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8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77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385篇
内科学   19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39篇
特种医学   147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712篇
预防医学   320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270篇
  4篇
中国医学   296篇
肿瘤学   108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在单磷酰脂A预处理的延迟阶段的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分别应用单磷酰脂A(MLA)、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DDTC加MLA预处理心脏, 24 h对心脏进行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检测心肌梗死范围、LDH释放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另外分组检测MLA预处理0 min、15 min、30 min、60 min、NF-κB抑制剂DDTC加MLA预处理后30 min时NF-κB活性。 结果: MLA预处理减小再灌注心肌梗死范围、降低血浆LDH活性、减少细胞凋亡(P<0.05 vs I/R)。同MLA预处理组相比, DDTC+MLA组心肌梗死范围增大、LDH活性增高, 细胞凋亡增加(P<0.05)。与预处理前相比,NF-κB活性在预处理后15 min明显升高、30 min达到高峰、60 min下降(P<0.01)。与MLA预处理后15 min、30 min、60 min相比, DDTC加MLA预处理后30 min时,NF-κB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与MLA预处理0 min无显著差别(P>0.05)。 结论: (1) MLA预处理对24 h后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2) 核转录因子NF-κB参与心肌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MLA预处理后NF-κB快速的核转移并激活可能是药物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2~6岁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1—12月在安徽省芜湖市某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2~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描述ASDs患病情况,并分析芜湖市学龄前儿童ASD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对13 482名儿童完成调查,完整回答调查问卷的共有12 657名儿童,筛选疑似ASDs儿童748例,最终确诊52例,ASDs患病率为4.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422)、早产(OR=1.582)、新生儿窒息(OR=1.416)、儿童睡眠障碍(OR=1.277)、母亲生育年龄≥35岁(OR=1.271)、母亲孕期焦虑/抑郁(OR=1.439)、孕期使用特殊药物(OR=1.322)为学龄前儿童ASDs患病危险因素。结论 男童、早产、新生儿窒息、儿童睡眠障碍、高龄产妇、孕期负性情绪、孕期使用特殊药物为学龄前儿童罹患ASDs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可人为干预的因素,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缺血预处理(IP)、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介导的生物素平移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心肌梗死范围.结果I/R组细胞凋亡率(43.37±4.82%)高,IP组虽然也有一定的心肌细胞凋亡率(24.53±2.95%),但较I/R组明显降低(P<0.001).IP组心肌梗死范围较I/R组明显减小.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细胞凋亡,IP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率,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IP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可能与其能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高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同期处理左心耳的手术技巧及效果评价。方法纳入2013~2018年,84例OPCABG LVEF降低(<50%)的高龄(年龄≥70岁)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在我科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男54例、女30例,年龄70~82岁。将患者分为左心耳闭合组(n=56)和左心耳未闭合组(n=28),左心耳闭合组术后前3个月予以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3个月后改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左心耳未闭合组术后长期予以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左心耳闭合组应用切割闭合器闭合左心耳44例,应用心耳夹闭合左心耳12例;左心耳闭合时间3~8 min,全组无桥血管及吻合口损伤现象。术后早期死亡2例(2.4%)。术后住院时间6~18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出院前复查心脏功能显示两组患者术后LVEF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无脑卒中及重要脏器出血表现。82例出院患者随访1年时,两组均无脑梗死发生,但左心耳闭合组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左心耳未闭合组(3.6%vs.18.5%,P=0.036)。结论LVEF降低的高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在OPCABG中同期闭合左心耳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手术风险,正确合理的手术技巧可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5.
医用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制和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医用显微图像处理系统。方法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工业用摄像机、视频卡和计算朵等构成硬件系统,用VC++5.0和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unction Class,MFC)开发了显微图像处理的专用类CDIB,并结合数据库系统,完成了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诊断系统。结果 应用该系统对130例病人进行白细胞分类与人工镜检对比,两者结果相符合。结论 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可广泛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富集CD34 的造血干 /祖细胞做肿瘤患者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和自体移植的临床疗效。观察输注纯化CD34 细胞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磁分选临床型细胞富集仪将表面包被有CD34单抗的磁性微球体系与细胞共同培养 ,特异性结合CD34 细胞。在磁场作用下分别收集CD34 和CD34-组分。完成 2 0例患者CD34 细胞体外纯化富集。其中HLA半相合移植 5例 ,自体移植 15例。结果 纯化后CD34 细胞纯度达 97%以上 ,移植CD34 细胞中位数 5 .72 (0 .15~ 12 .0 )× 10 6,CD34 细胞中位数 3.73(2 .6~ 6 .8)× 10 4 ;CD34-细胞 (CD3、CD4、CD8、CD19)对数去除率 (Log,下同 )为 1.99~ 5 .0。 19例患者移植后随访 11个月 (中位数 ,1~ 2 0 ) ,总体生存13/ 19(例 )。本院 11例中 ,总体生存为 8/ 11(例 ) ,其中HLA半相合 1/ 3(例 ) ,自体移植 7/ 8(例 )。移植后造血重建迅速 ,随访 18个月以上无病生存者 3例中 1例为同种异基因HLA半相合亲属移植 ,2例为肿瘤自体移植。 1例父子间HLA半相合移植 ,白细胞恢复 >1× 10 9/L ,血小板 >2 0× 10 9/L(均为移植后第 13天 )。仅有短暂的I度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2例自体移植病例白细胞恢复 >1× 10 9/L(8~ 2 6d) ,血小板恢复 >2 0× 10 9/L(2 2~ 35d)。结论  相似文献   
47.
脑血管痉挛与免疫炎症反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Willis环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备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动态观察痉挛环血管壁的病理变化,根据DSA上测定其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结果 SAH后痉挛血管壁明显增厚并伴有中度的IgG沉积,7d时全为中度沉积,14d时1例有IgG沉积。结论 SAH后血管壁发生了顺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了解中国社区老年人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综合评分对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纳入2015年基线调查及2017年随访调查均完成认知功能状况评定,且基线未患痴呆的2 537名≥60岁的社区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信息(体育锻炼、社会交往、脑力休闲活动、睡眠质量、吸烟状况与饮酒状况)并计算综合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综合评分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结果 2 537名社区老年人群中,评分5~6分者占28.7%,6项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因子均健康者仅占4.8%。男性与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因子分布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683,95%CI:0.457~1.019;OR=0.623,95%CI:0.398~0.976;趋势P=0.030)。在女性中,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491,95%CI:0.297~0.812;OR=0.556,95%CI:0.332~0.929;趋势P=0.024)。结论 脑认知相关综合健康生活方式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密切相关,在女性群体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9.
河南省生活饮用水源藻类毒素污染的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4~1996年期间,对河南省三个水库、三条河流及三个以黄河水为水源的大型蓄水湖泊(池)进行了42份次水样的藻类毒素检测。结果显示:总体阳性率为23.8%,超标率为2.38%。文章讨论了藻类毒素在地面水体中存在的普遍性及对健康的危害性。并建议主管部门应及早制订藻类毒素的卫生标准,以利开展卫生监督,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甲型、戊型和甲戊型合并感染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代谢指标方面的异同。方法采取方差分析方法对17例甲戊型肝炎、15例甲型肝炎、10例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甲、戊型肝炎病毒合并与单纯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蛋白质代谢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戊型肝炎较甲型、甲戊型肝炎的肝损害严重,易引起胆汁淤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