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518篇 |
免费 | 4168篇 |
国内免费 | 23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9篇 |
儿科学 | 804篇 |
妇产科学 | 333篇 |
基础医学 | 2314篇 |
口腔科学 | 850篇 |
临床医学 | 4822篇 |
内科学 | 3209篇 |
皮肤病学 | 468篇 |
神经病学 | 1003篇 |
特种医学 | 1646篇 |
外科学 | 3415篇 |
综合类 | 11861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预防医学 | 5010篇 |
眼科学 | 375篇 |
药学 | 5052篇 |
65篇 | |
中国医学 | 4538篇 |
肿瘤学 | 18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2篇 |
2023年 | 543篇 |
2022年 | 1381篇 |
2021年 | 1784篇 |
2020年 | 1570篇 |
2019年 | 840篇 |
2018年 | 848篇 |
2017年 | 1154篇 |
2016年 | 878篇 |
2015年 | 1601篇 |
2014年 | 2170篇 |
2013年 | 2659篇 |
2012年 | 3891篇 |
2011年 | 4071篇 |
2010年 | 3723篇 |
2009年 | 3334篇 |
2008年 | 3349篇 |
2007年 | 3202篇 |
2006年 | 2820篇 |
2005年 | 2285篇 |
2004年 | 1544篇 |
2003年 | 1202篇 |
2002年 | 887篇 |
2001年 | 854篇 |
2000年 | 605篇 |
1999年 | 238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65年 | 10篇 |
1964年 | 10篇 |
1962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13篇 |
1956年 | 5篇 |
1954年 | 5篇 |
1935年 | 3篇 |
193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子宫肌瘤的血供分型及其对栓塞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的血供特征并提出血管造影分型、探讨血供分型对于栓塞的指导意义。方法 50例资料完整、血管造影显示清晰的子宫肌瘤病例,采用Dextran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前,先作双侧选择性的髂内和子宫动脉血管造影,分析血管造影图像以确定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和子宫肌瘤的血供、血供比例、子宫动脉的跨中线吻合和卵巢实质显影等情况。结果 按照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可将之分为3型:单侧供血型、一侧优势型和双侧均势型。50例中,这3型的比例分别为6%(3例,1例右侧,2例左侧)、84%(42例,左右侧优势各21例)和10%(5例)。双侧子宫动脉间存在明显吻合者5例、发现副子宫动脉者2例。有15例可见子宫动脉的卵巢支显影及卵巢实质染色,而通过卵巢血管吻合逆行显示同侧卵巢动脉者为5例,占10%。结论 应倡导个体化的子宫肌瘤动脉栓塞策略。根据两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合理分配微球栓塞剂。当造影看到卵巢动脉显影时,则宜选择直径大于350μm的微球作子宫动脉栓塞,以保护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942.
943.
目的 基于UPLC-MS/MS、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红芪免疫调节的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技术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验证,探讨红芪入血成分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U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红芪入血成分;通过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筛选红芪入血成分对应靶点;以DisGeNET、OMIM、TTD、MalaCards数据库获取免疫相关疾病靶点;构建“红芪入血成分-免疫相关疾病”网络;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绘制PPI网络;应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UPLC-MS/MS法共鉴定8个原型入血成分,协同作用于101个靶点,参与免疫反应、基因表达的正调控、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538个生物学过程,涉及HIF-1、Toll样受体、JAK-STAT、T细胞受体、PI3K-Akt、FoxO等116条信号通路。核心靶点为MAPK14、PTGS2、MMP9、PPARG、CCND1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与MAPK14的对接结合活性较高,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与MAPK14的结合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及结合亲和力。结论... 相似文献
944.
目的通过观察加味黑布膏对大鼠耳廓复合痤疮模型IL-2及EGF的影响,研究加味黑布膏对大鼠痤疮的干预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平均分为6组,分别是:空白组、模型组、加味黑布膏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除空白组外用Kligman法对大鼠耳廓进行造模,21 d后,随机抽取4只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提示造模成功后开始外用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药物治疗,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加味黑布膏,外用1次/d,阳性对照组给予0.025%的维A酸乳膏,给药1次/d,连续用药4周,4周后对大鼠进行局部组织采样,并采用ELISA法检测样品中IL-2以及EGF的含量。结果经4周治疗后各组局部组织中IL-2以及EGF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P<0.05),加味黑布膏中、低剂量组中所测因子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黑布膏治疗痤疮疗效明确,可能与加味黑布膏降低局部组织中IL-2及EGF有关。 相似文献
945.
目的探索通过开发基于信息化的手术分级及非计划再手术管理智能实时监控系统,以提高手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方法通过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开发的“南翔医院手术及非计划再手术智能监控系统1.0”,对,手术及非计划再手术进行实时监控。结果与传统的手术检查模式相比,基于信息化的手术分级及非计划再手术管理智能实时监控更为及时、有效,有助于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结论基于信息化的手术分级及非计划再手术管理智能实时监控已具备现实可能性,可以将事后监控前伸,提高手术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对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手术安全也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6.
目的探讨家族性低镁血症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FHHNC)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分析1例2月龄FHHNC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血镁低,尿钙高;肾脏超声提示肾髓质回声增强;多次尿培养大肠埃希菌。基因测序显示患儿CLDN16基因2处杂合变异c.324+1GC,c.317CT(p.Ser 106 Phe)。予抗感染及25%硫酸镁、门冬氨酸钾镁、10%枸橼酸钠口服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FHHNC罕见且预后差,目前除肾移植外无特殊治疗方法,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47.
948.
石蜡包埋组织中4种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的简易有效方法.方法 取我院2003年肿瘤细胞减灭术切除的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上皮性卵巢癌标本20例,分别以一步法、氯化钠盐析法、酚氯仿抽提法、试剂盒法提取其DNA,然后进行电泳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析.结果 酚氯仿抽提法所得样本DNA的产量为55.12±8.81 μg,氯化钠盐析法为58.39±5.76 μg,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分别和另外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酚氯仿抽提法所得样本DNA的OD 260/OD 280比值为1.81±0.16,氯化钠盐析法为1.84±0.18,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分别和另外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酚氯仿抽提法,氯化钠盐析法所得DNA产量和质量均高于一步法和试剂盒法.结论 蛋白酶K消化氯化钠盐析法简便快捷,不用接触有毒的化学药品,是理想的石蜡包埋组织DNA提纯方法. 相似文献
949.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素(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α2-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评估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254例危重症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VTE分为VTE组(106例)和无VTE组(148)。使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量患者空腹静脉血中TAT、PIC、TM和t-PAIC水平。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TAT、PIC、TM、t-PAIC和VTE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它们在区分VTE中的诊断效率。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28 d存活率。结果 在纳入患者中,VTE发生率 41.7%,包括16.5%肺血栓栓塞(PE),20.5% 深静脉血栓(DVT)和4.7%其他(静脉导管或浅静脉)血栓形成。与无VTE组相比,VTE组入院时血管加压药使用比例、机械通气比例、CRP水平、TAT、PIC、TM、t-PAIC、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TAT、PIC、TM、t-PAIC与危重症患者VTE密切相关(P<0.05)。在4个凝血标志物中,tPAIC的最低曲线下面积(AUC)为0.615,TAT的最高AUC为0.711。当应用TAT、PIC、TM、t-PAIC的组合时,AUC增加到0.814,敏感性增加到74.1%。在4种凝血标志物中,TAT、PIC和TM高水平患者的28 d存活率显著低于低水平患者(P<0.05)。结论 TAT、PIC、TM、t-PAIC联合在评估危重症患者VTE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并优于单一标志物 相似文献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