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16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60篇
预防医学   148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127篇
  3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362例。男152例,女210例;年龄2-14(9.3±5.8)岁;体质量11.0-65.0(20.5±11.8)kg。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检测VSD为2.7-13.0 mm,平均6.5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为2.5-14.0 mm,平均6.2 mm;345/362例(96.2%)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为4.0-16.0 mm,平均8.6mm。发生心脏并发症33例,血管并发症13例,其他并发症4例,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残余分流各3例,基底核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各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猪尾导管断裂各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2.
调强放疗治疗计划制定中的改进模拟退火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最佳笔形射束强度分布是调强放疗治疗计划制定中的关键部分,传统的方法以模拟退火算法为基础,文中采用了一种模拟退火的改进算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求解的效率和质量方面都较前者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3.

玻璃体腔注药是目前眼科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操作简单,手术时间较短。但是对于注药前是否有必要进行散瞳国内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在参阅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我们的主张,玻璃体腔注药术前常规散瞳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眩晕症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以提高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5-02—2016-04接受治疗的眩晕症病人中选取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眩晕症病因依次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43.75%),前庭神经炎11例(22.92%),后循环缺血6例(12.5%),梅尼埃病6例(12.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6.25%),其他1例(2.08%).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眩晕症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医护人员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5.
26.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患者需求不断提高,护理理念也在更新。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本文设计了一种折叠式的平车挡雨装置,经过实践证实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7.
小窝蛋白-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磊  孙耕耘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19-1921
概述 一、小窝小窝最早是由Palade于1953年在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时发现,当时称之为"质膜囊泡",而"小窝"一词是由Yamada在1955年提出,描述胆囊上皮细胞上"与细胞外相交流的小口袋、囊泡、洞穴或凹陷"。随后,在其他多种细胞上也发现类似结构,其直径为50~100 nm,呈烧瓶形或Ω形,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研究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设计原理,定性、定量地解析研究加速器的技术关键,深入探索加速器的核心细节。方法:应用总分类的逻辑思路,从国内肿瘤情势的分布、行业的需求及放射治疗设备本身的技术发展,研究分析医用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应用、设计细节。结果:医用电子加速器电子的获得、微波加速及内部环境支撑,其核心是微波类型的应用,而且加速管的结构至关重要。结论:驻波电子直线加速器较行波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展晚,是由于稳定的加速电子结构和技术不成熟所致。巧妙的新型边耦合加速结构,为加速器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缺血皮瓣微循环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先行背部2×7cm皮瓣手术后平分为两组,分别尾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0.8ml/kg,实验组)和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每日一次,持续7天。采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0min)、60min、1天、4天、7天测量各组大鼠皮瓣血流灌注量;并在术后第7天测量两组皮瓣成活面积;同时取两组大鼠皮瓣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学和微血管口径变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数量。结果:两组皮瓣近、中、远段区域在术前、术后0min、60min血流灌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远段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天和第7天实验组血流量近、中、远段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不同区段血流量与蒂部距离呈显著负相关(r_(60min)=-0.58,P0.01;r_(1天)=-0.69,P0.01;r_(4天)=-0.52,P0.01;r_(7天)=-0.83,P0.01)。与药物作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_近=0.71,P0.01;r_中=0.58,P0.01;r_远=0.54,P0.01)。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大于对照组(12.12±0.89cm~2 vs 9.53±0.55cm~2,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近、中区段皮瓣组织炎症改善和微血管扩张均较对照组明显。CD34染色显示实验组各区段微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缺血皮瓣微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