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了解北京市冬季公共场所室内PM2.5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年1月对该市4个区的住宿、商场和餐饮3类公共场所共24家进行室内空气PM2.5监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公共场所室内空气PM2.5浓度中位数为61μg/m3,范围为4~349μg/m3;雾霾天气时室内PM2.5浓度高于非雾霾天气,邻近交通干线的商场室内PM2.5污染水平高于步行街,火锅或烧烤类餐饮场所的PM2.5浓度高于餐厨分开场所,设有集中空调的公共场所室内PM2.5污染水平低于自然通风场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室外重污染天气、交通尾气排放、烹饪燃料燃烧可能是冬季公共场所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2.
1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的观察与分析,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规律及昼夜分布节律变化.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24小时监测,统计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心率的变化以及合并其它的心律失常.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48.3%);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存在昼夜节律;发作时老年组心室率较慢;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结论 指出房颤的发生取决于心房本身的病变及体内的调节因素,提示阵发性房颤与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生理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方剂数据库,通过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芍药-甘草药对的配伍应用规律。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含芍药、甘草的方剂共7484首,统计方剂中芍药和甘草的用药量、配伍比例、配伍药物、制法用法与方剂功效、科属间的联系,采用Cytoscape 3.7.0、SPSS Modeler等工具对其关系进行挖掘分析并用网络关联图呈现。结果:芍药常用量为31.25 g(1114次)、15.53 g(799次),甘草常用剂量为15.53 g(1043次)、31.25 g(873次);芍药-甘草常用配伍为1∶1,占总数的37.06%;芍药-甘草常用配伍药为当归、川芎、人参、茯苓、地黄,占总数的16.63%;常用制法用法为水煎、生用内服、酒煎、外用、水酒共煎、膏煎、醋煎;方剂功效以止痛、补虚、解毒、祛风、消肿、明目为主;科属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为主。且用药量、配伍比例和制法用法与功效、科属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研究结果为芍药-甘草药对用于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及现代中药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方法:将58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32例,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组)26例,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结石排出率为90.63%,对照组为65.38%(P<0.05);治疗组结石排出时间为(7.31±3.06)d,对照组为(10.28±3.56)d(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盐酸美普他酚注射剂(麻醉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36名健康志愿者分为3个剂量组(静注25和50 mg);肌肉注射给药(推注75 mg)。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美普他酚浓度变化,以DAS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盐酸美普他酚注射剂3个剂量组的AUC0-t分别为(241.50±50.25),(621.72±208.10)和(898.16±194.29)ng.h.mL-1;AUC0-∞分别为(247.79±51.98),(636.10±213.05)和(921.14±214.86)ng.h.mL-1;Cmax分别为(203.58±38.61),(393.98±66.92)和(347.64±72.94)ng.mL-1;tmax分别为(0.05±0.02),(0.05±0.02)和(0.56±0.33)h;t1/2分别为(2.24±0.85),(2.19±0.66)和(2.18±0.42)h;静脉给药2个剂量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Cmax,t1/2z,CLz,V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次肌肉推注75 mg组相对单次静脉推注50 mg组,计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逆转人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株多药耐药的效果。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SHI-1细胞株对柔红霉素(DNR)、去甲柔红霉素(ID)、阿糖胞苷(Ara-c)、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去甲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DA)的敏感性及青蒿琥酯逆转耐药的效果。结果 DA、IDA方案与单用化疗药相比,药物敏感性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细胞毒性青蒿琥酯联合应用与单用化疗药、DA、IDA方案IC5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随青蒿琥酯浓度的增加,逆转倍数呈上升趋势。结论联合应用非细胞毒剂量青蒿琥酯逆转SHI-1细胞株多药耐药作用显著,明显优于DA、IDA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3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试验片或对照片15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氯吡格雷羧酸代谢产物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两者的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tmax分别为(0.98±0.34)、(0.86±0.36)h;Cmax分别为(8 994.7±3 515.6)、(9 677.0±3 838.1)ng·mL-1;t1/2分别为(7.0±2.4)、(7.0±1.8)h;AUC0→24分别为(31 670.1±13 545.7)、(32 887.4±14 907.5)ng.h.mL-1;AUC0→∞分别为(34 096.8±14 482.3)、(35 550.4±16 455.5)n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7±16.6)%。结论: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烟酸缓释片(广谱凋血脂药)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 3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1.5 g,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烟酸浓度.结果 单剂量口服烟酸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1.5 g,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AUC0-t分别为(20.05±16.29),(21.61±18.06)μg·h·mL-1;AUC0-∞分别为(20.81±16.30),(22.81±18.47)μg·h·mL-1;Cmax分别为(8.72±6.81),(9.57±8.22)μg·mL-1;tmax分别为(4.41±1.34),(4.31±1.29)h;t1/2分别为(4.00±4.90),(2.91±3.39)h,烟酸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6±30.9)%.结论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8岁。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乏力2d,因突然晕厥、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而入院。查体:T36.8℃,P48次/min,R18次/min,BP14/8kPa。发育正常,重病容,神清。心尖搏动弱,HR48次/min,律齐。心脏B超:左房、左室稍大;轻度二尖瓣返流。X光:心肺正常。生化检查:AST(93u/  相似文献   
20.
居民体质指数与社会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存在营养不足和超重或肥胖二极分化问题。为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居民体质指数的情况。探究社会因素对体质指数(BMI)的影响,为开展居民营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10~11月,我们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东城区2个居委会共360户居民进行了膳食与营养状况调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