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建立右心房梗死伴左心房高频起搏新型慢性心房颤动(AF)模型并探讨其电生理特性。方法: 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起搏组(P)、心房梗死+起搏组(I)。C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但不起搏;P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并以1 000 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I组:结扎右冠状动脉心房分支,并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以1 000 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采用心外膜程序起搏技术测定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结果: (1) I组:起搏3周后AF诱发成功率高达100%。(2) I组、P组在起搏1 h、1周、3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均缩短;I组、P组、C组:起搏3周后在基本起搏周期(PCL)200 ms时的ERPA分别为(87.5±12.8) ms、(81.3±12.5) ms、(115.0±7.6) ms,I组、P组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3)在频率适应性方面,I组、P组均表现为频率适应不良,在术后3周时表现明显,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分别P<0.01,P<0.05)。 (4) I组在起搏3周后P波时限延长与P组、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5)I组:快速起搏后1 h至3周,均表现为ERPA缩短、心房相对不应期(RRPA)延长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房间传导时间(IACD)延长与P组、C组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右心房梗死+左心房高频起搏建立兔慢性AF与传统的单纯心房起搏相比,AF诱发成功率高并且稳定,其电生理参数有特征性意义,表现为ERPA缩短,频率适应不良,RRPA延长,IACD延长。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高脂血症患者经过调脂治疗3个月及降血脂达标情况。方法:分析经治疗3个月后我院心内科288例患高脂血症患者达标率(按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并随访一年再观察其达标,发生心脏事件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个月达标水平总胆固醇5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2.2%,甘油三酯59.7%。三项指标均全部达标者40.6%,其中冠心病患者三项指标均达标者44.4%,而用他汀类治疗者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者54.2%,显著优于多烯康,月见草油等非他汀类(后者达表率9.4%)(P<0.01)。而用辛伐他汀20mg/d达标率优于10mg/d(P<0.01),氟伐他汀40mg/d优于20mg/d(P<0.05)。一年随访显示3个月已三项达标者有15.4%又出现不达标,而原三项未达标又有28.7%达标;发生急性冠脉事件2.8%,心脏性死亡0.69%,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我院调降脂治疗达标率较国内明显提高,可能是对血脂治疗重要性提高,药物品种及剂量选择恰当,加上开展生命网工程,对患者健康教育有关,但需清楚认识要使调降脂治疗长期达标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AT1-ant)单独与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大鼠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8周龄的易卒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随机分成5组(n=8):SHRSP对照组、安慰剂组、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苯那普利联用组。另外,取8只雄性8周龄的京都Wistar大鼠(WKY)作为对照。大狼猩红-苦味酸染色测定各组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心肌壁内血管周围胶在面积(PVC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左室心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表达。结果:SHRSP的收缩压(SBP)、左室重量指数(LVMI)、CVF、PVCA及左室心肌中TGF-β1蛋白表达较同龄的WKY显增高。给予苯那普利、缬沙坦单独或联合治疗后SHRSP的LVMI、CVF、PVCA及左室心肌中TGF-β1蛋白表达都显降低。苯那普利、缬沙坦单独应用时的效果没有差异,而联合应用的效果更显。结论:苯那普利和缬沙坦都能降低SHRSP的血压以及逆转其左室重塑,而联合用药的作用更显。  相似文献   
74.
李锡光  高修仁  马虹 《新医学》2004,35(7):444-446
1998年Dilaveris提出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的新概念,指出它能反映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Pd指同步记录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在不同导联测得P波最大时限与P波最短时限问的差值。多数人此值小于40ms,当大于40ms时,提示心房内不同部位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是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基础,是用体表心电图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75.
两种剂量的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并高脂血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自 1 997~ 1 998年符合 1 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经饮食控制2~ 4周后血清总胆固醇 (TC)≥ 6 2mmol/L ( 2 4 0mg/dl)、和 (或 )甘油三酯 (TG)≥ 1 81mmol/L( 1 6 0mg/dl)、年龄 30~ 70岁、同意参加试验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但需排除 :①对氟伐他汀类过敏者 ;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1 2 研究分组  把符合上述标准的我院门诊或住院入选患者 1 2 5例 ,随机单盲分为 2 0mg及 4 0mg两组。1 3 给药方法  2组除按冠心病常规…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心血管系统重构密切相关的有关超声心动图指标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25例原发性高血压连续病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分叉处内径(CAD),充血后肱动脉内经变化百分数(FMD),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质量指数(LVMI)等6项指标,以上6项≥3项异常者分为组1,否则为组2,研究两组之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①心脏、血管重构明显的组1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9%,与组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与迷走神经调节有关的心率对Valsalva的反应及心率由卧位到立位的即刻反应两指标,两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③与交感神经调节有关的血压对站立的反应及血压对握力的反应两指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者心血管重构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同时存在,本组73例重构明显者其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率高达89%,且迷走神经功能的损害似乎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1拮抗剂(AT1RA)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的单用及合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104例伴有IR的轻中度EH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组、雷米普利组及合用组,缬沙坦组(35例)予缬沙坦160mg/d,雷米普利组(35例)予雷米普利5mg/d,合用组(34例)予雷米普利2.5mg加缬沙坦80mg/d,疗程12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变化,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另取正常对照组(30人)检测以上生化指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三组病人治疗后偶测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均明显下降(P<0.001),血压降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病人治疗后FBG无明显变化(P>0.05),FINS、CP显著降低,而ISI则分别升高(0.10±0.22)、(0.11±0.26)、(0.21±0.28)(P值均<0.05),ISI升幅缬沙坦组与雷米普利组相似(P>0.05),而合用组显著大于两个单用组(P<0.05).结论:缬沙坦、雷米普利及两药合用均可改善EH患者IR,且单剂量的两药联用效果大于双倍剂量的两药单用.  相似文献   
78.
综合医院血液病患者抑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躯体疾病所致抑郁可使躯体原发疾病恶化或加重 ,增加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杀的危险性[1 ] 。有资料表明 ,近一半的肿瘤患者伴有抑郁情绪[2 ] ,而 2 / 3的抑郁患者有自杀念头 ,1 0~ 1 5 %的抑郁患者自杀成功。由此 ,我们选择了肿瘤住院病人较多的血液科进行研究 ,探讨综合医院血液病患者抑郁的发病情况 ,为在综合医院中普及生物 心理 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提供一定依据。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2 0 0 1年 5月至 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 ,经骨髓穿刺确诊的血液系统疾病。神志清楚检查合作者 ,排除有语言交流困难及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者 ,共 71例 ,男…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阻断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blockade,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ARA)治疗前后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的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治疗前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方法]联合ARB、ARA治疗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连续病例6个月,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程序刺激并测定心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差异.[结果]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治疗前后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早搏刺激下治疗前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相对不应期缩短(P<0.05)及房间传导时间缩短(P<0.05).同一组病例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由原来的90%降至63%(P<0.05).[结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本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主要异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可能通过改善心脏电重构而纠正心房颤动患者的这些电生理异常,从而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0.
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高修仁,郑振声,马虹,柳俊,谢耀群(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广州,510080)主题词心率,心肌梗塞/病理生理,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中图号R540.4近年来,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