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1篇
  免费   1220篇
  国内免费   672篇
耳鼻咽喉   90篇
儿科学   259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710篇
口腔科学   208篇
临床医学   1418篇
内科学   1104篇
皮肤病学   140篇
神经病学   386篇
特种医学   395篇
外科学   1116篇
综合类   327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362篇
眼科学   138篇
药学   1365篇
  20篇
中国医学   1322篇
肿瘤学   454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425篇
  2014年   656篇
  2013年   761篇
  2012年   1176篇
  2011年   1275篇
  2010年   1106篇
  2009年   937篇
  2008年   1014篇
  2007年   878篇
  2006年   776篇
  2005年   644篇
  2004年   424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部放射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 7月~ 2 0 0 0年 2月间收治的 5 7例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 ,局部放射治疗 ,常规分割放疗剂量 5 0~ 70Gy。结果  82 .4 %左右的肿瘤得到局部控制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 6 .1%、2 9 .8%、10 .5 % ,72 .5 %的病人死于野外转移。结论 转移淋巴结≤ 3cm者放疗后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期优于淋巴结 >3cm者。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经放射治疗后局部可得到有效控制 ,多数病人死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32.
董强刚  包国良  黄进肃  冯久贤  周允中  范小红 《肿瘤》2003,23(2):131-134,137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VEGF血浆含量与癌细胞血道转移及树突状细胞 (DC)成熟的关系。方法 外周血获自正常人、肺部良性疾患以及NSCLC患者。血循环中的癌细胞和DC按已建立的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技术进行检测。血浆VEGF含量采用ELISA方法测定。结果  12例正常人及 13例肺部良性疾患的血浆VEGF平均含量分别为 15 .7和 13.2 pg /ml,而 12 3例NSCLC患者的血浆VEGF平均含量为 140 .8pg /ml,显著高于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 (P <0 .0 0 1)。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检测均为阴性 ,而 6 9例NSCLC患者血样中 32例阳性 ,阳性率为 46 .4% ,阳性患者的癌细胞平均含量为 0 .471× 10 6/L。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外周血中DC含量分别为 2 9.0和 2 2 .0× 10 6/L ,而 5 4例NSCLC患者的DC含量为 15 .9× 10 6/L ,显著低于正常人及肺部良性疾患者 (P <0 .0 5 )。若以VEGF≤ 5 6pg/m1作为正常值 ,则VEGF增高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阳性率及其含量明显增高而DC含量显著降低 ,其中以III、IV期患者最为突出。结论 NSCLC患者血浆VEGF增高具有促使癌细胞血道播散和抑制DC成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3.
钟华  董强刚  韩宝惠  黄进肃  包国良 《肿瘤》2003,23(6):511-513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hRAD17基因的表达频率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了 5 0例肺癌标本的hRAD17表达。以人NSCLC细胞株SPC A1作为阳性对照 ,癌周正常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5 0例肺癌中 38例hRAD17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76 %。 38例阳性病例中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为 31例(81.5 % ) ,而 12例阴性表达病例中仅 3例 (2 5 % )有纵隔淋巴结转移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hRAD17基因在肺癌中高表达 ,其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4.
目的验证维生素C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灭活作用,为生物制品提供一种安全可行的HIV灭活的方法。方法通过测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检测不同浓度维生素C在不同温度和作用时间下对HIV的灭活作用,并对有效剂量组进行MT4细胞毒性试验。结果500μg/ml维生素C在无血清状态下有灭活HIV作用,而此剂量对MT4细胞有不可逆转的毒性作用。结论维生素C不适宜用于血及血制品的HIV灭活。  相似文献   
135.
用LC-MS和HPLC法以对照品对照,确定吡喹酮合成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杂质是(1,11b)-位不饱和的吡喹酮,利用催化氢化法可把含该杂质过量的吡喹酮粗品转化为合格品.  相似文献   
136.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微小病变和微量细胞基因变异的检测分析方法。方法HE染色病理诊断后,在立体显微镜或生物显微镜下对病理诊断组织细胞进行显微解剖,直接回收组织细胞,进行DNA模板抽提,以目的基因为引物,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1例胆石症病例,显微解剖结合PCR-SSCP法成功获得了K-ras和P53基因产物,并且检测到在过度增生胆囊上皮细胞有K-ras基因变异。结论显微解剖结合PCR-SSCP法取材少、病变部位确定,省时、省力,是分子病理研究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37.
运用蒙药壮西乌尼顺额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治愈43例,占71.6%,好转15例,占25.0%,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7.7%,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探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990年1月~2004年12月经我院治疗的5例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0.4岁,1例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基本正常,4例卵巢间质无肿瘤恶性浸润或仅累及卵巢表面上皮。5例均有腹膜的广泛病变.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PAS、CA125、CEA均阳性。结论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是来源于第二苗勒系统的恶性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相似,诊断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时必须双侧卵巢、输卵管无同类型肿瘤。组化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与腹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预后较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差。对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及PAC化疗方案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9.
乳腺癌旋转切线调强照射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等中心旋转切线调强照射技术,在保持调强技术靶区剂量均匀性不变情况下,试图进一步减少患侧肺组织及心脏卷入射野的体积和剂量。方法根据等中心旋转切线照射的物理原理,使用PinnacleVersion7.4的子野优化软件做治疗计划。旋转切线野沿靶区等中心切线设置,相邻切线野的机架转角间隔5°、10°、15°,切线野的内缘和外缘分别与靶区内缘(胸壁)和靶区外缘相切,起始野和终止野处设立一对穿野,旋转等中心一般设置在与弯形靶区中心(即剂量归一点)相对应的胸壁附近。利用BEV视图设置每个切线野的形状和大小。对每个切线野预设7个子野。按临床治疗要求设置靶区、重要器官(肺和心脏)的剂量处方。结果靶区内处方剂量50Gy的体积V50为95.1%。靶处方剂量的95%、105%、110%及115%以上的相应等剂量线面包围的体积V95%、V105%、V110%、V115%分别为0.98、0.84、0.53、0.18。患、健侧肺和心脏的V10、V20、V30、V40、V50值都很低。结论旋转切线调强技术不仅能得到靶区内很好的剂量均匀性和较高的靶区剂量适合度,而且能更好地保护患侧心脏和肺组织的受量大小和受量范围。定位摆位相对简单。在任何带有子野优化的治疗计划系统上都可作为该技术的计划设计。如果配以限制或跟随胸廓运动的措施,将会更充分地发挥该技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0.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癌症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rticoids,GC)是否安全。方法有糖尿病史或治疗前发现糖尿病者进入糖尿病组,无糖尿病史治疗前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进入空腹血糖损害(i 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组,通过计算机随机筛选出最适合与实验组配对者作为对照组。GC及化疗根据需要按常规选择,定期测定全部患者的静脉血糖、糖尿病患者和IFG患者的毛细血管血糖,前瞻性评价GC治疗后的血糖变化、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组患者29例,使用GC后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头痛、失眠、肺炎、多汗、心慌及血压升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GC治疗期间,只有1例(3%)血糖正常,28例(97%)有1次以上血糖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t=6·309,P=0·000。但均在可以控制且不影响肿瘤治疗及GC治疗的范围内。对照组患者有5例(17%)血糖高于正常,其中1例血糖有4次血糖高于正常。入院前未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改变降糖措施的比例(2/11)高于入院前已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18)和IFG患者(2/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P=0·694。IFG组24例,与糖尿病组有类似的结果。入院血糖正常的220例患者中,化疗后20例空腹血糖升高(9·09%)。未化疗仅使用GC者34例,4例空腹血糖升高(11·76%),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化疗患者中,不同的化疗方案影响血糖升高的发生率。NP方案治疗后发生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为34·61%,高于CAF(4·76%)、FLP(4·76%)、EP(3·70%)等治疗方案。结论癌症患者伴发糖尿病及IFG的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但常规应用GC是安全的。血糖正常患者化疗同时使用GC,个别化疗药物、年龄、地塞米松日剂量和病期影响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