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76篇
  免费   3360篇
  国内免费   2376篇
耳鼻咽喉   278篇
儿科学   501篇
妇产科学   388篇
基础医学   3698篇
口腔科学   717篇
临床医学   4476篇
内科学   5066篇
皮肤病学   324篇
神经病学   1347篇
特种医学   11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3605篇
综合类   6062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387篇
眼科学   1018篇
药学   3930篇
  22篇
中国医学   2106篇
肿瘤学   2811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553篇
  2022年   1207篇
  2021年   1897篇
  2020年   1473篇
  2019年   1188篇
  2018年   1247篇
  2017年   1215篇
  2016年   1098篇
  2015年   1684篇
  2014年   2104篇
  2013年   1963篇
  2012年   2754篇
  2011年   2893篇
  2010年   1993篇
  2009年   1610篇
  2008年   1958篇
  2007年   1843篇
  2006年   1768篇
  2005年   1415篇
  2004年   1113篇
  2003年   948篇
  2002年   820篇
  2001年   672篇
  2000年   651篇
  1999年   637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402篇
  1996年   352篇
  1995年   334篇
  1994年   301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210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116篇
  1987年   112篇
  1986年   93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物理疗法在治疗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病程在1个月以上的病人血栓机化,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2001年1月-2003年5月,20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行物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2.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近年来某科研单位人员血糖异常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本单位人员3年健康检查中高血糖检出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6、2007年高血糖检出率分别为9.31%、7.02%、4.40%,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7,P<0.05),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员高血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研究机构人员高血糖检出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国内的文献报道,须进一步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64.
经股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导管药盒系统导致并发症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7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导管药盒系统,定期或不定期经皮经药盒灌注化疗和栓塞,总结其并发症。结果发生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17.1%(13/76)。包括留置导管尖端移位4例,靶动脉闭塞2例,迟发出血2例,留置导管堵塞1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药盒外露1例,留置导管与药盒分离1例,靶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结论经皮股动脉途径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并发症只要处理得当,是可以控制的。本技术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5.
对1例巨大甲状腺肿瘤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行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12.0h,切除肿瘤500g,住院23d患者康复出院。提出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状况、做好心理护理和器械物品准备,术中熟悉体外膜肺氧合的操作方法、积极配合手术、密切观察病情等,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6.
骨桥蛋白在人脑动静脉畸形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组织及其在放射、栓塞治疗后血管病理变化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CAVM病理标本及对照组10例内减压手术所获脑组织血管中OPN的表达。结果26例无术前治疗史的畸形血管组织中22例有OPN的表达,主要见于CAVM的静脉部分,在粥样硬化样病变的动脉处也有表达。对照组脑组织的血管中未见OPN的表达;有伽玛刀治疗史的5例中,2例在早、中期放射反应的动脉中可见OPN的明显表达;在经历栓塞治疗的11例中,7例在新生内膜组织或异物巨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结论人CAVM血管组织中多有OPN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适应于适应血流动力学状态而具有的血管重塑的表现,并可能在放射及栓塞治疗后的血管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导航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脑AVM显微手术切除术中,使用Aloka SSD 4000型超声检查仪扫描,进行AVM定位、辨别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确定血肿与AVM的关系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病变切除后重复超声检查AVM残留与否,并与术后脑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26例畸形血管团均住实时超声下清晰显示并获得全切除。血肿区为高同声无血流信号;供血动脉与正常血管在血流动力学上有差别;术中超声影像所示的病变全切除为术后血管造影所证实。结论术中实时超声能够对脑AVM进行准确定位,指导皮质切口的设计,并可判定病灶是否全切除.对于术前的MRI、DSA检查起到很有价值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麦考酚酸(MMF)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使用方法、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MMF1.5 g/d分3次口服,1月后,减为1.0 g 2次/d,共4周,同时服用迪银片5片,3次/d共8周;对照组32例,服用迪银片和火把花根各5片,均3次/d,共8周。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4例,显效5例,进步2例,无效2例,有效率91.30%;对照组基本痊愈16例,显效8例,进步2例,无效6例,有效率81.25%。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MF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与迪银片联合火把花根片相当,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价格昂贵,可作为二线银屑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建立参七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的薄层色谱(TLC)法。方法 将三七、人参、丹参用适宜的方法提取并制成胶囊。采用TLC法,对参七胶囊进行定性鉴别。以三氯甲烷-甲醇-水(65:35:10)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检测人参皂苷Rb1、Rg1,三七皂苷R1;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8:5:0.8)为展开剂,2%三氯化铁溶液与1%铁氰化钾溶液(1:1)为显色剂,检测原几茶醛。结果 用TLC法分别检出参七胶囊中含人参皂苷Rb1、Rg1,三七皂苷R1及原儿茶醛。结论 本品制备工艺可靠,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急性低氧运动对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补充电解质饮料的干预效果。方法:受试者为8名健康成年男性,均进行两次实验。第1次为急性低氧运动加补充电解质饮料(运动前和运动中)实验,第2次为急性低氧运动不补充任何液体实验,两次实验间隔1周。受试者以70%最大摄氧量(VO2max)强度在低氧环境(O2浓度为15.5%,环境温度为20℃,湿度为55%)下进行1小时的功率自行车运动。分别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其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不补液情况下,受试者运动后的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增加(P<0.01)。红细胞形态由双凹圆盘形变为一面凸、一面凹的草帽形。运动前和运动中补充电解质饮料,受试者运动后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运动前相比变化均不显著(P>0.05),且运动后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运动前和运动中补充电解质饮料可缓解急性低氧运动对机体血液流变性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