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58篇 |
内科学 | 1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62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乳腺癌针吸细胞图像光度学及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量化差异和鉴别价值。方法 用MPIAS 5 0 0多媒体细胞图像分析仪 ,对 5 0例乳腺癌分胞体、胞核、胞浆三大结构进行了细胞图像光密度值12项指标的计量研究 ,并以 3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对照。结果 在 12项指标中有 10项指标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中胞体及胞核分别有 3项 ;胞浆有 4项。特异度有 5项指标≥80 % (1项为 10 0 % ) ;灵敏度有 7项指标≥ 80 % (2项为 10 0 % ) ,且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的参数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中。结论 利用细胞图像分析仪对乳腺癌进行光度学分析 ,其多参数的光密度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及可比性 ,对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2.
73.
74.
75.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对新生儿呼吸衰竭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0月该医院科室接诊的确诊呼吸衰竭的新生儿患者68例,观察分别经过CPAP处理和头罩吸氧处理之后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血气等指标变化,并且对两种医疗处理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CPAP处理后的小儿患者PaO2、SaO2得到显著提高,CPAP组的治愈率是94.9%,明显高于对比组的48.7%,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CPAP方法对新生儿呼吸衰竭进行治疗成效显著,具有安全、可靠、有效等优点,临床上可以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76.
冻结肩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笔者采用针刀治疗50例冻结肩患者,效果极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7.
78.
79.
目的评估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在心肺复苏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1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7)及对照组(n=6)。实验组根据胸阻抗法测定的CO值来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照组根据外周血压的变化按常规方法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入院后(院外心搏骤停)或自主循环恢复后(院内心搏骤停)1、6、12、24、48和72 h监测心率、上肢动脉血压、指尖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胸阻抗法检测CO和CI;检测0 h和6 h动脉血乳酸并计算6 h乳酸清除率;72 h后进行GLS评分;观察28天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心率、血压、指尖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在6、12、24、48及72 h的CO和C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6 h乳酸清除率和72 h的GLS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28天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可以用于指导心肺复苏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总结四肢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是否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将11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各55例。确定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受伤原因、是否为粉碎性骨折、是否术后合并感染、功能锻炼依从性、外固定情况等为可能影响四肢骨折术后愈合的潜在因素。对上述所有因素采用单因素比较,总结影响四肢骨折术后愈合的因素。结果年龄、粉碎性骨折、术后感染、术后功能锻炼情况和外固定情况是导致四肢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原因(P<0.05)。其中:年龄≥55岁、粉碎性骨折、有术后感染、术后功能锻炼差和术后外固定不良患者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更高。结论对高龄患者、粉碎性骨折患者要强化围术期护理,并制定个体化的锻炼方案,以降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