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67篇 |
免费 | 178篇 |
国内免费 | 1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89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174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485篇 |
内科学 | 268篇 |
皮肤病学 | 60篇 |
神经病学 | 173篇 |
特种医学 | 22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716篇 |
综合类 | 1434篇 |
预防医学 | 473篇 |
眼科学 | 60篇 |
药学 | 43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99篇 |
肿瘤学 | 2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97篇 |
2013年 | 164篇 |
2012年 | 197篇 |
2011年 | 232篇 |
2010年 | 217篇 |
2009年 | 213篇 |
2008年 | 211篇 |
2007年 | 237篇 |
2006年 | 252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27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179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184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73篇 |
1995年 | 154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108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87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43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1.
益肾排石中药保护高能冲击波致肾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益肾排石中药对高能冲击波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家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5只,于高能冲击波致兔肾损伤模型,测定不同时间血浆,肾组织浆浆内皮素(ET-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冲击波肾损伤后血浆中ET-1、血清中MDA值及组织均浆中ET-1、MDA值显著升高(P<0.05),血浆及组织匀浆中SOD显著降低(P<0.05);而中药治疗组血浆中ET-1、MDA及组织均浆中ET-1、MDA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及组织匀浆中SOD值高于对照组(P<0.05),且病理检查较对照组损伤轻。结论:益肾排石中药对高能冲击波致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2.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手术方法,总结临床应用经验,观察中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改良新型输送系统封堵技术连续对136例膜部VSD患者施行修补,年龄3个月~15岁,平均年龄1.8岁;体重4.0~26.0 kg,平均体重12.7 kg;VSD直径3~12mm,平均5.1 mm。患者经胸部微创小切口(胸骨下端3~4 cm纵行小切口或胸骨左缘第3肋间2~3 cm横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实时引导下,建立VSD输送轨道,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封堵VSD。术后密切随访病情变化,按期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 136例患者中131例(96.3%)封堵成功,手术时间少于90 min,安置封堵器时间5~42 min(16.3±5.7 min)。89例(67.9%)采用对称封堵器,42例(32.1%)采用偏心封堵器。术后即刻用TEE监测,3例存在轻微残余分流,4例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但所有术前有三尖瓣反流患者未见反流加重,主动脉瓣未受影响,无左、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1例患者术后第4 d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经内科处理3 d内恢复正常心律。5例(3.7%)术中改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介入封堵成功的1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18.3±6.6个月)。随访期间3例原有轻微VSD残余分流者分流全部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三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无血栓和溶血,无封堵器位置移动现象,未发现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口隐蔽,基本不影响美观。结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适用于大多数膜部限制性VSD患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结果尚需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3.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内前列腺突入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突入膀胱内的程度对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功能的预测与评价。方法以经腹超声证实前列腺突入膀胱内的BPH患者为研究组,无突入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临床资料中,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急性尿潴留及膀胱小梁化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程度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1,0.342,p值分别为0.013,0.0231);在尿动力学结果中,研究组排尿期最大尿流率(Qmax)、逼尿肌不稳定及低顺应性膀胱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及梗阻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程度与Qmax呈负相关(r=-0.284,p=0.045),与Pdet.max及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2,0.456,p值分别为0.041,0.032)。结论前列腺突入膀胱的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及膀胱功能受损的程度明显高于无突入患者;经B超测定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的程度,可以预测及评价膀胱出口梗阻的程度和膀胱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探讨前列腺小细胞癌的组织学特性、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 方法 报告2例前列腺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 结果 2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前列腺小细胞癌。术前均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小细胞癌,切片可见肿瘤呈弥漫性巢状结构,细胞小,胞质少,核染色深,核仁不明显,可见燕麦形小细胞,伴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示:PSA、PAP阴性;NSE阳性。例1行前列腺姑息切除术并行EP(VP-16,顺铂)方案化疗,6个月后因肿瘤复发及全身转移死亡。例2行前列腺姑息切除术并行口服比卡鲁胺治疗,3个月后因颅内病灶复发及肝转移死亡。 结论 前列腺小细胞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早期行根治术并联合放化疗是目前治疗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6.
67.
曹宏泰|苏明莉|张耕源|李龙|焦作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9):1105-1112
目的:系统性评价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814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99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SMD=-0.79,95%CI=-1.55~-0.03,P=0.04)、术中失血量(SMD=-1.00,95%CI=-1.76~-0.24,P=0.01)及住院时间(SMD=-0.77,95%CI=-1.34~-0.21,P=0.008)均明显少于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83,95%CI=0.63~1.10,P=0.19)及再次手术治疗率(OR=1.54,95%CI=0.52~4.59,P=0.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肿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8.
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Cassebaum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并选取临床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切口的选择、手术时间、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等作为指标进行分组、赋值及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6例随访5个月~4年,评分结果:优23例,良25例,可15例,差3例,优良率72.7%。钢板内固定组和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1.6%和53%;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优良率70%,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优良率76.9%;术后50例解剖复位(优良率90%),16例复位欠满意(优良率45.4%);伤后24 h内手术优良率为73%,24h后为72.4%;年龄组:〈40岁与≥40岁的优良率分别为73.1%和72%;功能锻炼4周内与4周后组优良率分别为89.1%、65.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手术方式(χ^2=7.606,P=0.006)、骨折复位质量情况(χ^2=31.023,P=0.000)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χ^2=11.505,P=0.001)是影响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有手术方式、骨折复位质量和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根据骨折类型使用钢板坚强内固定、解剖复位骨折和早期渐进合理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9.
造血干细胞微环境中的相互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方法阅读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组成,以及参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及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造血干细胞的活动通过与周围细胞构成的微环境(即干细胞微环境)来控制的,其调控不可能通过一种信号通路来完成,当然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成骨细胞来单独完成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调节。结论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通过多环节起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可以使我们对干细胞的性质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0.
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孕激素受体检测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水平对腋淋巴结阴性(NL)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28例NL和266例腋淋巴结转移(PL)的乳腺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的PR状况,并随访。结果128例NL乳腺癌患者随访126例,占98.4%,随访时间90.0~174.0个月,平均110.9个月。128例NL乳腺癌PR检测阳性68例,阳性率为53.1%,同期266例PL乳腺癌PR阳性83例,阳性率为31.2%,二者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