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5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24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69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73篇 |
内科学 | 106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99篇 |
综合类 | 307篇 |
预防医学 | 199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99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87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口服颈椎复元丹及外用力学平衡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4月治疗组对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复元丹结合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对照组160例服用天麻蜜环菌片配合颈椎牵引治疗,10 d为1个疗程,休息1 d后,开始下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1年主要从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颈椎弓顶距变化、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收缩峰期及舒张末期的血流量、弓顶距的改善、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的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96.2%,对照组有效率7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复元丹结合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提高椎动脉的顺应性从而增加脑部的血供,重建颈椎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2.
<正>残角子宫是少见的子宫发育异常,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与单角子宫同时并存,易被忽略而使患者长期严重痛经或发生妊娠子宫破裂。临床残角子宫妊娠罕见,其发病率为总妊娠的1/10万[1],因残角子宫肌层发育不全,又无宫颈,妊娠持续到中期即可发生自发性子宫破裂[2]。文献[3]报道妊娠残角子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了解外来育龄女工血清叶酸水平及对叶酸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年龄等的相关性,促进育龄女工对出生缺陷预防的认识.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问卷对深圳市观澜外来育龄女工820名(流动组)和常住育龄女工336名(常住组)进行调查,调查同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在参与调查的1 156名育龄妇女中,仅116名(10.0%)知晓叶酸的生理作用;360例(31.1%)知晓胚胎发育早期体内叶酸缺乏可能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育龄女工的年龄、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可能与叶酸缺乏后果的知晓率有关;流动组血清叶酸和红细胞叶酸水平均低于常住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动组血清和红细胞叶酸减低发生率均高于常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987和19.581,均P<0.05);职业类别中流动组普工血清和红细胞叶酸减低发生率高于非普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56和21.312,均P<0.05),文化程度中流动组和常住组初中或以下者血清叶酸减低发生率均高于高中或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75和25.345,均P<0.05).结论 育龄妇女对叶酸的知信行较低,需进一步加强育龄妇女尤其是外来育龄女工对叶酸知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4.
105.
双炔失碳酯加强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双炔失碳酯加强米非司酮对人体抗早孕的作用,以期提高药物流产的成功率,减轻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长的副作用。方法: 143例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2例,常规药物流产;观察组71例,在常规药物流产基础上加用双炔失碳酯7. 5mg,间隔24h, 2次。观察分析两组对象孕囊排出时间、流产后阴道出血情况及尿hCG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孕囊排出时间及流产后出血时间均明显缩短(P<0. 01 ),药流后出血时间≤14天者明显增加(P<0. 01 ), >21天者明显减少(P<0. 01 ),流产后两周尿hCG阳性率明显降低(P<0. 05);观察组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在常规流产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双炔失碳酯可以加强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缩短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提高药物流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62例ACS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8例ACS患者入选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80 mg/12h内),另外25例ACS患者入选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40 mg/d)。所有入选者入院后及即刻与第2d检测血浆oxLDL、SOD与MDA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80 mg强化治疗能下调oxLDL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2);强化治疗组患者血浆SOD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还能显著降低血浆MDA浓度。结论 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40mg常规治疗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改良前、中路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对比。方法选择我院适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456例,采用国际肥胖指数标准选择穿刺点后分成改良前、中路法与传统前、中路法进行穿刺置管对比研究。结果改良前、中路法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在一针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率,经χ2检验,P<0.01,血气胸发生率P<0.05,存在显着差异。结论改良前、中路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具有针对个体差异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快捷,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的足趾游离小组织块移植修复手指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分别应用吻合血管的趾腹皮瓣、甲皮瓣、重建末节指骨的甲瓣、趾腓侧半复合组织瓣及第2足趾节段5种类型游离小组织块移植修复手指部分缺损25例患者。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经6个月~5年(平均2.5年)随访,患指指间关节活动度平均为52,指腹饱满,外形逼真,耐磨,指甲生长良好,两点分辨觉为4~7 mm,供区行走良好,无疼痛及足部肿胀,植皮处肤色深,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以足趾为供区的不同类型游离小组织块移植是修复手指部分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艾滋病(AI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深静脉置管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及临床处理方式。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8例AI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通过静脉留置针进行给药,实验组患者通过进行深静脉置管给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舒适度和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实验组并发症患者的处理方式。结果实验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置管期间,其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共发生并发症4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置管在AID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其焦虑抑郁感,需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及时给予处理。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急诊胸外伤的处理策略。方法 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收治的78例急诊胸外伤患者为观察组,依托“互联网+”智慧医疗平台,在出诊、接诊、预检分诊、急诊处置等方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用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另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采用传统救治方法的81例急诊胸外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院前转运时间、院内急救等待时间、送检时间、送手术室/住院部时间和病死率,分析评价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一体化胸外伤救治新模式的急救效果。结果 两组的院前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急救零等待,送检时间、送手术室/住院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1.28%)低于对照组(4.94%),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外伤救治的时效性不受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实施的影响,依托“互联网+”智慧医疗平台,采用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处理胸外伤,健全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可以简化抢救流程,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风险,提高胸外伤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