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9 毫秒
91.
顶颞前斜线齐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睢明河  马惠芳  白杰 《针刺研究》2003,28(2):144-146
目的 :观察顶颞前斜线齐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2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治疗组 ( 3 2例 )和对照组 ( 3 0例 ) ,治疗组采用顶颞前斜线齐刺法加常规体穴治疗 ,对照组采用顶颞前斜线常规刺法加常规体穴治疗。各治疗 3 0次。结果 :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在提高患者肌力方面也优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顶颞前斜线齐刺法加体穴治疗中风偏瘫有确切疗效 ,且优于顶颞前斜线常规刺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内经》补泻手法中相关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是针灸理论的源头,针刺手法的真正形成始见于《内经》,在《灵枢》《素问》约30万字的医理中有将近一半的篇幅记载着与针灸相关的内容,从针灸工具、针刺原理到针刺深浅、补泻、禁忌等等,这些详尽而完备的论述形成了后代各家针刺手法的理论基础。所以,对《内经》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93.
马惠芳  任秀君  王小宁  施昱承  图娅 《针刺研究》2006,31(4):212-215,F0002
目的:探讨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损伤大鼠海马区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并结合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联合模型。高血脂模型造成后先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 d,然后再造脑缺血模型,同时针刺“百会”“水沟”,及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共治疗7 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海马区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下降(均P<0.01);针刺后脑缺血大鼠Bcl-2表达增加(P<0.05),Bax表达降低(P<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1)。结论:针刺能增强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减轻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4.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向后方或突至椎管内,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属中医学中"腰痛""腿痛""痹证"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可分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2种.手术疗法对脊柱有损伤,往往不得已才施行.保守疗法中,针灸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疗效独特,副作用小,深受患者欢迎,且与其他各种疗法的综合应用也十分普遍.现就其临床文献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5.
目的建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并探讨电针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Ⅰ、Ⅱ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给大鼠喂养高脂饲料造成高血脂模型,治疗Ⅰ组电针三阴交、丰隆10d后,两组同时用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然后同时电针三阴交、丰隆,针刺百会、人中,7d后检测血脂4项、HE染色和脑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结果造模6周,高脂饲料喂养的各组大鼠总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后,治疗Ⅰ组、Ⅱ组CHO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Ⅰ组TG、LDL-C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脑缺血造模后,缺血灶出现部位恒定,缺血灶内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出现脑水肿表现。NSE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治疗组NSE上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治疗Ⅱ组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P<0.05);与治疗Ⅰ组比较,Ⅱ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制造成功;电针可降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CHO、LDL-C、TG,可改善脑缺血状态,降低NSE浓度,从而可减轻脑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6.
为血液透析提供永久的血管入口 ,正确、仔细的评估和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前臂动脉造瘘口 ,有助于减少如感染、血栓形成等问题。方法  (1)评估前臂造瘘。造瘘后约 2w内通常出现水肿是正常的 ,如果水肿未消退或再出现 ,应通知医师。触摸造瘘口感觉是否有震颤 ,用听诊器听诊该部是否有杂音 ,震颤和杂音是动脉内血液流向静脉所致。(2 )评估造瘘口是否有感染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如红 (充血 )、肿、热、痛。 (3)询问患者手臂是否有麻木感、麻刺感、发冷、运动功能受损 ,或手臂感觉减弱或远端动脉搏动的减弱 ,这些体征是局部缺血征兆。(4 )检查瘘口…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探讨电针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高脂血症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治疗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组、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和Ⅱ组,每组9只。采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制造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脂血症治疗组电针"三阴交""丰隆"穴;脑缺血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穴;治疗Ⅰ组先造成高脂血症模型,电针"三阴交""丰隆",每日1次,治疗10d后,造成脑缺血模型,再针刺"百会""水沟"穴;治疗Ⅱ组在联合模型造成后针刺"百会""水沟"和电针"三阴交""丰隆"穴,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缺血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PZ)背外侧伸展、外侧壁神经巢蛋白(Nes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细胞数。结果:Nestin、PCNA在正常和高脂血症大鼠脑组织表达较少;脑缺血后缺血侧SPZ中Nestin、PCNA的表达增强(P0.01);给予针刺干预后,脑缺血治疗组Nestin、PCNA的阳性细胞和反应强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1);合并模型组Nestin、PCNA表达远远弱于脑缺血模型组(P0.01);给予针刺干预后,合并模型治疗组Nestin、PCNA的阳性细胞表达高于合并模型组(P0.01),治疗Ⅰ组比Ⅱ组各部位Nestin、PCNA的表达要强(P0.01)。结论:高脂血症降低了脑缺血缺血侧SP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针刺具有促进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后缺血侧SPZ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针刺治疗高脂血症可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9.
目的:讨探药物涂层支架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冠脉多支病变220例,行DES置入术148例,行CABG术72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并临床随访24个月。结果:随访327例患者(93.42),围手术期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两组间无差异。心力衰竭发生率CANG组高于DES纽(P〈0.05),死亡发生率CABG组高于DE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4个月随访结果,再发心绞痛DES组高于CABG组(P〈0.05),靶血管重建,DES组高于CABG组(P〈0.05)。病死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ABG70/72(97.22)及DES143/148(96.62)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远期效果也较好,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发生率较低,再发心绞痛及需血运重建者DES5/148(3.38)组高于CABG0/72(0)组。  相似文献   
100.
小儿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榇笫笪顾腔∷橇?,肥胖组喂饲高脂饲料 ,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配方参考《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及检验方法》(卫生部卫生监督司编 )。每 2只大鼠饲养于 1笼中 ,自由饮水 ,限制饮食 ,使每组大鼠平均摄食量相同 ,室温约 ( 2 5± 2 )℃。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实验组 (去势组 )用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