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1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62篇
内科学   15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639篇
预防医学   19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57篇
  2篇
中国医学   245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房脓肿15例体会王象腾(广饶县广饶镇医院)关键词乳房脓肿;乳瘘;中药乳房脓肿是乳腺炎病程发展的最后阶段,处理不当,易并发乳瘘。我院近年来采用脓脏最低处小切口并内服中药的方法治疗乳房脓肿15例,无1例发生乳瘘。1手术操作及用药经A超或B...  相似文献   
32.
砷化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砷的用途也日益增多,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环境污染的加重和对人群健康造成影响.砷对生物体影响的研究已逐步深入,报道较多,但就母体接触砷化物后其子代体砷含量和脑砷含量的变化及对酶的影响则报道较少。因此我们在研究砷对胚胎和子代发育过程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砷对小鼠子代体砷和脑砷及血中胆碱酯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摘要     
包皮水肿14例,儿童占8例;余6例为已婚,为包皮环切术后并发症所致。包皮炎患者18例,严重者有脓性分泌物,局部红肿、痛。治疗方法为双花20g,黄  相似文献   
34.
目的:联合临床检验指标及影像学特征构建一种能够术前识别胃癌浆膜浸润的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56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组(394例)和验证组(262例)。收集建模组患者的脾脏影像学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套索回归并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来构建浆膜浸润预测模型。在最大约登指数下取肿瘤浸润风险评分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38例)和低危组(418例),然后与其他浸润相关因素如BMI、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显著的独立影响因素共同建立可视化的浆膜浸润预测列线图。结果:将患者以肿瘤浸润评分≤-0.335分为低危组,>-0.335为高危组,经验证组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的诊断准确性较为一致(P<0.001)。经浸润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像组学肿瘤浸润评分(OR=2.9,95%CI=2.1~4.2,P<0.001)、术前低白蛋白(OR=1.3,95%CI=1.2~3.1,P=0.003)、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OR=1.8,95%CI=1.2~2.7,P=0.004)、肿瘤分化程度(OR=2.6,95%CI= 1.8~3.7,P<0.001)是浆膜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这4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浆膜浸润风险,其AUC值为0.733。结论:基于脾脏影像的肿瘤浸润评分联合其他临床因素可准确预测胃癌浆膜浸润与否,提高诊断精度。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应用Orthofix-微型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31例采用Orthofix-微型器治疗的第一掌骨基底部Bennett骨折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以及术后上肢臂、肩、手功能调查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随访终末期采用指总关节活动度(Total action movement,TAM)评分。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4月,手术时间为18~40分钟,平均29.1分钟,术中出血量10~30m L,平均14.5m L。术后3月、术后6月及终末期DASH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随访终末期,其中26例解剖复位,5例骨折对线良好,TAM评分优22例,良7例,差2例。随访期间未发生桡神经浅支损伤、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Orthofix-微型外固定器治疗Bennett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6.
例1 女,26岁.因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2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查体:T 36.8℃,P 96次/分,R 20次/分,Bp 90/50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充盈.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96次/分,律整, P2>A2,三尖瓣区可闻及Ⅱ级舒张期杂音.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  相似文献   
37.
新疆和田红葡萄体外抑制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和田红葡萄体外抑瘤效果。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和田红葡萄与红葡萄皮的醇提液对四株细胞株。即:正常小鼠成纤维细胞株(3T3)、胃癌细胞株(MGC-803,NKM)和肝癌细胞株(Q3)细胞存活率及蛋白质含量影响。结果:(1)和田红葡萄醇提液与和田红葡萄皮醇提液都显著抑制NKM和Q3存活(P<0.01),后者对MGC-803存活率亦显著影响(P<0.01),最强作用浓度0.01g/ml。两种醇提液作用于NKM、Q3、MGC-803的抑制率分别为11.0%、14.0%、24.0%。葡萄皮醇提液抑瘤效果强于葡萄醇提液(P<0.05);(2)两种醇提液皆对细胞蛋白质含量无影响(P>0.05);(3)葡萄醇提液促进3T3生长作用较葡萄皮醇提液强(P<0.05)。结论:和田红葡萄可能具有一定的体外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38.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准确地判定出血原因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急诊胃镜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首选、有效的方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自1980~1999年20年间,对367例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24~48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确诊率92.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7例,男313例,女54例。年龄14~35岁,平均27.63岁。临床表现为单纯黑便者129例,单纯呕血者77例,呕血兼黑便者161例。274例有上腹痛、恶心、反酸等;93例为无症状出血。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云南萝芙木Rauvolfia yunnanensis根中的吲哚类生物碱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明确该植物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RP-C18、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及文献参数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云南萝芙木根醋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20个吲哚类生物碱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维诺任碱(1)、霹雳萝芙木碱(2)、四叶萝芙木新碱(3)、萝加灵(4)、西特斯日钦碱(5)、缝籽木醇(6)、柯楠醇(7)、二氢柯楠醇(8)、毛茶碱(9)、异毛茶碱(10)、佩立任碱(11)、10-羟基-16-表-花菊醇(12)、育亨宾(13)、降马枯星碱B(14)、洛柯碱(15)、阿枯米定碱(16)、去乙酰阿枯米灵(17)、利血平(18)、哈尔满碱(19)、梅林诺宁F(20)。其中化合物20对白色念球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3.12μg/mL,与临床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MIC值相同。化合物111对大肠杆菌,化合物111320对枯草芽孢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MIC值为6.25~12.50 μg/mL,活性与植物源抗菌药物小檗碱相当。结论 化合物20为首次从萝芙木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316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部分单体化合物表现出潜在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0.
Morel-Lavallée(MLL)损伤是由剪切力等暴力使皮肤、皮下组织与深筋膜分离而引起的复杂的软组织闭合性撕脱损伤,疾病初期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常因延迟诊断而导致感染、截肢、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等。目前,MLL的治疗尚无统一指南,需根据损伤情况及患者意愿综合考虑。在合并开放伤、骨折、神经血管肌腱损伤时,处理的优先顺序尚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对MLL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该类疾病的关注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