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99篇 |
免费 | 508篇 |
国内免费 | 19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3篇 |
儿科学 | 125篇 |
妇产科学 | 34篇 |
基础医学 | 407篇 |
口腔科学 | 77篇 |
临床医学 | 599篇 |
内科学 | 548篇 |
皮肤病学 | 69篇 |
神经病学 | 260篇 |
特种医学 | 181篇 |
外科学 | 475篇 |
综合类 | 1277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698篇 |
眼科学 | 159篇 |
药学 | 58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385篇 |
肿瘤学 | 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130篇 |
2021年 | 245篇 |
2020年 | 171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223篇 |
2014年 | 245篇 |
2013年 | 338篇 |
2012年 | 433篇 |
2011年 | 470篇 |
2010年 | 441篇 |
2009年 | 360篇 |
2008年 | 438篇 |
2007年 | 446篇 |
2006年 | 318篇 |
2005年 | 252篇 |
2004年 | 198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1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7篇 |
1975年 | 10篇 |
1970年 | 8篇 |
196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乙酰基二肽-1鲸蜡酯(acetyl dipeptide-1 cetyl ester,AD-1)是乙酸和十六烷基醇与精氨酸和酪氨酸组成的人工合成肽,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提高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已被用于敏感肌化妆品中。该成分虽然也被用于抗衰老化妆品中,但缺乏公开的系统科学研究。本研究通过评价AD-1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基化作用、建立UVA反复照射真皮原代成纤维细胞的光老化模型,探讨其在光老化细胞中的抗衰老活性。采用MTT法测定AD-1对细胞活力的影响;RT-qPCR法检测AD-1和UVA对衰老相关p21、p53、MMPs、IL6、Col1、Col3以及自噬相关p62、ATG5、ATG7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AD-1和UVA对衰老及自噬相关p16、p21、p53、Col1、LC3B、p62蛋白水平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MDC染色评价细胞衰老损伤,并通过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实验结果显示,AD-1干预可以减少UVA诱导的细胞损伤和mRNA表达异常,改善p16、p21、p53、Col1、LC3B、p62蛋白水平异常。结果表明,AD-1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新型装置反穿刺器(RPD)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微创外科对14例胃癌及4例贲门胃肠间质瘤患者施行腹腔镜下食管.空肠(残胃)吻合术,即在腹腔镜下切开食管前壁,置人RPD,在切口上方3cm处自食管前壁穿出,紧贴切口上方切割闭合食管残端,完成抵钉座的放置,随后在上腹正中小切口辅助下进一步完成吻合。结果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2~68(平均53)岁。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235(平均155)min,抵钉座的平均放置时间为12min,术中出血60—100(平均75)ml。患者均在术后第2-3d肛门排气,未发生吻合i21瘘、吻合口狭窄、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于术后7~13d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1~25月,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利用RPD行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可免去在食管进行荷包缝合的操作,且不需要麻醉师配合放置带抵钉座的胃管,更加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UICC第7版TNM分期标准中病理N3(pN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实施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310例pN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3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103(平均35.7)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14.6%。其中pN3a期201例,pN3b期109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6.8%和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pT分期、p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而pN分期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658)。按浸润深度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对于210例pT4a期患者,pN3a和pN3b亚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88例pT4b期患者,pN3a和pN,b亚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6%比3.1%,P=0.137)。结论pM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肿瘤浸润深度和不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对判断pM期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第7版TNM分期中pN3分期能较好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4.
Sulikowska B Niewegłowski T Manitius J Lysiak-Szydłowska W Rutkowski B 《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2004,24(5):474-482
BACKGROUND: Omega-3 polyunsaturated acids therapy is efficient in primary IgA nephropathy. It is unknown whether doses of omega-3 smaller than those given previously are still eff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omega-3 therapy on renal vascular function in relation to proteinuria and urinary excretion of 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 (NAG). METHODS: 20 IgA patients aged 36.5 +/- 10.77 with creatinine clearance (Cr(cl)) 105.71 +/- 27.3 ml/min and proteinuria 3.31 +/- 2.01 g/24 h were given orally 810 mg EPA and 540 mg DHA daily for 12 months. Before an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24-hour proteinuria, serum homocysteine, and Cr(cl) were measured. At the same time, renal vascular function was estimated as dopamine-induc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esponse (DIR). DIR was measured as: two 120-min lasting Cr(cl) (before and during 2 microg/kg b.w./min i.v. dopamine). RESULTS: The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follow-up were as follows (baseline vs. after therapy): DIR 14.9 +/- 16.4 vs. 30.3 +/- 14.3% (p < 0.01); urine protein 2.31 +/- 2.01 vs. 1.31 +/- 1.37 g/24 h (p < 0.01); (Cr(cl)) 105.71 +/- 27.3 vs. 103.9 +/- 20.9 ml/min (n.s.); NAG 8.3 +/- 1.8 vs. 6.0 +/- 1.2 U/g(creat) (p < 0.01), and homocysteine 16.2 +/- 3.15 vs. 13.8 +/- 2.6 micromol/l (p < 0.05). The only correlation found was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basal DIR and DIR change (r = -0.570; p < 0.010) and basal NAG (r = -0.460; p < 0.50). CONCLUSIONS: Omega-3 suppleme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renal vascular function and tubule function.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评价急诊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并首次肾绞痛的疗效.方法 本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纳入本研究范畴,其中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首次肾绞痛时就诊,急诊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纳入第一组;80例患者对症处理后立即入院或肾绞痛再次发作入院并常规检查后再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纳入第2组.对两组患者的碎石效果、辅助治疗及相关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140例患者均经输尿管镜检查,第1组结石大小0.80±0.31 cm,结石一次性清除率96.67%,无患者因结石疼痛再次就诊;第2组结石大小0.75±0.35 cm,结石一次性清除率95.00%,因结石疼痛再次就诊次数2.03±1.85,两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诊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并首次肾绞痛安全可行,能及时解除疼痛.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5例手部皮肤缺损面积大小约2.5 cm×3.2 cm~3.8 cm×5.0 cm的患者,采用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穿支动脉与手部动脉、伴行静脉或皮下静脉与手背静脉吻合,小腿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 15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行手术探查重新吻合血管后存活,4例皮瓣术后3个月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2年,平均11个月,手部皮瓣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小腿供区隐蔽,创面仅留线状瘢痕.结论 小腿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担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左旋聚乳酸(PLLA)共混羊毛蛋白纳米纤维药膜的缓释功能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效果。方法将PLLA与羊毛蛋白共混交联,并加入抗肿瘤药物5-FU,利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将共混溶液制作成具有缓释效果的纳米纤维薄膜。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形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FU/PLLA羊毛蛋白药膜中5-FU的缓释效果。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药膜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体外杀伤效果。同时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实验组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由SEM可以看出5-FU能够均匀分布在纳米纤维药膜中,HPLC显示5-FU能够缓慢释放并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规律。采用不同处理因素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药膜浸泡时间越长的实验组细胞出现肿胀、凋亡、坏死的情况越明显。MTT检测纳米药膜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为(47.5±2.8)%,而不含药物的纯膜组对细胞基本无影响,其存活率为(93.9±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5-FU/PLLA羊毛蛋白纳米药膜有明显缓释效果,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和潜在的医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mix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mHCCCC)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确诊为mHCC-CC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统计术后生存时间.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7~76岁;其中男性11例(64.7%);无临床症状10例(58.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2例(70.6%);甲胎蛋白阳性( >25 ng/ml) 12例(75.1%);糖类抗原199阳性(≥37 U/ml)4例(25.0%).17例患者中肿瘤均完整切除,即包括转移灶在内的肿瘤切除,切缘离肿瘤边缘1.5 cm以上,同时清扫肉眼可见或影像学提示的肿大淋巴结.术后6、12和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86.5%、57.7%;术后100、200 d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3%、43.5%;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61 d.结论 mHCC-CC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9.
6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中枢组织 ACTH样蛋白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中枢几个重要脑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物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以颈动脉引流法行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术后分6h、24h、72h三个时间段取脑,脑组织恒冷箱连续冠状切片,免疫细胞化学ABC反应,图像分析系统行顶皮质1区、下丘脑室旁核、丘脑室旁核、海马CAl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面积、平均吸光度检测。结果镜下观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物呈深棕色,深染胞核广泛分布于中枢皮质、海马、丘脑及下丘脑等各脑区,核仁清晰可辩。在丘脑及下丘脑区域散在分布有“串珠”状阳性纤维。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两组阳性免疫面积和平均吸光度值呈同步变化。从术后6h开始,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两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术后24h达高峰(P<0.05),然后逐渐回落。在三个不同时间段,三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6h及24h脑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术后72h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中枢神经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阳性免疫物表达呈现明显的时间规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在神经元功能调控、中枢内环境控制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