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4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297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70篇
基础医学   267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1052篇
内科学   972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100篇
特种医学   2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92篇
综合类   2134篇
预防医学   1119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769篇
  15篇
中国医学   670篇
肿瘤学   194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47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335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97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人体生物敷料(灭活的同种异体皮肤)作为腹腔开放临时覆盖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44例因外伤行腹腔开放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腹腔开放后以改良三明治法作为临时关腹技术.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33例行腹腔开放治疗患者采用凡士林纱布为腹腔临时覆盖物,设为凡士林纱布组(33例);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11例行腹腔开放治疗患者采用人体生物敷料为腹腔临时覆盖物,设为人体生物敷料组(11例).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10月.比较两组患者肠道空气瘘发生率、植皮时间、术前和术后2周内血液感染学指标(WBC、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总体预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凡士林纱布组患者中,肠道空气瘘发生率为42.4%(14/33),人体生物敷料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肠道空气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凡士林纱布组植皮时间为(15±6)d,人体生物敷料组为(11±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0,P<0.05).凡士林纱布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3、7、14天降钙素原分别为(1.20±0.60) μg/L、(2.50±0.90) μg/L、(1.70±0.30) μg/L,(1.90±0.40) μg/L、(2.70±0.60)μg/L,显著高于人体生物敷料组的(0.90 ±0.30) μg/L、(1.80±0.60) μg/L、(1.30 ±0.50) μg/L、(0.60±0.20) μg/L、(0.30±0.07) 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0,P<0.05);两组患者WBC、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和C反应蛋白分别由术前的(13.8±2.4)×10^9/L和(12.9±2.1)×10^9/L、0.90±0.09和0.88 ±0.06、(81±19) mg/L和(136±28) mg/L变化为术后第14天的(16.2±3.3)×10^9/L和(7.9±3.0)×10^9/L?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2012-2015年)的细菌及其耐药变化。结果 502例肠外瘘病人腹腔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6株,24.7%),肺炎克雷伯杆菌(123株,14.1%)占主要部分。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早期组的14.3%增加至近期组的25.9%(P=0.026),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ESBL阳性菌(P<0.001)。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著升高(P=0.01;P=0.02)。葡萄球菌属和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在前后两阶段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应严密监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目的探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在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轮转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实习医生79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 CBL 教学模式进行实习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模式,实习时间均为6周,实习最后1周进行出科考试和实习满意度调查。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出科考试成绩分别为(87.6±2.7)分、(84.1±2.3)分,实习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分别为(24.5±2.0)分、(23.0±1.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CBL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儿科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实习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轴外型桥小脑角(CPA)区髓母细胞瘤(MB)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和临床预后,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例诊断为轴外型CPA区M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例患者因头痛伴听力下降入院,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及增强提示CPA占位性病变。2例患者均行CPA区肿瘤切除术。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可见肿瘤位于轴外,术后病理证实为MB,随访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轴外型CPA占位性病变,术前应考虑MB的可能性。积极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究毛兰素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信号通路对恶性黑素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毛兰素处理B16F10细胞筛选合适的药物作用浓度。体外培养B16F10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毛兰素低、高剂量组、空载组、毛兰素高剂量+HIF-1α过表达组,分组处理后,提取B16F10细胞条件培养基,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测定B16F10细胞培养基中VEGF水平;并用提取的B16F10细胞条件培养基按上述分组处理HUVECs,小管形成实验检验各组HUVECs细胞成管长度。建立B16F10移植瘤小鼠模型并按上述分组进行处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移植瘤微血管密度(CD31表达)及VEGF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各组B16F10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VEGFR2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毛兰素低、高剂量组B16F10细胞培养基中VEGF水平、HUVECs细胞成管长度、移植瘤CD31及VEGF阳性细胞比例、B16F10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肿瘤...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总结6例短肠综合征病人肠管倒置手术失败的教训,强调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短肠综合征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均在外院接受肠管倒置手术,除1例为结肠倒置外,其余均为小肠倒置,倒置肠管长度从10~50cm不等,5例小肠倒置手术均在广泛肠切除的同时进行,术后1例出现吻合口瘘,4例出现肠梗阻。结果 1例病人因肝功能衰竭于术后5年死亡,1例病人放弃治疗,1例行肠瘘及倒置小肠切除治愈,2例行倒置肠管切除治愈,1例行倒置肠管复位治愈。治愈病人依靠普通饮食和部分肠内营养支持维持正常营养状况。结论 短肠综合征病人应首选肠康复治疗和小肠移植。只有极少数病人适宜进行肠倒置手术,手术时倒置肠管不应超过10cm,手术时机应在广泛肠切除2年以后进行.手术时应注意倒置肠管的血液供应,避免肠缺血。  相似文献   
109.
本研究报告3例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al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然后再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rcutaneousendoscopicgastrostomy,PEG),通过PEG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同时回输外引流胆汁入胃肠道,此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资料2001年6月至2002年12月,对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不能耐受内引流手术或行胆道金属内支撑失败的患者,行PTCD联合PEG治疗。本组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65、73、88岁。PTCD采用B超引导局麻下行经皮经肝胆道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置管灌洗引流(LPL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临床价值与技术特点。方法用LPLD的方法早期治疗21例SAP病人,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PLD手术时间(654±276)min,术后灌洗引流时间(113±86)d,术后住院时间(325±146)d。LPLD同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1例术后4d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余20例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22个月,发现假性胰腺囊肿1例,行内引流手术治愈。结论LPLD是SAP早期治疗中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它用微创的方法达到开腹手术全面探查、充分灌洗引流治疗SAP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