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不仅受细胞自身基因调控,更取决于所处外环境中各种信号的影响。 目的: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transplant,Gene therapy,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2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基因工程治疗的良好载体,转基因培养后能高效地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为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细胞源。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生物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胶原弹簧圈及铂金弹簧圈对兔动脉瘤模型的栓塞效果及组织反应.方法 建立20只新西兰大白兔弹性蛋白酶诱导动脉瘤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胶原弹簧圈(胶原组,n=10)、铂金弹簧圈(铂金组,n=10)进行栓塞.栓塞后2周、10周进行DSA随访,并分别处死5只动物,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铂金组模型均为致密栓塞,随访10周仅1例出现血栓形成,且发生动脉瘤复发1例.胶原组均未获致密栓塞,但栓塞2周后,动物均出现明显的弹簧圈周围细胞反应;栓塞10周时,均出现致密结缔组织基质沉积,动脉瘤达到100%栓塞9例,残留瘤颈1例.结论 胶原弹簧圈栓塞后可出现明显的细胞反应,并出现进行性血栓形成及致密结缔组织基质沉积;铂金弹簧圈栓塞组动物模型仅出现松散的结缔组织基质沉积,而进行性血栓形成少见.  相似文献   
73.
睾丸及睾丸附件扭转是小儿常见的两种阴囊急症,由于非专业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误诊为睾丸炎,附睾炎、嵌顿疝等疾病而延误诊断及治疗,自1995-08-2000-10我科共收治睾丸及睾丸附件扭转患儿2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总结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系统回顾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256例,其中三叉神经痛134例,面肌痉挛117例,舌咽神经痛5例。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4.8%,面肌痉挛患者为96.6%,5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本组术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15例,占5.9%;发生较重并发症6例,占2.3%,没有死亡病例。术后有效的患者中,16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个月,复发12例,复发率为7.1%。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外科手术技能可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6-04/2007-03及2007-04/12两个时期肾移植术后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患者24例.根据时间分为2组,2006年组12例CMV-IgM阴性、CMV-IgG阳性,4例CMV-IgM、CMV-IgG均阴性.2007年组6例CMV-IgM阴性、CMV-IgG阳性,2例CMV-IgM、CMV-IgG均阴性.两组移植后常规静脉注射或口服更昔洛韦.检查肺CT,对肺CT有改变者,2006年组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2007年组采取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及复方新诺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2006年组16例患者中11例痊愈,5例死亡.2007年组8例患者均治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肾移植后临床表现及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早期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巨细胞病毒治疗、联合应用复方新诺明及有效的营养支持均是治疗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6.
背景:近几年有报道,检测环孢素A的峰浓度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环孢素A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指导移植后的临床用药比检测谷浓度更合理,而对大样本临床资料统计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峰值对判定环孢素A抗排异疗效及毒副作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单抗免疫荧光偏振法同步监测环孢素A全血谷浓度和峰浓度,回顾性分析78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后观察6个月,48例未发生任何移植后并发症设为正常组,16例发生急性排异反应设为急性排斥反应组,14例出现药物性损害设为药物损害组,观察各组谷浓度及峰浓度在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或药物毒性时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异患者环孢素A谷浓度与未发生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环孢素A峰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 < 0.05)。移植后1个月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患者谷浓度和峰浓度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的(P < 0.05)。移植后2~6个月,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组谷浓度与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峰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提示,监测环孢素A峰浓度能有效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移植后2~6个月监测环孢素A峰浓度能有效预测肾移植后药物性肝损害、肾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NKT细胞在诱导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作为供体,BALB/c小鼠作为受体,建立皮肤移植模型。对照组:单纯行皮肤移植,无其他处理;NKT组:受鼠于术前1 d尾静脉注射供体来源NKT细胞(5×106个/只);CsA组:受鼠于手术当日开始腹腔注射CsA(4mg.kg-1.d-1);NKT+CsA组:受鼠于手术前1 d尾静脉注射供体鼠NKT细胞(5×106个/只),手术当天开始腹腔注射CsA(4mg.kg-1.d-1)。术后每日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术后第10天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确定耐受的状态;并通过过继转移实验,进一步探讨NKT细胞在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术前输注供体NKT细胞,可延长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并且此种耐受可被过继转移。结论 NKT在诱导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免疫抑制剂引起急性肾血管毒(AVT)的病理改变不典型时,极易与急性血管型排异相混淆.现回顾分析1例AV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79.
例1,男性,55岁.因体检时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20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170/100 mmHg,规律应用降压药,多年来血压稳定于140/90 mmHg左右.实验室检查尿游离皮质醇736.45 nmol/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CT平扫及MRI示左肾上腺区类圆形结节影,大小3.3 cm×2.6 cm,边缘光滑(图1).于全麻下行经后腹腔镜左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侧肾上腺结合部一金黄色结节,直径3.0 cm,包膜完整光滑.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手术方式、手术指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该院住院治疗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治疗。结果术后搭桥血管通畅24例,闭塞2例。术后16例患者未发生神经功能的障碍,2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术后格拉斯哥评分(GOS):16例患者为5分,4例患者为4分,6例患者为3分,患者的优良率为76.92%(20/26),致残率为23.08%(6/26)。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与动脉瘤孤立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