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通过酸和胆汁混合灌注制备家兔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盐酸和猪胆汁混合灌注建立家兔混合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模型组以灌注不同时间分为4 d组、7 d组及10 d组,正常组则灌注生理盐水;分别在肉眼下、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各组食管变化,并进行分级比较。结果混合灌注后食管下端病理改变明显。3组模型家兔食管下段存在不同程度黏膜粗糙、充血、黏膜下血管增生,见散在或广泛糜烂,并可见不同程度溃疡。3组模型家兔食管肉眼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家兔可见部分鳞状上皮固缩脱落,固有层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内血管扩张、充血,见不同程度的溃疡、组织坏死,食管肌层也可见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3组模型家兔食管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模型家兔见不同程度线粒体肿胀、肌质网扩张。结论酸和胆汁混合灌注可以成功制备家兔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2.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协作组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该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1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成中药组(n=120)和西药组(n=40)。中药组患者按协作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中药组为94.17%,西药组为82.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总有效率中药组为55.79%,西药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协作组诊疗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该病中医诊断、治疗的规范,供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3.
34.
35.
36.
37.
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疏肝和胃法以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及内镜检查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93.33%;疏肝和胃法治疗酸反流、混合反流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6.67%。结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对于混合反流的疗效比酸反流更佳。 相似文献
38.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1)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2)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5,P<0.05),中虚气逆证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5);各中医证型的病程、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在中虚气逆证中的比例低于其他各型(P<0.05);肝胃郁热证中曾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比例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性别、Hp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可影响本病中医证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39.
40.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为常见类型,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50%~70%。中医治疗多辨证分型、专方加减以及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等,从整体入手,疗效较好。中西药物联合针刺治疗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疗效显著,无创伤性手术之痛苦,易被接受,已引起广泛关注,开辟一条新的治疗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