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8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评价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检索1980-2014年有关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及中风,效应指标为反映发生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效应综合,并做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Jadad评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含26 395名研究对象。有8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无显著影响(RR=1.00,95%CI:0.94~1.07);9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对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影响(RR=1.03,95%CI:0.94~1.13)。9项研究综合显示3种B族维生素联合使用可使中风的发生风险降低14%(RR=0.86,95%CI:0.78~0.95)。维生素B合剂组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联合服用叶酸、维生素B12和B6能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2.53 μmol/L(95%CI:-3.93~-1.12);亚组分析显示,随访时间、维生素剂量、疾病史均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研究结论无显著影响;而中风的亚组分析显示,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补充B族维生素能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叶酸和维生素B12在小剂量下预防中风的作用更为显著,而维生素B6随着剂量的增加效果显著,有心脑血管病史者联合补充B族维生素降低中风风险的效果较好。结论 联合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B6对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2.
探讨慢性过敏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抗体分布的临床特征及检测意义.用酶联免疫方法对北京地区1617例慢性过敏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并对其中100例检测阳性者进行IgE抗体检测,随后对检出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539例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并随访3个月.1617例患者中1407例对1~6 种不等的食物特异性IgG升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2004~2009年西安市沙门氏菌流行病学生态学变化,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防沙门氏菌污染提供依据。方法:对1366份食品样品进行沙门氏菌检测。使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 4789-2003。结果:2004~2009年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8.5%、12.8%、13.7%、0.8%、7.0%、2.9%。结论:2007年沙门氏菌检出率显著降低,从生态学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4.
中国西部9省市46个贫困县乡村医生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 2 0 0 0年中国西部 9省市 4 6个贫困项目县乡村医生的状况。方法 :对 781个行政村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村均乡村医生 1.72个 ,每千口农民有 1.0 6名乡村医生 (不包括私人行医者 ) ;农民人均收入是 92 2元 ,乡村医生人均行医收入是 3377元 ;4 0岁及以上年龄者占 6 0 .5 % ;女性占 18.5 % ;中专及以上学历者占2 9.6 % ;37.8%的村卫生室没进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2 4 .8%的乡村医生无行医资格证。结论 :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数量尚能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 ,但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化 ,乡村医生更需要改变现有的结构 ;规范医疗行为 ,减轻农民负担 ,使其收入合理化。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颅内不典型表皮样囊肿的MR表现及其与病理所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颅内不典型表皮样囊肿的MR表现,并与手术病理所见对照.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检查,2例行MR增强扫描,1例行CT扫描.结果 4例表皮样囊肿位于小脑半球实质,2例位于大脑半球实质,1例位于小脑周围.T1WI 6例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T2WI 5例呈很低信号,2例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病理检查镜下可见囊肿内大量蛋白物质.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呈短T1和等T1信号主要与囊肿内存在大量蛋白物质有关,需要与颅内短T1信号的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6.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纳米材料安全性的必要性及其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01/2004-12有关纳米材料在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的文献,检索词“nano-parlicles.security assessment”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2000-01/2004-12有关纳米材料在医学及其相关领域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的文献,检索词为“纳米颗粒,安全性评价”,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纳米材料、纳米载体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健康影响。②纳米材料、载体及安全性评价。排除标准:①纳米材料人体外应用。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2篇关于纳米材料及其载体的安全性评价文献,纳入8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36篇文献对纳米材料的人体影响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资料综合:由于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性方面的影响逐渐被认识和重视,从预防医学角度,根据宏观物质制成纳米材料后产生的理化性质变化,阐述了纳米材料可能对生物和人类存在的潜在性影响,并提出进行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以便于人类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应用纳米材料。结论: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势在必行,但具体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有待讲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分析陕西省妇女孕前和孕期不同类型铁补充剂及补血中成药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怀孕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相关信息,提取孕前孕期微营养素服用数据资料,对孕前孕期铁补充剂及补血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28 367人,孕前孕期铁剂、含铁复合营养素及补血中成药总服用率为28.99%,铁剂服用率相对较低(5.33%);3类补充剂均为孕前、早期服用率较低,孕中、晚期服用率较高,连续≥ 2个时期服用率很低。3种补充剂在服用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剂服用的积极因素为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OR=1.920,95% CI:1.617~2.279)、产检次数≥ 6次(OR=1.832,95% CI:1.604~2.091)等;服用含铁复合营养素的积极因素与铁剂基本相同,消极因素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OR=0.872,95% CI:0.788~0.966);补血中成药服用的积极因素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OR=1.285,95% CI:1.141~1.447);消极因素为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OR=0.855,95% CI:0.746~0.979)等。结论 2010-2013年陕西省妇女孕前和孕期3类补充剂总体服用率较低,铁剂各阶段服用率均较低,孕前、孕早期预防性补铁率尤其低。应采取措施全面提高陕西地区妇女孕前孕期铁剂补充率,同时加强补血中成药临床使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应用多元线性模型探讨孕期不同空气污染暴露与出生体重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2010-2013年西安市曾经怀孕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最终共纳入4 631例产妇。污染数据和气象资料由常规监测数据整理获得。根据母亲孕周和分娩日期计算孕妇各孕期污染物个体暴露水平。分别以不同孕期空气污染暴露(单污染物、双污染物、三污染物)和子女出生体重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逐步校正混杂因素共建立3个多元线性模型,其中模型一仅分析空气污染暴露变量,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校正母亲及新生儿个体差异因素,模型三在模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校正气象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孕周、母亲生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户籍、家庭经济情况分组的婴儿,其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考虑污染物的协同作用后,模型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接触NO2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出生体重会减少13.3 g(模型二减少10.9 g),接触PM10每增加10 μg/m3,出生体重减少6.6 g(模型二减少5.9 g);孕晚期接触NO2每增加10 μg/m3,出生体重减少13.7 g(模型二减少9.8 g)。结论 控制气象因素后,孕中期NO2、PM10的暴露水平以及孕晚期NO2的暴露对婴儿出生体重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2010至2013年陕西省出生缺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方法:对陕西省各调查县出生缺陷发生数据进行空间分布描述,利用普通克里格法对陕西省出生缺陷发生状况进行建模预测,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陕西省县(市、区)级层面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陕西省胎、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9.196/万;空间插值预测图显示陕西省出生缺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出生缺陷发生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彬县、淳化县、扶风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兴平市、永寿县为出生缺陷发生的“正热点”地区,佳县、米脂县、清涧县、绥德县、吴堡县、榆阳区、子洲区为出生缺陷发生的“负热点”地区。结论:2010至2013年陕西省出生缺陷发生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通过空间插值预测与空间自相关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出生缺陷发生的全省状况,为进一步进行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陕西省开展的CHD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妊娠满28周至出生后7 d确诊为CHD的围产儿和妊娠<28周但经超声等检查确诊为CHD的胎儿;对照组为未发生任何出生缺陷的同时期新生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与子代发生CHD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其稳定性。结果 共纳入2 259例调查对象,其中病例组695例,对照组1 564例。病例组中围孕期被动吸烟者占26.76%,而对照组中仅占6.01%。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围孕期被动吸烟者子代患CHD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者的3.32倍(OR=3.32,95% CI:2.41~4.56)。该风险随着孕妇被动吸烟暴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每周被动吸烟1~3 d的孕妇生育CHD子代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者的2.75倍(OR=2.75,95% CI:1.62~4.66);而每周被动吸烟超过3 d的孕妇生育CHD子代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者的3.62倍(OR=3.62,95% CI:2.48~5.29)。亚组分析显示,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和子代CHD的关系稳定。结论 母亲围孕期被动吸烟是子代发生CHD的危险因素。孕妇应尽可能避免二手烟的暴露,防范被动吸烟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