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2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46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65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183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468篇
内科学   261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1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254篇
综合类   1076篇
预防医学   572篇
眼科学   148篇
药学   477篇
  4篇
中国医学   374篇
肿瘤学   2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探讨骨髓细胞凋亡和MDS患者无效造血的分子机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PCR ELISA法测定骨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Fas和Bcl 2表达水平。结果 :初发各亚型MDS患者的血清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5 )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基质细胞分泌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 1α和G CSF升高者分别为10 7% (3/ 2 8)例和 5 3 6 % (15 / 2 8)。MDS患者血清IL 8和IL 6高于正常对照组 ,各亚型之间无明显差别。在MDS向恶性克隆演变的过程 ,端粒酶活性水平随着恶性演变而逐渐升高。随着MDS患者恶性类型的演变 ,Fas基因表达逐渐降低 ,Bcl 2表达则逐渐升高。负性造血因子TNF α升高和抗凋亡Bcl 2的消长与MDS骨髓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EB病毒BHRF1基因克隆,其表达产物抑制CHO细胞凋亡功能的研究。方法 以B95-8细胞株EBV DNA为模板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BHRF1基因,用目的基因内的两个单酶切点BamHⅠ、BglⅠ进行酶切鉴定。用引物上所引入的两个酶切位点NcoⅠ、SclⅠ酶切目的基因后定向连接到pBV221载体上,转入宿主菌DH5α经质粒抽提,单、双酶切鉴定,从所获克隆中筛选重组质粒克隆。温控诱导  相似文献   
43.
创新思维对肾移植模型制作教学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肾移植模型是研究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治疗措施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重要平台,但其制作复杂,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改进了教学方式,建立了多项新技术,显著提高了以显微外科技术为基础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制作的教学效率与质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题1.1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制作特点以及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该模型制作主要依赖显微外科技术,教学中,从解剖结构、手术器械到手术操作的突出特点是“精细、微小”,也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教学主要依靠文字教材以及部分挂…  相似文献   
44.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重症监护时最常见的情况,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血动力学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即往的研究表明缺氧和心动过缓可引起急性脑灌注血量的改变,这种改变具有潜在加重原有损伤或诱导新的脑损伤作用,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早期干预是避免脑功能进一步损害的重要举措。减少呼吸暂停所致的缺氧和心动过缓的措施包括有甲基黄嘌呤及改变小儿体位等,而调整体位是否有效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采用抬高头部,保持  相似文献   
45.
胰腺结石诊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究陪检在胸痛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江苏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患者就诊时是否有专人陪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实验组由医务人员陪检,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对照组患者依据临床医师的指示自行完成各项检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TIMI评分进行评价。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差异,评价陪检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57例,年龄范围49~80岁,平均年龄(62±6.10)岁。实验组(陪检组)56例,对照组(无陪检组)54例。两组人群平均年龄t=-0.323,P=0.747,性别统计学检验x2=1.295,P=0.255。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价TIMI评分两组统计学检验t=1.513,P=0.134。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数量5例次(8.92%)明显低于对照组16例次(29.6%),统计学检验x2=7.62,P=0.006(P<0.05);患者满意实验组94.64%,对照组81.48%,两组统计学检验x2=4.57,P=0.033(P<0.05)。结论 陪检在胸痛患者诊疗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7.
TNF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国胜  吴文 《免疫学杂志》1993,9(4):250-254
1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自病患者血清TNF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而经RA诱导分化治疗中期及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治疗时相的外周白细胞浆内TNF平均水平及正常对照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前及治疗中期胞浆TNF活性升高率明显高于治疗后或正常对照(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清TNF活性水平与外周血WBC总数或骨髓GM-CFU无明显相关,而与  相似文献   
48.
我们在分别观察气功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功反馈的概念,研制了系列气功反馈磁带,已应用于临床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机制正在探讨,初步认为与大脑皮层主宰下的植物性神经整合作用有关。 1 气功反馈概念的提出近20年来西方兴起的生物反馈(biofeed-back) 是从1969年美国布朗德理和加拿大格门士治疗瘫痪肢体的生物回授法开始的,它是借助灵敏的电子仪器和微机系统,把一般不能感知的生理信息(肌电、血压及皮温等)转变成能感知的物理信息(声、光、磁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Rsa I、Sma I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 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I、Sma I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 变化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I、Sma I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Rsa I、Sma I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T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vWF基因 Rsa I、Sma I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I、Sma I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Bsa 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Ⅰ、Sma Ⅰ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Ⅰ、Sma Ⅰ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血栓病人与正常人Bsa Ⅰ、Sma Ⅰ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F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vWF基因Rsa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Ⅰ、Sma Ⅰ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