远端的后方骨折块,通过前内侧或前外侧入路复位和固定胫骨远端。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12~17个月),13例骨折顺利愈合,2例需Ⅱ期自体髂骨植骨。后外侧伤口均未出现软组织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14例关节面残留移位小于2mm。根据Baird-Jackson评价,优2例,良7例,可4例,差2例。结论:作为Pilon骨折前方入路的辅助切口,通过后外侧入路可以有效显露及固定后踝骨块及腓骨骨折,为前方骨折块的复位提供了标志,操作安全、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金属细针对射频消融(RFA)离体猪肝热场的影响,探索利用金属细针引导产生适形消融范围的新方法。方法对11个离体家猪肝脏行RFA,以射频电极为对称轴,在射频针一侧按不同距离插入多根22GChiba针作为实验组,对称一侧正常肝脏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所有Chiba针均进行针体绝缘处理,以针尾连接回路电极板的Chiba针组为A亚组,不连接回路电极板的Chiba针组为B亚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消融范围进行大体标本测量和光镜组织学分析,比较其差别。结果Chiba针与射频电极距离≤2.5cm时,A亚组的消融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B亚组的消融范围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iba针与射频针距离〉2.5cm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消融范围基本一致(P均〉0.05)。结论与回路电极板形成直接电流回路的金属细针在与射频电极一定距离内可增强射频消融热效应,不形成直接电流回路的金属细针不会对射频消融造成明显热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新生小鼠睾丸及Leyd ig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DEHP分别以低、中、高3组剂量[100、200、500 mg/(kg.d)]灌胃作用于怀孕12 d到产后3 d(GD12~PND3)的KM母鼠,观察DEHP对新生雄性仔鼠体重、睾丸重量、Leyd ig细胞形态结构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活性、酶反应面积的影响。结果:DEHP作用于母鼠后,其雄性子代幼鼠体重和睾丸重量减轻,睾丸Leyd ig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发生改变;高剂量组Leyd ig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低、中剂量组睾酮合成关键酶3β-HSD酶活性下降,酶反应面积减小,但高剂量组在仔鼠出生后15 d时酶活性降低[(吸光度值(0.154±0.011)vs空白对照组(0.222±0.013),P<0.01],而酶反应面积增大[(6 303.0±745.6)μm2vs空白对照组(5 091.4±214.4)μm2,P<0.01)]。结论:DEHP能影响新生雄性小鼠体重、睾丸重量、Leyd ig细胞的形态结构和3β-HSD活性,具有抗雄激素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临床问题,在此背景下,多种非融合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目的:评价减压结合动态稳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 for the spine,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应用后路减压术结合单节段Dynesys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29例,评价指标包括VAS、ODI评分及椎间高度和椎问活动度。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1个月,平均17.8个月。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术后及末次随访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L4-L5和L5-S1)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大(P=0.009、P=0.001),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椎问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1)。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ynesys后路动态稳定系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短期疗效满意,长期效果则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