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93篇 |
免费 | 763篇 |
国内免费 | 5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篇 |
儿科学 | 168篇 |
妇产科学 | 32篇 |
基础医学 | 480篇 |
口腔科学 | 181篇 |
临床医学 | 973篇 |
内科学 | 799篇 |
皮肤病学 | 122篇 |
神经病学 | 223篇 |
特种医学 | 338篇 |
外科学 | 594篇 |
综合类 | 2154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966篇 |
眼科学 | 167篇 |
药学 | 1183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783篇 |
肿瘤学 | 3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226篇 |
2021年 | 327篇 |
2020年 | 264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166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410篇 |
2013年 | 463篇 |
2012年 | 746篇 |
2011年 | 830篇 |
2010年 | 734篇 |
2009年 | 665篇 |
2008年 | 686篇 |
2007年 | 600篇 |
2006年 | 602篇 |
2005年 | 482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52篇 |
2002年 | 204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20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66年 | 9篇 |
1965年 | 20篇 |
1964年 | 10篇 |
1963年 | 11篇 |
1962年 | 19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24篇 |
1957年 | 32篇 |
1956年 | 13篇 |
1955年 | 8篇 |
1954年 | 6篇 |
194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呼吸对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呼吸对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血流的影响。方法对15例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在静息及深呼吸条件下肺循环血流的变化特征。结果应用外管道的患儿,静息状态下,肺动脉为持续性前向血流,血流速为(38.0±2.3)cm/s;深吸气时前向流速增大为(67.0±3.5)cm/s;深呼气时前向流速减小为(26.0±2.3)cm/s,与静息状态时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应用内隧道的患儿,其肺动脉血流同时要受心动周期的影响,静息状态下,上腔静脉为持续性血流,血流速为(42.0±2.1)cm/s;深吸气时流速增大为(71.0±4.3)cm/s;深呼气时流速减小为(21.0±1.0)cm/s,与静息状态时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且无反向血流。应用人工血管外管道的患儿,吸气时,下腔静脉为峰值(37.0±2.3)cm/s的前向血流,呼气时为峰值(33.0±1.7)cm/s的反向血流;应用带瓣的同种血管外管道的患儿,吸气时下腔静脉为峰值(47.0±1.9)cm/s的前向血流,呼气时无前向流,且无明显反向血流。结论呼吸是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肺循环的另一能量来源;带瓣外管道可以减少或完全防止下腔静脉呼气时的反向血流。 相似文献
72.
对38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施以饮食调理及临床护理,结果患者住院18~30d病情稳定,临床症状减轻,尿素氮、肌酐等指标明显控制好转出院。提出详细询问病史,做好饮食调护、用药观察及健康教育可提高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可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癫(癎)患儿家庭支持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癫(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访视.于患儿出院前、出院1年后评定家庭支持功能、生活质量及疗效.结果 出院1年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2%,对照组为32.1%,两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癫(癎)患儿家庭支持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家庭干预有利于指导家长向患儿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促进疾病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探讨经骶尾部横切口行骶前肿瘤切除的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56例骶前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骶尾部横切口、离断骶尾关节进入骶前间隙,游离肿瘤两侧以及上下极,再游离并离断与盆腔脏器的紧密连接,切除肿瘤,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平均110(30~20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80(60~150)min,住院时间平均8(6~14)d,无盆腔脏器(直肠、膀胱、女性生殖器官等)损伤。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无明显骶前积液,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8年以上12例,5年以上18例,3年以上20例,1年以上6例,均未见复发。术后病理诊断:囊肿或上皮样囊肿21例,良性畸胎瘤1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例,良性间质瘤3例,神经鞘瘤2例,副节瘤2例,淋巴管瘤2例,苗勒氏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结论经骶尾部横切口切除骶前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和操作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比较机械吸栓(PMT)与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3月因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PMT治疗(PMT组),30例行CDT治疗(CDT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指标、术后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的患者例数、一期血管开通率以及12个月一期血管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MT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CDT组[(5.8±0.8)d vs.(8.9±0.6)d,P0.05],但平均住院费用高于CDT组[(7.0±1.1)万元vs.(4.8±0.8)万元,P0.05]。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出血、术后截肢、穿刺处血肿、穿刺处感染、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PMT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DT组(5.4%vs. 26.7%,P0.05)。结论:PMT与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方面同样是安全、有效的。PMT相对于CDT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减少,但住院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77.
周少波|艾克拜尔·尔肯|阿迪力江·阿不力克木|合贝尔江·力提甫|褚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7):893-898
目的:比较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剥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行外囊剥除术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其中31例采用Glisson蒂血流阻断法阻断入肝血流(Glisson蒂阻断组),25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Pringl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isson蒂阻断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Pringle组(均P0.05);肝功能指标方面,Glisson蒂阻断组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HOMA-IR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Pringle法比较,Glisson蒂阻断法有利于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剥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8.
目的面对大量先进的医疗器械的应用以及临床医学工程师的传统培养模式不适应于医学发展的情况,为适应医学发展,提出KAQ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方法根据分析医工人员的现状及在医院中的作用地位,提出KAQ人才创新模式培养的必要性,并分别从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培训体系的构建和绩效考核评审等多方面考虑,具体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提出创新性建议。结果临床医学工程师在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方面齐头并进,有利于发挥自身作用和能力,解决医疗器械设备的实际问题,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效率和效益,打造服务于医院医学装备的优秀医工人员。结论新形势下,将KAQ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的应用于临床工程师的培养,并加以创新运用,从而使临床工程师能全面提高自身价值,支持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1/M2极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黄芪甲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黄芪甲苷组造模后即刻腹腔注射黄芪甲苷(40 mg/kg),随后1次/d,连续给药3 d。各组术后第1、3天采用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和角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术后第3天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料(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实时逆转录PCR检测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以及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精氨酸酶1(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1/2(YM1/2)及抗炎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周边区CD16/32/Iba1和CD206/Iba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甲苷组mNSS分值降低、右转次数减少(P < 0.05或P < 0.01),脑梗死体积减小(P < 0.01),M1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86、iNOS、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均P < 0.01),M2型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Arg-1、YM1/2、IL-10和TGF-β的mRNA表达上调(均P < 0.01),脑缺血区CD16/32+/Iba1+细胞数量减少(P < 0.05),CD206+/Iba1+细胞数量增加(P < 0.01)。结论: 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0.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及证据的积累,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被证实有确切的疗效,已成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案。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等。针对不同具体病变选择适当的内镜治疗方式,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术前评估、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上仍有尚待解决的问题,这制约了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发展和临床进一步推广。本文通过对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方法和疗效进行述评,阐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有临床资料提出对策与建议,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