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1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243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186篇
口腔科学   99篇
临床医学   561篇
内科学   202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108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890篇
预防医学   462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496篇
中国医学   439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临床联用华法林与质子泵抑制剂的情况很多,鉴于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联用是否会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和增加出血风险,目前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整合和分析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的证据,探讨各种质子泵抑制剂与华法林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华法林与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联用相对较安全,但各研究对兰索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临床意义仍存在争议,亟须进行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72.
氟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氟诱导的大鼠原代培养海马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凋亡及活性氧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代细胞培养的方法,将大鼠海马细胞暴露于20、40、80 mg/L氟化钠中,24 h后检测海马细胞存活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及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氟组细胞存活率降低(9.1%、 12.2%、25.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6.8.P>0.05)。各染氟组MDA(5.06、7.66、 9_82 nmol/mg Pr)明显高于对照组(2.34 nmol/mg P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1,P<0.05)。氟对海马细胞的损伤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氟40、80 mg/L组细胞内ROS和细胞凋亡率高于20 mg/L组和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与ROS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r=0.913,P<0.05)。结论氟可引起大鼠海马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及凋亡,活性氧可能在氟诱导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探讨神经白塞氏病(NeuroBehcet disease,NB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NB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治疗情况。结果神经系统表现:头痛(6例)、锥体束征(4例)、肢体瘫痪、麻木(3例)、复视(1例)、记忆力及理解力下降(1例)、视力下降伴视乳头水肿(1例)。脑脊液异常5例,颅脑MRI、MRA、MRV及DSA提示:脑干受累5例,基底节、侧脑室旁病灶3例,横窦血栓形成1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5例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3例病情较重者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仍遗留头痛或一侧肢体麻木。结论 NB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预后较差,应提高警惕,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参与治疗管理及对门诊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500例心内科门诊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师干预组,各25例。对照组完成常规诊疗流程,每月电话咨询其药物使用情况;药师干预组现场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与医生讨论处方优化并决定是否执行,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就诊后1个月内每2周随访1次,其后每4周随访1次,随访期间药师可根据情况与医生讨论是否调整降压方案并作出最终决定,患者根据药师建议或自己意愿回医院随诊,随访时间1年。主要终点事件为12个月后血压≤130/80 mmHg;次要终点事件为药物调整情况、药师建议采纳率、药物持有率(评估患者依从性)。结果:最终378例完成随访。对照组68名(36.4%)及干预组152名(79.6%)患者血压≤130/80 mmHg,P<0.01;干预组收缩压与舒张压降幅显著>对照组(P<0.01)。对照组药物调整35次,干预组调整129次,药师建议采纳率为85.18%。1年后,对照组药物持有率为0.22±0.04,干预组为0.77±0.11,P<0.01。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治疗管理有助于优化降压方案,提升用药依从性,提高了门诊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Lcn-2)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集100例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及PCI治疗后24 h、72 h外周血,30例健康受试者外周血作为对照。分离血浆及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RT-q PCR法检测血浆及中性粒细胞中Lcn-2水平。选取12周龄25~30 g的C57BL/6雄性小鼠(北京维通利华) 16只用于制备AMI模型。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小鼠AMI模型(n=8)。分别取模型组小鼠结扎前及结扎1 h、24 h外周血,检测血浆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Lcn-2水平。此外,采用Lcn-2抗体对该模型进行干预,对结扎24 h后小鼠进行心功能检测,并采用TUNEL法和免疫荧光检测心脏梗死区心肌凋亡情况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血浆Lcn-2(20.35±8.51) ng/m L,中性粒细胞Lcn-2(1.03±0.16)倍],AMI患者PCI治疗前Lcn-2水平[血浆(113.55±22.73) ng/m L,中性粒细胞(16.81±3.83)倍]明显升高,PCI治疗后24 h[血浆(74.26±14.36) ng/m L,中性粒细胞(10.86±2.71)倍]、72 h[血浆(46.81±12.83) ng/m L,中性粒细胞:(6.15±1.92)倍]依次明显下降。在小鼠模型上,与结扎前比较[血浆Lcn-2(8.14±2.33) ng/m L,中性粒细胞Lcn-2(1.01±0.08)倍],小鼠结扎1 h Lcn-2水平[血浆(17.33±6.19) ng/m L,中性粒细胞(12.86±5.66)倍]、24 h[血浆(35.15±10.44) ng/m L,中性粒细胞(20.17±7.14)倍]依次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43.25±10.29)μL,左室射血分数(LVEF)(40.35±5.10)%,左室缩短分数(LVFS)(20.16±2.64)%],Lcn-2抗体干预明显改善了小鼠的心功能[LVEDV(123.25±9.35)μL,LVEF(49.37±6.69)%,LVFS(24.79±3.40)%]。此外,Lcn-2抗体干预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结论血浆及中性粒细胞中Lcn-2水平与AMI发生相关,靶向抑制Lcn-2对AMI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胸部物理治疗(CPT)联合纤维支气管镜(FB)灌洗对肺结核(PTB)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125例PTB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CPT联合FB灌洗。比较两组治疗7 d后排痰效果和治疗24 h后日排痰量;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IP)、平均动脉压(MAP)、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排痰总有效率、日排痰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RR、PIP、MAP、PaCO2显著降低,SpO2、PaO2、OI显著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CPT联合FB灌洗对PTB患者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排痰效果和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77.
随着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等抗酸药在预防应激性溃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正逐年降低。但随着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不合理使用问题和潜在风险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指南和PPI预防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总结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及潜在风险,阐述尚存的争议和面临的挑战,包括确立统一的预防指征等问题,以期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对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尼妥珠单抗治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接受尼妥珠单抗治疗的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后四周的RECIST1.1疗效评价、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以及治疗前和疗效评价时的胸苷激酶1(TK1)、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水平。分析患者血清TK1、CYFRA21-1、SCC-Ag基线水平及治疗后变化与近期疗效以及PFS之间的关系。结果:160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为33.13%(53/160),靶向治疗前CR+PR患者血清TK1、Cyfra21-1、SCC-Ag基线水平高于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患者(P<0.05);靶向治疗后CR+PR患者TK1、Cyfra21-1水平降低,PD患者TK1、Cyfra21-1水平升高,SD患者TK1水平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TK1、Cyfra21-1、SCC-Ag变化率与影像学评效一致性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265、0.357、0.393,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0.683、0.660。16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1.14个月,死亡23例(12.3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K1较治疗前升高≤26.5%的患者PFS长于升高>26.5%的患者【22.524个月(95%CI:20.576~24.472) vs 18.793个月(95%CI:17.747~19.838),P=0.002】,Cyfra21-1较治疗前升高≤35.7%的患者中位PFS长于升高>35.7%的患者【22.381个月(95%CI:20.294~24.468) vs 20.130个月(95%CI:17.755~22.505),P=0.030】,SCC-Ag较治疗前升高≤39.3%与升高>39.3%的患者中位PFS比较无显著差异【20.773个月(95%CI:19.055~22.490) vs 18.947个月(95%CI:16.012~21.881),P=0.078】。结论:TK1、Cyfra21-1、SCC-Ag水平对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尼妥珠单抗治疗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9.
目的:构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动监测系统,为临床提供用药安全信息,及时发现并快速上报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实现基于该系统的ADR/ADE真实世界研究条件。方法:联合"触发器原理"与"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挖掘医院信息系统的ADR/ADE信号,由药师负责建立规则、布局功能模块以及对效果进行评估验证,由软件工程师负责编写计算机程序实现。结果:建立了较全面的监测规则,实现了实时预警与回顾性研究数据快速提取,完成了ADR/ADE主动监测平台的搭建。结论:ADR/ADE实时预警有利于及时处置,减少药品危害,并提高上报效能,快速筛选数据的功能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再评价提供便利,对建立药品安全性监测与评价信息技术平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于甲状腺术后患者,经验性给药并不能准确预测术后最佳初始剂量,为提高术后患者初次随访时甲状腺功能达标率,我们之前的研究基于患者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建立了一个预测左甲状腺素(L-T4)剂量的回归方程模型,现对这一回归方程进行准确性验证。方法:选取于我院行甲状腺全切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患者1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回归方程计算L-T4初始剂量,对照组常规经验性给药。4~6周后,患者复查甲状腺功能,并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调整L-T4剂量直至患者TSH抑制水平达标。临床药师观察患者达标情况,并记录患者初次随访达标情况、达标时间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数据等。结果:实验组初次随访达标率6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同时实验组过量患者比例明显减少(20.3% vs 57.3%,P<0.05),2组剂量不足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同时,我们发现回归方程对于BMI在正常范围的患者效果更显著,而在超重患者中,并不优于经验性给药。结论:我们的回归方程模型较好的预测了DTC患者初始剂量,明显提高了患者达标率,并显著降低了过量患者比例。但对于超重患者的准确性一般,我们根据患者研究结果对回归方程模型做了修正,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