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2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62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的调整与代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脉耕  姜勇  黄正京  吴凡 《疾病监测》2010,25(3):239-244
目的在原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disease surveillance points system,DSPs)基础上进行系统调整并评价其代表性。方法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全国市县调查数据,对1989年调整后的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的代表性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分别对DSPs所有县(区)、城市部分、农村部分及东、中、西部城市农村部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比重、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0~14岁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65岁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死亡率、出生率等指标使用u检验与全国相应地区进行比较,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调整。具体步骤为按照东、中、西部的经济指标和县(区)人口数,将全国所有县(区)分成54层,对照全国各层中县(区)的实际数,确定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中相应各层的县(区)理论数,然后对目前监测系统各层中监测点的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整。进而对调整之后的系统进行代表性评价。结果全国、全国农村、全国城市,东、中、西部的城市,以及西部农村,与原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中的相应地区之间均有一个或多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的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共161个县(区),其中包含63个区和98个县(县级市)。对其进行代表性评价结果显示,DSPs中除城乡合计外,农村、城市,东、中、西部的城市、农村,与全国相应地区之间各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整后的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对全国城市和全国农村均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对全国合计的估计需要校正城市和农村的比例方可代表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分析1973-2005年我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死亡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1973-197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335 213 493;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分为0~、15~、60~岁3个年龄段.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使用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调查中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4 913 521、284 811和47 16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95.45/10万、84.96/10万和33.06/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8.71/10万、70.76/10万和27.98/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城市、农村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11 752、35 409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4.69/10万、37.3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9.62/10万和32.12/10万;男、女性死亡数分别为26 176、20 98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35.87/10万、30.1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23/10万和26.65/10万;东、中、西部地区的死亡数分别为13 286、13 922和19 953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5.28/10万、27.97/10万和49.4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33/10万、28.10/10万和45.98/10万;死亡排位前3位的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为肺炎、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其死亡数分别为14 265、8537和577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0.00/10万、5.98/10万和4.0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88/10万,5.46/10万和3.74/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868 484例)的5.43%.较1973-1975年的27.87%(4 913 521/17 629 350)下降了80.52%.结论 我国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率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我国乙型肝炎(乙肝 )疫苗接种率、免疫策略以及接种费用的现况,采用二阶段固定样本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方法,于 1996年对全国 2 5个省、市、自治区 112个疾病监测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93年至 1994年城市监测点新生儿接种率为 96.9%,显著高于农村监测点的 50.8% ;1994年城市点 7~ 9岁学龄儿童接种率为 85.8%,显著高于农村点的 31.5%。至1994年,97.5%和 73.9%的城乡区县卫生防疫站已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92.5%和 4 3.5%的城乡点产前对全部或部分孕妇筛查HBeAg和HBsAg。母亲双阳性新生儿免疫方案多种多样,约半数加用高价免疫球蛋白实施联合免疫,双阴性及不做筛查的地区主要以 10 μg×3方案进行免疫。部分农村点新生儿接种率较低,主要原因可能与疫苗分配不当有关,接种费用过高及疫苗订购量不足也有一定关系。孕妇乙肝感染标记筛查质量有必要进行评价。上述表明,我国乙肝疫苗免疫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及聚集的关系。方法 采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源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监测点,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和身体测量收集心脑血管疾病行为危险因素及高血压患病等信息,将其中179 347名≥18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及高血压Ⅰ、Ⅱ、Ⅲ期6个水平,分析不同血压水平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及聚集情况。结果 样本人群中血压6个水平分别占36.14%、22.77%、16.22%、16.43%、5.97%、2.48%。不同人口学特征亚组间血压水平比较,以男性、汉族、有伴侣者血压水平更高;年龄越大、经济收入越低、文化程度越低者血压水平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否服用降压药,不分性别人群血压水平均随危险因素聚集数量增加而升高(P<0.05),其中未服药组血压水平受危险因素数量聚集影响更大。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具有1、2、≥3个危险因素者血压水平升高的风险分别是具有0个危险因素者的1.36、1.79、2.38倍。结论 我国成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行为危险因素聚集越多,血压水平越高;采用≥2种的行为危险因素联合干预可更好控制人群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描绘中国肝癌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图(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水平地理分布图,描述中国肝癌死亡水平和HBsAg携带水平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肝痛死亡水平和HBsAg携带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死亡监测数据和全国肝炎血清学流调数据,分别绘出中国疾病监测点的肝癌死亡水平和各省HBsAg携带水平的地理图.比较两者的地理分布,并对各省肝癌死亡率和HBsAg携带率进行相关性检验.绘制监测点不同性别人群的肝癌死亡水平图,揭示不同性别人群的肝癌死亡率和HBsAg携带率的分布特点.结果 中国肝癌死亡率和HBsAg携带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肝癌死亡率分布特点为东高西低即东部沿海地带为高发区,西部(西北、西南)为低发区,HBsAg携带率的高发区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内陆的西藏和宁夏.两者的地理分布特点有相似性,统计学结果显示肝癌死亡率和HBsAg携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中国HBsAg携带率的高低和肝癌死亡率的水平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就业流动人口静态行为时间与体质指数(BMI)和肥胖的关系,为预防流动人口慢性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取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作为样本,应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患病状况、身体活动情况及静态行为等信息。测量调查对象的体重和身高,并计算BMI。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与BMI和肥胖风险的关系。结果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每日平均静态行为时间为(4.70±3.02)h,男性静态行为时间[(4.58±2.96)h]低于女性[(4.84±3.0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事制造业的流动人口每日静态时间最长。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与BMI存在线性关系(β=0.015,P0.01),男性(β=0.036,P0.01)、30~岁(β=0.021,P0.05)和50~岁组(β=0.041,P0.01)流动人口存在类似线性关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每日静态行为时间每增加1 h,人群患肥胖的OR值增加2%(95%CI:1.01~1.03)。在男性(OR=1.02,95%CI:1.01~1.04)和18~岁组(OR=1.03,95%CI:1.01~1.05)流动人口中也观察到这一线性关系。结论就业流动人口的静态行为时间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较大,静态行为时间对男性和年轻就业流动人口的影响最明显,应根据此特征对高危人群采取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海拔水平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FPG和服糖后2 h血糖(OGTT-2 h)的关联。方法研究人群来自2018-2019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未曾经被医疗机构诊断为糖尿病的对象, 按居住地所在县/区海拔分为<2 000、2 000~、≥3 000 m三组。考虑群内相关性后, 分别在HbA1c处于正常范围(<5.7%)和超出正常范围(≥5.7%)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HbA1c与FPG和OGTT-2 h的关联, 并进一步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HbA1c与血糖指标的关系曲线。最后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能力。结果最终纳入157 277人。随着海拔升高, FPG和OGTT-2 h逐渐降低, 而HbA1c无明显变化。当HbA1c<5.7%时, HbA1c与FPG和OGTT-2 h的关联较弱且在不同海拔地区间差异不大。而当HbA1c≥5.7%时, HbA1c每上升一个标准差, 海拔<2 000 m地区FPG和OGTT-2 h分别升高15.45%(95%CI:14.71%~16.18%)和24.54%(95%CI:23.18%...  相似文献   
68.
目的 了解中国≥60岁居民蔬菜和水果摄入现况及影响因素,为老年人均衡营养膳食的宣传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49人。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等信息,采用食物频率表采集调查对象过去12个月内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频次和摄入量等信息,该研究将其中完成调查的≥60岁且蔬菜和水果摄入相关信息完整的69 246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S 9.4软件进行基于复杂抽样的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Rao-Scottχ2检验,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018年中国≥60岁居民蔬菜摄入量为361.5 g/d(95%CI:351.1~371.9 g/d),水果摄入量为74.8 g/d(95%CI:69.0~80.6 g/d);蔬菜摄入量未达推荐量的比例为41.0%(95%CI:39.0%~43.0%),水果摄入量未达推荐量的比例为87.0%(95%CI:85.6%~8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69.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高龄老人四种常见慢性病与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为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177个县级监测点(54个贫困县与123个非贫困县)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资料,使用SAS 9.4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与影响因素关系。结果 贫困地区研究对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肾病患病率分别为61.41%、22.10%、29.53%和43.12%,非贫困地区分别为68.42%、25.96%、32.12%和43.61%,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仅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3,P<0.01)。共患病比例最高为高血压、慢性肾病共患(15.21%),其次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共患(8.37%),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病共患(6.20%),高血压、血脂异常和慢性肾病共患(6.06%),高血压、糖尿病共患(4.48%)。贫困地区研究对象中,超重(OR=2.76,95%CI:1.68~4.55)与高血压患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