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世纪60年代,Freireich等[1]和Morse等[2]将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粒细胞输给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开创了粒细胞输注的先河。由于粒细胞在人体外周血中含量极少[正常人白细胞总数(4.0~10.0)×109/L,中性粒细胞占46%~63%],同时它与红细胞比重差异又较小(比重分别为1.070~1.092,1.078~1.095),因此从正常献血者外周血中获得足够量的粒细胞以供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输注始终是一个难题。90年代研制出的基因重组人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动员正常献血者体内的粒细胞已有数年历史。笔者就中性粒细胞动员剂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粒细胞采集经历的三次技术飞跃 由于连续流动的血细胞分离机的研制成功,红细胞沉降剂的应用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考的松、强地松等)作为动员剂等,曾经使粒细胞的采集技术发生了3次重大飞跃[3]。早在70年代,人们就可以通过上述技术从健康献血者体内获取1.0×1010~2.0×1010的粒细胞,并将这些细胞输给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但输入的这些粒细胞只能使患者体内白细胞数呈现轻微而短暂的升高,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使外周血粒细胞数大幅度升高的动员剂。在过去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作动员剂,分离前4h让献血者口服8mg地塞米松,这种动员方法只能使献血者外周血中的粒细胞数轻微升高。刘景汉等[4,5]将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作为动员剂应用于正常人体及白血病患者,动员后采集的中性粒细胞或外周血干细胞,分别用于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静脉注射硫酸葡聚糖3h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较给药前增加3~8倍。但要采集有抗感染功能的中性粒细胞需在给药48h以后,因为新动员出的白细胞绝大部分是幼稚的单个核细胞。 Dale等[6,7]将G-CSF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G-CSF600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8mg口服),12h后开始采集粒细胞。以高浓度枸橼酸钠(46.7%)加羟乙基淀粉作为抗凝剂(羟乙基淀粉∶全血=1∶13),采用连续流动的血细胞分离机(COBE Spectra,Cobe BCT Inc.Lakewood.CO)循环处理献血者血液10L,粒细胞得率为77.4×109±6.4×109。  相似文献   
62.
目的了解<6月龄婴幼儿ABO血型IgM抗-A、抗-B产生顺序及效价范围。方法选取北京儿童医院<6月龄住院婴幼儿,采集不抗凝静脉血标本,应用单克隆抗-A、抗-B、A1细胞、B细胞及O细胞进行试管法血型检定,应用试管倍比稀释法进行IgM抗体效价滴定。结果 ABO血型正定型为A型婴幼儿标本781例,其中抗-B437例(55.95%);正定型为B型婴幼儿标本795例,其中抗-A 498例(62.64%);正定型为O型婴幼儿标本498例,其中抗-A 304例(61.04%),抗-B 276例(55.42%)。在已检出有抗体的婴幼儿中,76.32%~85.81%的婴幼儿IgM抗体效价仅在原管凝集,高效价者中抗-A例数多于抗-B。结论婴幼儿体内IgM抗-A的产生早于IgM抗-B,且前者效价略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3.
目的:比较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修补术围手术期输血量。方法:选取北京儿童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根据患儿疾病分为2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法洛氏四联征、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等),分别比较体重7kg以下、10kg以下、20kg以下2组患儿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量。结果:紫绀型组患儿平均用红细胞(4.02±2.33)U,非紫绀型组则平均用(3.08±1.07)U,紫绀型组多于非紫绀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用量紫绀型组平均(445.07±155.64)ml,非紫绀型组平均为(298.77±103.97)ml,前组亦显著多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用血量多于非紫绀型,尤其是血浆用量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1周岁婴幼儿红细胞ABO血型抗体凝集强度与月龄消长的相关性.方法 1周岁内婴幼儿1564名按月龄分成12组,应用常温试管法、4℃试管法、微柱凝集法检测ABO血型反定型.结果 应用4℃试管法和微柱凝集法进行ABO血型反定型检测时,其凝集强度评分≥4分(凝集≥1+W),月龄≥6个月;其凝集强度评分≥7...  相似文献   
65.
24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受血者的血型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分析造成受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对正反定型不一致受血者的EDTA-K1抗凝标本,进行正反定型的同时进行自身对照试验.除新生儿外,其他患者通过测定分泌型人唾液中A、B、H血型物质,间接证实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通过吸收放散试验证明红细胞表面的弱抗原,对亚型患者进行家庭调查等方法,并结合临床诊断以确定受血者正确的ABO血型.结果 共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标本24例.除4例新生儿外,15例患者通过测定唾液中A、B、H血型物质对血型鉴定起到了辅助作用,另外5例患者为非分泌型.对20例成人患者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后确定其正确血型.其中AxB亚型和台抗-A1的A2亚型各1例,经寒庭调查后确定血型.交叉配血后为这24例受血者输注红细胞72单位,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 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无法定型,受血者,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手段正确鉴定ABO血型,以保证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66.
156例SARS患者血清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患者抗SARS 冠状病毒 (SARS CoV)抗体IgG和IgM的产生及抗体效价变化特征 ,探索采集SARS痊愈患者抗血清的时机。应用ELISA方法对随机抽取的 156名SARS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抗SARS CoV抗体IgG和IgM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 ,156名SARS患者于病后 3至 9周期间 ,IgG抗体阳性率为 75.6% ,IgM抗体阳性率为 41.7% ,IgG和IgM抗体均阳性为 41% ,IgG和IgM抗体均阴性为 2 3 .7% ;IgG抗体阳性患者中抗体效价为 18.2 3± 2 4.72 ,IgM抗体阴性患者抗体效价为 2 .18± 1.13 ;IgG和IgM抗体效价与SARS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温正常天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并非所有SARS患者都能产生抗SARS CoV抗体 ,即使产生抗体 ,其效价的个体差异也较大 ,并不能通过性别、年龄、病程及体温正常天数等因素较准确地评估抗体的效价。因此 ,在SARS抗血清采集前 ,应重新进行抗体效价测定 ,遴选具有高效价抗SARS CoV抗体的SARS痊愈患者进行抗血清的采集 ,才能提高所采集的抗血清在临床的治疗效果 ,同时又可为患者抗体输注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67.
非SARS患者中儿童与成人抗SARS抗体检测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查非SARS患者中儿童与成人体内抗SARS血清抗体的阳性率 ,随意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的 14岁以下儿童患者 197例 ,健康儿童 15 6例 ,同时选取我院 18岁以上门诊及住院的病人 4 5 3例 ,无偿献血者 5 0 2例 ,采用两种抗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剂盒及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抗SARS抗体。检测结果发现 ,健康儿童与患病儿童人群中抗SARSIgG抗体的阳性率均为 2 %左右 ( 4 /197和 3/15 6 ) ,而健康成人和成人患者中抗SARSIgG抗体的阳性率均为 0 .2 %左右 ( 1/45 3和 1/5 0 2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 χ2 =11.6 1,P <0 .0 0 1)。而IgM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儿童体内抗SARSIgG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索内科患儿及新生儿输注红细胞血红蛋白(Hb)危急值,用于临床输血危急值管理。方法分别收集本院的白血病、肿瘤、组织细胞病、骨髓移植前后患者,以及来自儿童重症病房、急诊内科、其他内科(共计657例)及新生儿内科(共计45例)等内科患儿,启动输注红细胞的Hb阈值,进行统计分析,据此分别制定全院内科患儿及新生儿输注红细胞危急值。结果 8个内科组输注红细胞平均Hb为(76.39±8.53)g/L(n=657例),新生儿组输注红细胞的平均Hb为(101.30±40.1)g/L(n=45例)。经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将儿童内科输注红细胞Hb危急值定为75 g/L,新生儿输注红细胞Hb危急值定为100 g/L,将该危急值发布到全院各科室执行。发布前后患儿人均输注红细胞下降0.2 U,新生儿人均输注红细胞下降0.1 U。结论通过制定红细胞输注危急值,并在全院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红细胞输注量,节约血液资源,提高患儿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检验指标变化及成分输血在该病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条件的患儿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统计分析患儿病原体检测结果,分别比较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单纯天冬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C-反应蛋白等结果,统计输血组不同ABO血型患儿输注成分血的品种和数量。结果在78.05%(64/82)的患儿体内检出病原体,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占大多数(73.44%,47/64)。2组患儿的多项检验指标均有异常,输血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验指标较未输血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验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患儿输注最多的血液成分是新鲜冰冻血浆(人均700ml),其次是悬浮红细胞(人均4.44U)。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发病的主要诱因,该病患儿为多脏器受累,多种检验指标严重异常。成分输血,尤其是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在重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支持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将逆行自体血液预充(RAP)应用于婴儿体外循环(CPB)中,以降低婴儿围手术期异体血输入量。方法 160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实验组在CPB开始前行RAP置换液量(47.1±10.9)mL,对照组不做RAP,通过计算在CPB预充液中加入异体血,维持CPB中Hct 25%。分别监测2组患儿CPB前(T1)、CPB开始15 min(T2)、CPB停止后(T3)及术后24 h的Hct、乳酸(Lac)、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以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通过RAP减少预充液量(47.1±10.9)mL,实验组Hct、Lac、SvO2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的异体输血量实验组(101.62±55.84)mL,对照组(123.88±56.96)mL(P<0.05),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实验组(86.42±28.26)mL、对照组(105.40±38.24)mL(P<0.05)。结论 RAP应用于婴儿CPB手术可以有效减少围手术期患儿的异体血输入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