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大肠埃希氏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状况。方法:对12家医院1998~2003年从各种临床标本收集的1646株大肠埃希氏菌和1175株肺炎克雷伯菌,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这些菌株对21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只发现一株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对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率在10%以下的抗生素分别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6.2%)、头孢他啶(6.6%)、头孢哌酮/舒巴坦(8.4%)和阿米卡星(8.3%),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在10%以下的抗生素只有头孢舭肟(9.8%)和头孢哌酮/舒巴坦(9.3%)。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率在70%左右,而肺炎克雷伯菌只有30%左右,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氏菌,在头孢西丁耐药菌株中这种差异更加突出。结论:5a监测中,两类细菌对临床常用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性没有明显改变,但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性各有特性,对本地区细菌进行系统、全面的耐药性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蛋白C基因G12918A突变所致Ⅰ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的遗传表型和基因特征。方法PC抗原(PC:Ag)和PS抗原(PS:A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T抗原(AT:Ag)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PC活性(PC:A)、PS活性(PS:A)和AT活性(AT:A)采用发色底物法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3代家系10个成员PC基因各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点。结果该家系3代10名成员中,有8名PC抗原水平在1.06~1.92mg/L(参考值3.00~6.00mg/L)之间,PC活性在41%~67%(参考值70%~140%)之间,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而PS:Ag和PS:A、AT:Ag和AT:A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PC基因测序分析:8名成员存在Ⅸ号外显子第12918位核苷酸G→T突变,密码子TGG→TGA,使第372位Trp→Stop;并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的多态性。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PC缺陷症,PC基因Ⅸ号外显子存在第12918位核苷酸G→T突变,该突变是目前尚未报道的一个新的基因突变点;并在基因启动子区存在2405C/T、2418A/G、2583A/T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6年本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2008年住院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29621株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情况、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53.6%(15889/29621),并有逐年上升趋势;革兰阳性(G^+)球菌,占31.1%(9221/29621),呈逐年下降趋势;真菌检出率无明显增加。葡萄球菌中MRSA检出率为从82.2%降至72.2%;MRCNS检出率波动在83.1%~90.4%。革兰阴性(G^-)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ESBLs分离率分别从38.9%上升至53.8%和35.2%上升至55.3%,对多数抗菌药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产ESBLs检出率和DDDs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分离率与三代头孢菌素用药频度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分离菌耐药率较高,需加强抗感染药的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农村肇事重性精神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10年9-12月收治的125例农村肇事重性精神病人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户籍、病程、入院次数、入院原因、精神疾病诊断、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合并躯体疾病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农村肇事重性精神病人入院原因以伤人毁物、骚扰他人行为具前列,分别占40.8%、40.0%;精神疾病诊断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躁狂发作占前三位,分别占57.6%、16.8%、12.8%;入院时合并低钠/低钾、贫血、营养不良、传染病及外伤者分别占20.O%、11.2%、2.4%、15.2%、13.6%;男女病人人院原因及精神疾病诊断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BPRS量表评分比较男病人比女病人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DL量表评分比较男病人比女病人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首次人院病人与复入院病人入院原因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农村肇事重性精神病人精神症状较为严重且多合并躯体疾病,需对其进行有效治疗与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1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31例早产儿于出生3天内行头颅超声检查,并酌情于生后1周、2周、1个月时复查。同时收集相关床资料(产妇因素,产程中因素,胎儿因素,产前激素、硫酸镁应用,婴胎龄、出生体重,生后因素)。结果早产儿颅脑出血发生率:931例早产儿中485例发生不同程度颅脑出血,颅脑出血总发生率为52.1%;重度出血71例(包含2例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为7.6%。生后3天内颅内出血占总发生率92.1%,生后1周时96.1%,说明颅内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1周内。证实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出生时窒息、常规呼吸机治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动脉血气分析pH值低等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行颅脑超声检查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及改善早产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左奥硝唑分散片进行处方分析,并建立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以崩解时限为指标,优选左奥硝唑分散片的处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溶出度。结果确定了左奥硝唑分散片的处方,分散片于3 min时均已溶出90%以上。建立了溶出度测定方法,在5.329~26.645μg/mL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度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方法回收率为99.8%,精密度好(RSD=0.2%)。结论筛选的处方合理,制得的左奥硝唑分散片分散快、溶出快。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奥硝唑分散片溶出度,方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78例产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高于对照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产后尿潴留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全国10所医院院内与社区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我国不同地区10所教学医院分离的社区和院内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 按设计方案收集10所教学医院中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Etest法测定抗菌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数据输入WHONET 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在收集的353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占74.2%,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占9.6%,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占16.2%;不同医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在测试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中,头孢呋辛的敏感性较低,为0~76.7%,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性较高,PSSP组中分别为98.1%和98.9%,PISP组中分别为61.8%和64.7%,PRSP组中分别为15.8%和10.5%;267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率为56.2%,206株肺炎克雷伯菌为42.7%,对于产ESBLs菌株,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均较低,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在测试的β-内酰胺类药物中相对较高;177株MSSA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73.4%,测试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MSSA表现出很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98.9%~100.0%,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0.8%和88.1%.结论 对于肺炎链球菌,氟喹诺酮类药物保持了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在β-内酰胺类药物中表现较好;对于MSSA以及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药物均表现出较高的抗菌活性,对于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均较低,而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霞  张为远  代荫梅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1128-1131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与内外源性雌激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限定这些危险因素可为子宫内膜癌的预防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上海市大华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计划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上海市宝山区大华地区死因监测系统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告和大华派出所提供的人口资料,对大华地区2008-2010年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35~64岁截缩标化死亡率、累积死亡率、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和减寿率等死亡特征进行分析.以2000年中国人口标准构成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 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174.04/10万(男204.71/10万,女142.88/10万),标化率为101.25/10万(男115.97/10万,女85.15/10万).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合计的中位死亡年龄72.00岁(男71.00岁,女74.00岁),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性别比为1.43∶1.35~64岁截缩标化死亡率为93.54/10万(男114.31/10万,女74.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09.99/10万(男138.58/10万,女80.35/10万).死亡率较高的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肠癌和胰腺癌.恶性肿瘤总潜在减寿年数是4 459.09年,减寿率是20.98%(男性25.94%,女性15.86%),标化减寿率是16.14%(男性19.04%,女性13.07%).结论 肺癌和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危害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的恶性肿瘤,是当前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