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3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200篇
耳鼻咽喉   83篇
儿科学   355篇
妇产科学   171篇
基础医学   995篇
口腔科学   338篇
临床医学   826篇
内科学   1522篇
皮肤病学   230篇
神经病学   520篇
特种医学   276篇
外科学   993篇
综合类   1059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972篇
眼科学   146篇
药学   715篇
  2篇
中国医学   353篇
肿瘤学   43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88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413篇
  2012年   625篇
  2011年   654篇
  2010年   530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595篇
  2007年   598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2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3篇
  1975年   14篇
  1974年   15篇
  1972年   15篇
  1970年   20篇
  1969年   13篇
  1968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 通过末梢灌注指数的监测,探讨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技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时间与压迫程度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03月01日-2020年09月30日在本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共纳入320例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撤除桡动脉压迫,观察组根据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及时调整穿刺部位压迫力度及撤除压迫时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末梢灌注指数值的监测,可最大限度缩短穿刺部位压迫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减少医疗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分析超声及应变式弹性成像预测超声引导下置入腘静脉血管鞘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成功与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置入患侧腘静脉血管鞘的DVT患者的术前超声资料,比较置入血管鞘失败与成功病例腘静脉超声及应变式弹性成像表现差异;绘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其预测血管鞘置入失败的阈值,对每个参数阈值赋值1分,得到联合超声评分,以实际置入结果为标准,评价超声单一参数及联合评分的预测效能。结果 103例中,对100例行单侧、3例行双侧腘静脉置入血管鞘,包括左侧腘静脉71支、右侧35支,共106支腘静脉;对其中95支腘静脉置入血管鞘成功(成功组),11支失败(失败组)。相比成功组,失败组腘静脉内径及腘静脉与腘动脉内径比值均较小,血栓为等或高回声,与血管壁边界模糊,腘静脉应变式弹性评分为硬。以超声单一参数及联合评分预测置入血管鞘成功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0.926、0.865、0.899、0.958及0.940(P均<0.001)。结论 患侧腘静脉超声及应变式弹性成像能有效预测对下肢DVT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置入腘静脉血管鞘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基于葶苈子药性沉降,根据“病位在里者宜沉降”的治则,建立病位在里的肺水肿模型,结合病势趋向的改变,验证葶苈子药性“沉降”的科学性,以期初步阐释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 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0 mg·kg-1)、阳性药地塞米松组(0.075 mg·kg-1)、葶苈子低、中、高剂量(1.167、2.334、4.668 g·kg-1)组并通过胸膜腔注射1%角叉菜胶(2 mL·kg-1)建立肺水肿模型,检测肺水肿评价指标(肺剖检、胸腔渗出液量、白细胞数量、肺湿重/干重比、肺含水量及肺通透性),确定葶苈子干预肺水肿的最佳剂量;检测与机体气机调节密切相关的五大系统(中枢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相关指标,观察葶苈子干预对肺水肿大鼠病势趋向的改变,确定其升降浮沉之性;并观察各组大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炎症细胞种类和数目等,初步探究葶苈子改善肺水肿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胸腔积水量和胸腔积水中白细胞渗出量显著增加(P<0.01),肺湿重/干重比、肺含水量及肺通透性显著升高(P<0.01),并出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弓背现象,少量大鼠鼻子湿润,鼻孔出现泡沫状液体等症状,剖检时肺出现体积增大或伴有瘀血,气管处出现大量粉红色泡沫状液体;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可减少大鼠胸腔积水量和胸腔积水中白细胞渗出量,降低肺脏器系数、肺湿重/干重及肺含水量,改善肺组织水肿出血等,且以葶苈子中剂量治疗肺水肿效果最佳(P<0.01);对于呼吸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咳嗽潜伏时间、引喘潜伏时间明显减少(P<0.05,P<0.01),咳嗽次数和喘息次数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增加咳嗽潜伏期、引喘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喘息次数(P<0.01);对于泌尿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减少尿量,葶苈子中、高剂量显著增加尿量(P<0.01),低剂量组明显增加尿量(P<0.05),但均对排汗无影响;对于消化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显著增加(P<0.01),胃排空率、小肠推动率显著下降(P<0.01),胃泌素(GT)明显增加(P<0.05),和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剂量组显著增加小肠推动率(P<0.01),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胃排空率、小肠推动率(P<0.01),显著减少胃残留率(P<0.01),显著或显著减少GT以促进胃肠运动及胃肠道的运输(P<0.01),增加胃动素(MTL)促进大鼠的胃排空(P<0.05,P<0.01);对于循环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输出量(CO)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的心率有升高趋势,收缩压(SBP)显著升高(P<0.01),舒张压(DBP)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剂量组明显增加LVEF、降低大鼠的DBP(P<0.05),葶苈子中剂量组显著增加LVEF、LVFS、CO和SBP(P<0.01),明显降低大鼠的DBP(P<0.05),葶苈子高剂量组显著增加LVFS(P<0.01),显著降低大鼠的SBP(P<0.01),明显降低大鼠的DBP(P<0.05);对于中枢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站立次数显著降低(P<0.01),葶苈子明显减少大鼠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站立次数和在旷场中心活动时间,增加静止时间和旷场边缘活动时间(P<0.05,P<0.01);此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管腔周围的炎症浸润严重,气管增厚、内有水肿液聚集,肺组织破坏严重,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肺泡灌洗液中γ干扰素(IFN-γ)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4(IL-4)明显提高(P<0.05)、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能减少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积聚,减少肺小血管充血和肺间质水肿,降低肺泡灌洗液中IFN-γ和IL-4水平,升高IgE水平,降低肺组织ROS水平(P<0.05,P<0.01)。结论 葶苈子对病位在里的肺水肿模型具有显著改善作用,通过泻水逐饮、调节水液排泄,降泻肺气、调节气机、泻肺气之壅闭,促肺气肃降、调节气机下行,提示葶苈子作用趋势为沉降。其中以葶苈子中剂量作用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来发挥干预作用的。  相似文献   
99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年龄高度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老年期痴呆的最主要原因,亦是导致老年人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常见疾病,将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中医可将其归属于“痴呆”“呆门”“呆病”等疾患范畴,传统认为以肾虚为本,多从肾论治。课题组结合肝的生理病理特性,提出了“肝肾同调”是防治AD的重要思路。AD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为主要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炎症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免疫炎症将是治疗AD的重要靶点。该文基于“肝肾同调”的重要思路,遴选其代表名方黑逍遥散,从调控NF-κB/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神经免疫炎症角度探析防治AD的作用与机制,以期进一步推进黑逍遥散防治AD的深入研究,亦为中医药防治AD的思路策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97.
998.
糜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6):2328-2331
目的 探讨医院-家庭过渡期有氧运动在轻中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该院就诊的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在医院-家庭过渡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处理及门诊呼吸功能训练、氧疗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治疗10周后比较2组肺功能、血气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 MWT)、日常活动能力(ADL)、呼吸困难评价(BS)评分、生活质量变化[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0周后,试验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动脉氧分压、6 MW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及SGRQ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心肌梗死、脑出血、心绞痛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医院-家庭过渡期有氧运动可显著提升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9.
1000.
Porocarcinoma is an infrequent malignant adnexal carcinoma, with some histopathological variants described, such as the clear cell, the sarcomatoid or the pigmented porocarcinoma. We report an invasive porocarcinoma showing areas of tumor cells floating in prominent dermal mucin, simulating mucinous carcinoma, that we consider a new histopathological variant of porocarcinoma. We report a 74‐year‐old male with previous history of multiple basal cell carcinomas that presented a nodule on his left temple. Histopathologic study showed a large ulcerated multilobular tumor composed of thickened cords of cells emanating from a hyperplastic epidermis and showing a mixed infiltrative and pushing pattern in the dermis. Poroid differentiation was observed in most of the neoplasm, both in intraepidermal and dermal invasive component. Within the neoplasm a prominent area where these small nests with clear formation of ducts were floating in mucinous pools with few septa intermingled was observed, simulating a primary cutaneous mucinous carcinoma. Cyt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presence of both neoplastic areas as closely related and with multiple points of connectivity favors the consideration of a composite tumor in this peculiar case. Other differential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