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287篇 |
免费 | 7782篇 |
国内免费 | 51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78篇 |
儿科学 | 1404篇 |
妇产科学 | 767篇 |
基础医学 | 7825篇 |
口腔科学 | 1439篇 |
临床医学 | 10447篇 |
内科学 | 10691篇 |
皮肤病学 | 1058篇 |
神经病学 | 3723篇 |
特种医学 | 295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7965篇 |
综合类 | 15692篇 |
现状与发展 | 10篇 |
一般理论 | 10篇 |
预防医学 | 6695篇 |
眼科学 | 1704篇 |
药学 | 9197篇 |
84篇 | |
中国医学 | 5325篇 |
肿瘤学 | 55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0篇 |
2023年 | 1158篇 |
2022年 | 3097篇 |
2021年 | 3960篇 |
2020年 | 3294篇 |
2019年 | 2471篇 |
2018年 | 2595篇 |
2017年 | 2625篇 |
2016年 | 2466篇 |
2015年 | 3799篇 |
2014年 | 4634篇 |
2013年 | 4730篇 |
2012年 | 6971篇 |
2011年 | 7383篇 |
2010年 | 5408篇 |
2009年 | 4443篇 |
2008年 | 5035篇 |
2007年 | 4764篇 |
2006年 | 4417篇 |
2005年 | 3850篇 |
2004年 | 2780篇 |
2003年 | 2541篇 |
2002年 | 2002篇 |
2001年 | 1487篇 |
2000年 | 1225篇 |
1999年 | 1112篇 |
1998年 | 651篇 |
1997年 | 665篇 |
1996年 | 475篇 |
1995年 | 405篇 |
1994年 | 349篇 |
1993年 | 231篇 |
1992年 | 283篇 |
1991年 | 229篇 |
1990年 | 186篇 |
1989年 | 179篇 |
1988年 | 137篇 |
1987年 | 171篇 |
1986年 | 129篇 |
1985年 | 110篇 |
1984年 | 85篇 |
1983年 | 53篇 |
1982年 | 47篇 |
1981年 | 50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40篇 |
1978年 | 35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20篇 |
1974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22.
目的 探究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小针刀皮下剥离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2020年8月-2021年10月我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76例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观察组采用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 合小针刀皮下剥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痂时间、红斑持续时间、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炎 症因子水平、治疗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结 痂时间及红斑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ECC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 疗后TNF-α、IL-10、IL-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联合小针刀皮下 剥离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瘢痕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控制炎性反应,有利 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23.
目的 探究Toyama Yakuken祛痘套装在轻中度寻常痤疮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长治市人民医收治的46例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使用祛痘套装28 d,分别于第7、14、28天进行随访,采用CBS云镜面部分析,并统计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8 d皮损数量少于治疗前(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80.43%;治疗后28 d皮肤油脂低于治疗前,毛孔收缩程度高于治疗后,皮肤平滑度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8 d炎症面积与平均红色素浓度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随访,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Toyama Yakuke祛痘套装可通过控油、收缩毛孔和控制炎症等作用改善患者皮肤平滑度,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24.
背景与目的:系统性炎症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相关评分的研究为改善癌症患者风险分层和患者预后提供了有效的预测信息。但目前尚缺乏关于炎症评分与胆囊癌(GB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术前淋巴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CRP)比值(LCR)与胆囊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并建立预测GBC术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09年5月—2021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3例G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LCR预测术后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最佳临床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GBC患者分为高LCR组和低LCR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绘制相应的GBC患者术后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校准曲线及一致性曲线进行验证。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和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差异。结果:术前LCR预测GBC患者术后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 (95%CI=0.560~0.802,P&... 相似文献
925.
目的探讨多模式健康宣教在小儿骨科住院患儿中的运用及其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108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的652例患儿纳入多模式组,采用多模式健康宣教方法;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的429例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方法。出院时和出院后分别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健康宣教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患儿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出院时的健康宣教满意度分别为93.49%(对照组)、99.16%(多模式组),出院后随访时的健康宣教满意度分别为93.14%(对照组)、98.29%(多模式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352,P=0.000;χ2=4.909,P=0.027)。结论在小儿骨科住院患儿中应用多模式健康宣教方法可以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及知晓率,便于护士操作执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26.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同时探索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改善大鼠运动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均进行脊髓损伤造模后进行如下分组处理:生理盐水注射组(A组)、嗅鞘细胞移植组(B组)、生理盐水注射联合跑步训练组(C组)和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组(D组)。建模3 d后C、D两组进行跑步训练,1周后B、D两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每只大鼠注射总量为4μl,细胞浓度为1.0×106/μl),A、C两组给予相应剂量盐水。观察时间为4周,每组每周测量BBB评分,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ax、Bcl-2及NF-200的表达,采用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观察神经纤维数量,使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结果:(1)BBB评分:嗅鞘细胞联合跑步训练组与其他3组在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Bcl-2蛋白表达上,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有交互作用,两者相互促进(P0.05);在Bax蛋白的表达上,嗅鞘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其表达,与跑步训练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TUNEL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跑步训练与时间因素三者具有交互作用,显著抑制细胞凋亡(P0.05)。(3)在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及NF-200免疫组化染色上,嗅鞘细胞移植、跑步训练与时间因素三者具有交互作用(P0.05),促进神经再生。结论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这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嗅鞘细胞移植与跑步训练能够相互协同,明显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从而显著抑制神经元凋亡;同时能明显促进神经元轴索再生,提高神经纤维数量,并且这种效果可以随时间的延长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27.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收集的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髓DTI。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分数各向异性值(FA)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纤维束成像。结果:对照组C_2/C_3、C_3/C_4、C_4/C_5、C_5/C_6、C_6/C_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ADC值为(0.875±0.096)×10~(-3)mm~2/s,平均FA值为0.720±0.051;对照组与A组比较,平均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平均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颈髓纤维束成像可以反映脊髓纤维束受压损伤的范围。 相似文献
928.
Zuo Zhenbo Li Huanting Wang Jin Gong Haifeng Fang Yuan Li Ming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6,25(11):3393-3402
Purpose
The present report intended to introduce the hemilaminoplasty technique 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our surgical procedure for LISCs.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 in 24 LISCs who had undergone our hemilaminoplasty between 2000 and 2012 in two hospitals. All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histology and mid- to long-term follow-up had been performed in all cases with a mean of 4.9 years. Using the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 (JOA score)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ymptoms resulting from cyst compression were quantified at various stag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The JOA score and VAS of back/leg pain following surgery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 0.01). At final follow-up, with normal aging there was a little decrease in JOA score and VAS of back/leg pain, but st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1). Similarly, mean improvement rate of JOA was 83.5 % at 1 year after surgery while 75.6 % at final visit. Successful bone healing was obtained at a mean of 3.8 months after surgery. No cyst reformation and recurrent back/leg pain were observed around the surgical sites.Conclusions
These lesions could be regarded as a result of facet arthrosis/instability and repetitive facet minor trauma with herniation of synovium through the defective joint capsule. Improvement in lumbago and leg pain may be a consequence of complete cyst resection via hemilaminoplasty plus partial facetectomy with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erior spinal elements.929.
Mun Keong Kwan Kai Ann Wong Chee Kean Lee Chris Yin Wei Chan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6,25(2):401-408
Purpose
To introduce a new clinical neck tilt grading and to investigate clinically and radiologically whether neck tilt and shoulder imbalance is the same phenomenon in AIS patients.Methods
89 AIS Lenke 1 and 2 cases were assessed prospectively using the new clinical neck tilt grading. Shoulder imbalance and neck tilt were correlated with 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 (CHD), clavicle\rib intersection distance (CRID), clavicle angle (CA), 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 (RSH), T1 tilt and cervical axis.Results
Mean age was 17.2 ± 3.8 years old. 66.3 % were Lenke type 1 and 33.7 % were type 2 curves. Strong intraobserver (0.79) and interobserver (0.75) agreement of the clinical neck tilt grading was not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clinical neck tilt and shoulder imbalance (0.936). 56.3 % of grade 3 neck tilt, 50.0 % grade 2 neck tilt patients had grade 0 shoulder im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grade 2 shoulder imbalance, 42.9 % had grade 0, 35.7 % grade 1, 14.3 % grade 2 and only 7.1 % had grade 3 neck tilt. CHD, CRID, CA and RSH correlated with shoulder imbalance. T1 tilt and cervical axis measurements correlated with neck tilt.Conclusions
In conclusion, neck tilt is distinct from shoulder imbalance. Clinical neck tilt has poor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shoulder imbalance. Clinical neck tilt grading correlated with cervical axis and T1 tilt whereas clinical shoulder grading correlated with CHD, RSH CRID and CA.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