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成都市气温与人群死亡的关系,为降低敏感人群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四川省成都市逐日气象、大气污染物及全死因死亡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将≤第2.5个百分位数的气温定义为低温,≥第97.5个百分位数定义为高温.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滞...  相似文献   
32.
2008年地震后成都市重灾区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成都市重灾区饮用水卫生状况,保障灾后饮水安全。方法对灾后成都市都江堰、彭州和崇州3个重灾区开展饮用水卫生学调查和水质监测工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共监测各类水样7009件,其中市政及乡镇集中供水4729件,合格率90.38%;安置点供水192件,合格率46.88%;分散式供水2088件,合格率63.60%。结论3个重灾区市政及乡镇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高;分散式供水水质及安置点饮水合格率较低。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2017年成都市空气污染物PM2.5对循环系统急救人次的急性影响。方法 收集成都市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 PM2.5每日24小时浓度均值、每日循环系统疾病急救人次数、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采用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PM2.5浓度与循环系统疾病急救人次的关系。结果 最强效应期为累积滞后0~2日,大气中PM2.5 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急救风险增加0.99%(95%CI:0.46%~1.52%),PM2.5 浓度与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急救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上升趋势,随着PM2.5 浓度升高,上升加速度趋于平缓。结论 空气PM2.5污染,可能增加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急救的风险。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成都市农村旱区分散式供水水质情况,并通过调查干旱期间人群胃肠道现况,初步探讨农村旱区分散式供水水质对于人群胃肠道的影响,获知旱灾地区农村分散式供水的饮水安全是否存在潜在危险因素,为同类地区确保饮水卫生安全提供建议和措施。[方法]2010年4月,在成都市受灾最重的3个区(市/县)的3个乡镇中,以村组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对抽取9个村组的总312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总100份水样进行现场检测,并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干旱期间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较低(7.00%);各项具体指标中,感官指标(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化学指标(铁、锰)、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毒理指标(硝酸盐)这9项指标在干旱期间出现不合格情况;旱灾地区农村水质对于人群胃肠道有较大影响,排除其他混杂作用后发现,水质不合格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危险性是合格的6.896倍(P﹤0.05)。水源类型、饮用水方式也是导致农户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旱灾期间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较差,主要表现在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合格率的低下;同时旱灾地区恶劣的水质、增加的地表水水源、直接饮用生水的饮用水方式导致农户中出现了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35.
成都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状况及健康风险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两年成都市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状况及其可致的健康风险水平。[方法]根据供水方式的不同对2008~2009年成都市饮用水及源水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检测砷、耗氧量、总大肠菌群等11项指标,并采用美国EPA推荐的模型对饮用水中主要有害化学物质进行健康风险初步评价。[结果]共检测水样190份(源水25份,饮用水165份),合格率为72.6%,其中饮用水合格率为69.1%,源水合格率为96.0%;饮用水的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和锰,其合格率分别为72.7%和92.7%;饮用水合格率农村分散式供水(19.2%)﹤乡镇集中式供水(72.5%)﹤城市集中式供水(9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合格的饮用水多位于山区且多采用地下水为源水;饮用水中砷、六价铬等8种有害物质累计致癌风险的P50和P95分别为128.3×10-6和299.1×10-6,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通过饮水途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年,以70年计为3.5×10-3),主要致癌风险因子为砷、六价铬和铅;累计非致癌风险的P50和P95分别为0.3904和1.0016,主要非致癌风险因子为砷、镉和铅。[结论]本研究初步阐明了成都地区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水质健康风险水平和污染物的主次,对该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和健康风险管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36.
目的简化RDPCR建立程序,并在核酸序列水平精确定位DNA损伤。方法培养TK6细胞,抽提基因组DNA,制备k-ras基因外显子2的单链探针。扩增k-ras基因外显子2(以下称短片段)。酶切短片段和基因组DNA构建损伤模型,前者经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RDPCR)扩增,每一步产物作凝胶电泳,终产物与单链探针杂交显色,并进行测序;后者以短片段建立的实验条件进行RDPCR扩增,产物与单链探针杂交显色,并进行测序。结果凝胶电泳可见酶切短片段在RDPCR中每一步骤的目的产物条带;酶切短片段和酶切基因组DNA的RDPCR产物均在相应位置出现杂交条带,测序证实损伤均位于HinfI在k-ras外显子2上的酶切位点。结论短片段建立RDPCR的实验条件简单易行;并首次利用RDPCR检测DNA损伤精确定位于核酸序列水平的碱基位置。  相似文献   
37.
目的在核酸序列水平定位检测联苯胺对Ivras基因的DNA损伤。方法联苯胺染毒TK6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制备Ivras基因外显子2的单链探针,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进行Southern blot杂交,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联苯胺染毒剂量100μmol/L检测到较k-ras外显子2短的一条清晰的杂交条带,测序结果表明linker与k-ras外显子2的第66位碱基T发生连接。结论首次证实联苯胺可引起Ivras外显子2发生DNA损伤,该损伤位点位于k-ras外显子2的第65位碱基G,可能是联苯胺重要的致癌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音乐疗法在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取胆管残石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例行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取胆管残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音乐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采用状态焦虑量表进行焦虑状况测定,直观模拟量表评定疼痛程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痛苦行为表现和辅助用药情况,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得到改善(P〈0.01),疼痛程度明显降低(P〈0.05),循环系统较稳定,波动少(P〈0.05).观察组痛苦行为表现和辅助药物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音乐疗法具有稳定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缓解焦虑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取胆管残石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范围PM10对成都市≥65岁老年人过早死亡累积滞后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四分位间距对气温进行分层,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Quasipoisson回归模型,分层分析2013—2016年不同温度范围PM10对成都老年人过早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及其对死亡影响的持续作用时间。结果调整温度后,PM10的短期波动对成都老年人过早死亡的影响向后延迟2~5 d,其累积滞后死亡影响持续3~5 d,PM10每增加10μg/m3可使老年人非意外全死因死亡累积滞后效应增加0.2%(95%CI=0.0%~0.3%)。在高温和中等温度范围PM10对老年人的过早死亡存在显著的累积滞后影响,但在低温范围PM10对老年人的过早死亡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温范围PM10每增加10μg/m3全死因(非意外)和心血管病累积滞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3.5%(95%CI=0.1%~7.0%)和3.3%(95%CI=0.2%~6.4%);在中温范围PM10每增加10μg/m3全死因(非意外)、心血管病和癌症累积滞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95%CI=0.1%~0.5%)、0.3%(95%CI=0.1%~0.6%)和0.5%(95%CI=0.2%~0.9%);所有温度范围PM10对呼吸疾病死亡的滞后累积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PM10对老年人过早死亡影响存在显著的温度差异。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索空气污染与小学生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定量评估空气污染相关指标对小学生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2017年在成都市选取重污染区、轻污染区和农村对照区作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3~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对小学生健康影响因素和小学生疾病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PM2.5浓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在滞后0 d(lag0)时最大,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中,均发现年龄越大、lag0 PM2.5浓度分级越高、有现病史、有既往病史、有家族史、有过敏史、有被动吸烟、燃料类型为其他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空气净化器和家与主要交通干道相距越远是疾病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年龄每增加1岁,雾霾天气小学生罹患疾病的风险增加1.156倍(OR=1.156,95%CI:1.109~1.205),PM2.5分级每增加1个级,小学生罹患疾病的风险增加1.353倍(OR=1.353,95%CI:1.279~1.431),有现病史者罹患疾病的几率是无现病史者的1.487倍(OR=1.487,95%CI:1.282~1.725),有既往病史者罹患疾病的几率是无既往病史者的1.197倍(OR=1.197,95%CI:1.026~1.395),有家族史者罹患疾病的几率是无家族史者的1.160倍(OR=1.160,95%CI:1.044~1.288),有过敏史者罹患疾病的几率是无过敏史者的1.592倍(OR=1.592,95%CI:1.404~1.805),有被动吸烟者罹患疾病的几率是无被动吸烟者的1.144倍(OR=1.144,95%CI:1.095~1.196),燃料类型为其他者罹患疾病的几率是电力的2.008倍(OR=2.008,95%CI:1.530~2.635),而有空气净化器罹患疾病的几率是无空气净化器的83.7%(OR=0.837,95%CI:0.724~0.967),家与主要交通干道相距远罹患疾病的几率是家与主要交通干道相距近的86.6%(OR=0.866,95%CI:0.805~0.933)。结论 成都市空气污染是小学生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控制PM2.5浓度、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或减少被动吸烟、合理选择燃料类型和家与主要交通干道相距越远有助于减少小学生疾病发生,同时建议有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过敏史者更应该注意在雾霾期间减少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