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①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者的诱发成功率高达95.6%;②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③早搏刺激下阵发性房颤者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②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22.
循证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表明临床医学创造的重要性;分析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应用前景,探讨沿用循证医学开发和实现临床医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循环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6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0例,分别检测其相关内皮功能,包括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PAPP—A。【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相比PAPP—A[(6×10^-3±5×10^-1U/L与(19×10^-3±13×10^-3)U/L,P〈0.05]、hs-CRP[(0.5±0.3)mg/L与(3.6±2.2)mg/L,P〈0.01]、NO[(57±4)μmol/L与(45±5)μmol/L,P〈0.05]和FMD(6.0%±0.8%与3-3%±1.2%,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选择多重回归分析,按α=0.10水准,发现PAPP—A与hs—CRP和FMD存在直线关系,Lnhs—CRP的偏相关系数为0.333(95%置信区间:0.138-0.527,P〈0.01),FMD的偏相关系数为-0.623(95%CI:-1.144—0.102,P〈0.051,其中常数项为5.570。高PAPP—A(〉11.094×10^-3U/L)患者hs—CRP明显增高[(5.3±4.2)mg/L与(1.3±0.6)mg/L,P〈0.01),FMD则降低(3.3%±2.4%与6.2%±3.6%,P〈0.05)。【结论】PAPP-A可作为间接评估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9例心功能Ⅲ、Ⅳ的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缬沙坦组(41例)、安慰剂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心功能改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住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缬沙坦组治疗6个月和1年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安慰剂组(P〈0.05~0.01)、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缬沙坦治疗6个月和1年期间,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再住院率明显比安慰剂组为少(P〈0.05)。发生心肌梗死、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心源性死亡等均比安慰剂组减少,但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治疗重症CHF患者疗效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率,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重症CHF的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替米沙坦(治疗)组:61例,80mg/d,晨顿服.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双氢氯噻嗪(HCTZ)12.5mg/d,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60例,50mg/d,晨顿服,6周后来达显效者,加服HCTZ 12.5mg/d,疗程半年.治疗前后均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ABPM)、肝肾功能、血生化、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BUA)等检查,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替米沙坦(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78.7%(48/61例),降压幅度25.6/14.6mmH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88,舒张压(DBP)0.89,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服HCTZ 2周后,达显效25%(9/36例);氯沙坦(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75%(45/60例),降压幅度22.1/12.1mmHg.T/P比值:SBP 0.86、DBP 0.87,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服HCTZ 2周达显效21.1%(8/38例),两组组间比较,降压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ABPM中的24h SBP和24hDBP治疗后降低值,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I-1、FG、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3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U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氯沙坦组比替米沙坦组降低更显著(P<0.05).半年随访,两组心脑事件发生率均相似,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替米沙坦降压安全可靠、作用持久、平稳、耐受性好,一天一次口服方便,可作为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长效ARB一线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研究提高.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A组(阿司匹林组)67例,首剂150mg/d,而后100mg/d;B组(氯吡格雷组)68例,首剂300mg/d,而后75gm/d;C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67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随访2年,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抗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中均能降低心脑事件发生,但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AP),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发生危险C组优于B组(但P>0.05),优于A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随访2年中,复发性AP,再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HF、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等,C组明显比A组减少(P<0.05).同时,3组治疗6周后,P-选择素、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C组在降低上述5项炎症物作用优于B组(P<0.05),优于A组(P<0.05);B组作用优于A组,但P>0.05.3组治疗6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3组P均<0.01),上述3项指标改善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优于A组(但P>0.05);同时3组治疗1年和2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颈内动脉(ICA)的IMT和颈总动脉(CCA)的IMT(P均<0.05~0.01),上述作用C组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而B组优于A组(但P>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且一直用2年,能明显减少住院和随访期心脑事件发生,明显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收缩/舒张功能,减少ICA/CCAIMT,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改变及其与炎症标志物、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58例MS患者(MS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超敏CRP、TNF-α和白介素-6,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HRV的频域指标(低能谱、高能谱和低能谱/高能谱);行UCG检查,根据其结果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S患者HRV指标下降、炎症指标升高和LVMI、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增加(P<0.05~0.01).在左心室肥厚组,其HRV改变表现以高能谱异常为著.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RV频域指标与炎症水平和左心室重构明显相关(P<0.05~0.01).结论:MS患者存在HRV下降、炎症指标升高和左心室重构现象.MS患者亚临床炎症程度与HRV指标下降有关,心室重构的程度与HRV指标改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8.
 目的:持续高频起搏犬左心房,观察房颤(AF)发生率、心房重塑以及窦房结、房室结传导功能。方法: 健康比格犬15只随机分为起搏组(P组,n=9)和对照组(N组,n=6)。2组均在左心房心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P组以400 min-1的频率起搏,N组不起搏。采用程序起搏技术测定电生理参数。结果: (1) 4周后P组阵发性AF和持续性AF的诱发率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P组第2周2只犬自发AF,第4周AF诱发率达100%,且持续性AF的发生率高。 (2) P组4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在不同基本起搏周期(250 ms、300 ms和350 ms)时均较N组缩短 (P<0.05);房室结文氏点(AVN-Wen) 较N组有意义延长[(294.44±26.03)min-1 vs (328.33±24.01)min-1, P<0.05];房室结有效不应期(AVERP)在不同起搏周期均明显延长 (P<0.01)。(3) 与N组比较,P组4周后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和校正恢复时间(cSNRT)均延长(P<0.01);P波时限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 P组2周后心脏超声与N组比较显示左心房前后、上下、左右径都有明显增大(P<0.01),右心房上下增大(P<0.05)。结论: 持续4周心房高频起搏后房颤发生率高,心房肌、窦房结和房室结电生理发生特征性的相应改变,左、右心房不同程度扩大,提示电重塑、结构重塑与房颤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用于69岁以上高脂血症患者的调脂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方法将153例69岁以上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78例,辛伐他汀20mg/d;安慰剂组75例,安慰剂1粒/日,疗程均为1年.观察调脂效果、心脏性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载脂蛋白(Apo)B均明显下降(P<0.001),HDLC、ApoA1均显著升高(P<0.01),上述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均为P<0.001;辛伐他汀组调脂总达标率、总胆固醇达标率、LDLC达标率、甘油三酯达标率分别为76%、81%、79%、62%.随访1年显示辛伐他汀组不稳定型心绞痛(NSAP)、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危险性均较安慰剂组明显下降(均为P<0.05);各种心律失常、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脑卒中、心脏性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均有下降,但P>0.05;辛伐他汀组不良反应轻微,为7%,与安慰剂组的5%相似,但随年龄的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增加的倾向.结论应用辛伐他汀20mg/d治疗69岁以上高脂血症患者能全面调脂,预防心脏性事件发生,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及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2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A组(阿司匹林组)67例,首剂150mg/d,而后100mg/d;B组(氯吡格雷组)68例,首剂300mg/d,而后75gm/d;C组(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组)67例,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随访2年,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抗炎症因子,改善心功能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住院期间及随访2年中均能降低心脑事件发生,但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AP),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发生危险C组优于B组(但P&;gt;0.05),优于A组(P&;lt;0.05),而B组优于A组(但P&;gt;0.05);随访2年中,复发性AP,再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HF、需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等,C组明显比A组减少(P&;lt;0.05)。同时,3组治疗6周后,P-选择素、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lt;0.01)。而C组在降低上述5项炎症物作用优于B组(P&;lt;0.05),优于A组(P&;lt;0.05);B组作用优于A组,但P&;gt;0.05。3组治疗6周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VS),二尖瓣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比(E/A)(3组P均&;lt;0.01),上述3项指标改善C组优于A组(P&;lt;0.05)和B组(P&;gt;0.05),B组优于A组(但P&;gt;0.05);同时3组治疗1年和2年,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颈内动脉(ICA)的IMT和颈总动脉(CCA)的IMT(P均&;lt;0.05-0.01),上述作用C组优于A组(P&;lt;0.05)和B组(P&;lt;0.05),而B组优于A组(但P&;gt;0.05)。3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ACS早期应用氯吡格雷75mg/d或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100mg/d且一直用2年,能明显减少住院和随访期心脑事件发生,明显抑制炎症因子,改善收缩/舒张功能,减少ICA/CCA IMT,且安全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