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5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369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59篇
妇产科学   73篇
基础医学   782篇
口腔科学   127篇
临床医学   746篇
内科学   1097篇
皮肤病学   115篇
神经病学   435篇
特种医学   1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699篇
综合类   106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30篇
眼科学   134篇
药学   737篇
  4篇
中国医学   445篇
肿瘤学   45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288篇
  2021年   379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与周围神经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XJ  Zhang J  Chen ZW  Chen TY  Hu TP  Si Y  Zhang XW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4):2152-2157
目的 研究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长期植入家兔坐骨神经神经束中的生物相容性 ,并探讨应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记录的周围神经束的信号对电子假手控制的可能性。方法 将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长期植入 12只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的神经束内 ,分别作为记录和刺激电极 ,通过经颅刺激系统 ,在术后不同时间记录运动诱发电位 (M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SEP) ,观察电极长期植入神经束内所记录到的信号的变化 ;术后 6个月信号记录结束后 ,取电极植入处的神经束进行组织学检查 ,了解电极对神经束的影响。然后 ,将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植入一名前臂残肢志愿受试者残肢的三条主要神经的神经束中 ,记录志愿受试者在意识控制中完成不同手的动作时的信号 ,并将其应用于电子假肢的实时控制。结果 不同时间记录的MEP和CSEP潜伏期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方差分析 ,均P <0 .0 0 1)。经组间比较 ,MEP和CSEP的潜伏期在术后 1个月内无明显变化 ,以后明显延长 ,但 3个月以后趋于稳定 ;不同时间记录的MEP峰间波幅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方差分析 ,P <0 0 0 1)。经组间比较 ,在术后 1个月内变化不明显 ,以后明显降低 ,3个月后又趋于平稳。不同时间记录的CSEP峰间波幅虽然随时间延长有下降的趋势 ,但其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方差分析 ,P >0 0  相似文献   
122.
曾思  徐广民  苏文杰  胡云霞   《四川医学》2018,39(3):296-298
目的观察机器人腹腔镜辅助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中不同麻醉药物对患者眼内压和眼灌注压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机器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屏吸入组和全屏静脉麻醉组,两组分别采用七氟醚和异丙酚诱导和维持,分别于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Trendelenberg体位建立气腹30min(T2)、Trendelenberg体位建立气腹90min(T3)、停气腹平卧后15min(T4),手术结束60min(T5)。观察记录患者眼内压和眼灌注压的变化。结果分别采用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Tidal volume)、呼吸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O2)、麻醉深度指数(CSI)无显著差异,在Trendelenberg体位和CO2气腹建立后七氟烷麻醉组IOP明显高于异丙酚麻醉组(P<0.05),OPP低于异丙酚麻醉(P<0.05)。结论机器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降低患者IOP的作用优于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23.
目的研制全麻术后患者优效口腔护理含漱液,提高口腔护理效果。方法将105例全麻术后脾胃伏火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5例,均于术后开始口腔护理及用生理盐水进行预处理;之后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含漱清洗及喷雾;银尔通组用银尔通含漱清洗及喷雾;泻黄散加味组制备泻黄散加味含漱液并用于含漱清洗及喷雾。2次/d,连续3d后评价效果。结果泻黄散加味组口臭发生率及菌落计数显著低于和少于生理盐水组,pH值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25,P0.05);咽部不适防治效果及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泻黄散加味佩兰及薄荷,用于全麻术后患者口腔护理,可有效维持口腔正常pH值,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从而降低口臭发生率;预处理、含漱清洗及口腔喷雾干预模式有利于保持口腔持续湿润状态,缓解不适感。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与激素对儿童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临床指标和肠黏膜愈合方面的治疗效果,探讨EN治疗儿童CD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12年7月-2014年1月确诊为活动期CD的患儿,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EN组)和激素治疗组(激素组),观察对比CD患儿在0、2、4、6、8、10、12周的各项临床检测指标变化,并通过内镜及组织学检查观察对比CD患儿在0、12周时的肠黏膜炎症改变。结果(1)共48例CD患儿入组,EN组25例,激素组2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12周)时,EN组的临床缓解率为80%(20/25),激素组为82.6%(1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EN组的内镜下缓解率为72%(18/25),显著高于激素组的34.8%(8/23)(P〈0.05);EN组的组织学缓解率为60%(15/25),也显著高于激索组的26.1%(6/23)(P〈0.01)。结论EN是治疗儿童活动期CD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诱导黏膜愈合方面较激素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胆结石并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并按B超检查是否有胆结石或是否有胆结石手术者分为三组A组35例无胆结石,且造影正常;B组25例有胆结石,而造影正常;C组43例有胆结石,且造影异常。分析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胆结石并发冠心病组年龄大,直接胆红素低,吸烟多,有高血压病者多,血脂有增高趋势。结论与单纯胆结石患者相比,胆结石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更多。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研究α-氰基丙稀酸酯医用胶和医用生物蛋白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α-氰基丙稀酸酯医用胶组(A组)。医用生物蛋白胶(B组),生理盐水组(C组)。暴露右侧坐骨神经,分别涂抹0.5ml α-氰基丙稀酸酯医用胶,医用生物蛋白胶和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1,3.5,7,10,14,2id分别测定术侧后肢机械触诱发病和温度触诱发痛阈值。结果 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各时点机械触诱发痛和温度触诱发痛阈值降低(P〈0.05),B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A组术后机械触诱发痛和温度触诱发痛阀值降低(P〈0.05),B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α-氰基丙稀酸酯医用胶应用于神经周围可致机械触诱发痛和温度触诱发痛闻值降低。  相似文献   
127.
128.
目的 了解肥东地区输入疟疾的流行现况与特征,为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近几年肥东县疟疾年报表、疟疾专网报告数据、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肥东县近几年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自2009年出现输入性疟疾病例,2009年、2010年输人性疟疾病例数占年疟疾发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5.29%和67....  相似文献   
129.
130.

Background

Hepatic osteodystrophy has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chronic liver diseases, including liver cirrhosis.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well investigated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seropositivity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a population representative of normal Koreans.

Methods

Subjects with both HBsAg and BMD levels examined during the 2008–2010 Kore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 were included. HBsAg-seropositive (+) subjec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were HBsAg-seronegative (?). BMD was measured at the lumbar spine and femur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for BMD.

Results

In total, 11,306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mong which 423 (3.7 %) were HBsAg(+): 153 premenopausal female (3.4 %), 83 postmenopausal female (3.5 %), and 187 male (4.2 %).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djusted for age and body mass index showed that HBsAg(+) male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BMD of the femoral neck than HBsAg(?) male (0.810 ± 0.009 vs. 0.827 ± 0.002 g/cm2, p = 0.035). Further adjustment for waist circumference, smoking, drinking, exercise, income, occupation, and vitamin D levels showed that HBsAg(+) male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BMD of the femur neck (0.810 ± 0.010 vs. 0.831 ± 0.002 g/cm2, p = 0.032) and lumbar spine (0.953 ± 0.011 vs. 0.974 ± 0.003 g/cm2, p = 0.049) than HBsAg(?) male.

Conclusions

HBsAg seroposi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BMD in male. Future long-term prospective studies investigating bone turnover markers and hormones are need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ic osteodystr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