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采用RNA干涉技术使Nogo基因沉默,阻断抑制因子的传导通路,通过RNA干涉小发夹抑制内源性Nogo基因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促进中枢神经轴突再生。方法采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技术,制备得到条件培养的细胞;利用斑点杂交、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对RNA干涉小发夹有效地沉默了Nogo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制备的星形胶质细胞采用抗GFAP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鉴定,纯度在95%以上;条件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印迹和RT—PCR分析结果表明,特异性Nogo干涉小发夹抑制了Nogo在脊髓中的表达。结论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对星形胶质细胞Nogo基因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损伤神经核突起的再生。  相似文献   
42.
目的 通过对不同PUMC保守分型及健康人的体表特征的量化分析,了解不同侧弯类型青少年表面形态学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形体治疗的4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其中单弯20例(PUMCⅠ组),双弯20例(PUMCⅡ组),另招募健康志愿者20人纳入研究。使用Diers三维脊柱测量姿势评估系统进行数据采集,比较静止站立时三组背部、骨盆表面形态学参数差异。结果 PUMCⅠ组矢状面失衡角度和矢状面失衡距离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棘突平均偏移距离和椎体旋转幅度PUMCⅠ组、PUMCⅡ组均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棘突偏移幅度PUMCⅠ组、PUMCⅡ组同样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矢状面上,PUMCⅠ组表现为躯干前倾;冠状面上,PUMCⅡ组由代偿弯引起棘突偏移幅度、左侧偏移距离及骨盆倾斜表现为显著特征;水平面上,PUMCⅡ组由代偿弯引起椎体旋转幅度最为显著。脊柱侧弯患者各平面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应该相互结合解读各参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深圳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依据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标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和人工椎体置换术等,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视觉(VA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脊髓功能以及体力状况,跟踪随访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功能及体力状态也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4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4个月。结论依据患者原发肿瘤类型及治疗前正确的评级,结合患者的临床状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的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明显,脊髓和体力状态有明显恢复,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4.
PDN-SOLOTM人工髓核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评估PDN-SOLO^TM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人工髓核置换,其中L4-5,13例,L5S19例。结果均获3个月随访,20例术前腰腿痛症状消失,步行可超过2000m。2例腰腿痛症状稍有减轻但不明显。手术优良率达90.9%。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重建椎间盘的解剖和功能,对预防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远期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 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 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 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 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 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颈前路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后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12具人体颈椎标本,通过三维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及位移控制方式,测试原始状态(intact)、TDR及ACDF术后各节段在前屈与后伸、左侧弯与右侧弯、左旋转与右旋转6种独立工况的运动和载荷分布,并探讨颈椎正常生理运动规律及植入器械特点。结果TDR术后,颈椎各节段运动保留效果明显,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运动,并以屈伸、旋转工况为优;同等工况下ACDF术后手术节段运动丢失达73.41%,其他节段运动也存在明显改变。侧弯工况两者均存在较大运动改变,TDR达45.92%,ACDF达108.06%。试验发现,颈椎正常生理运动为空间三轴耦合运动,以侧弯工况耦合程度最大,绕X轴运动分量达35%,TDR术后,颈椎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耦合运动规律。结论TDR术能使颈椎恢复更接近正常的生理运动,在屈伸、旋转工况效果最好,侧弯次之。本研究为TDR与ACDF的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47.
【摘要】〓目的〓比较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术钢板内固定与Zero-p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颈椎椎间盘切除的134例患者,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2组,ACDF组(n=71):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ACD)与钢板内固定;Zero-P组(n=63):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内固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四肢疼痛麻木及无力感,其中68例有躯干束带感及双下肢踩棉花感,12例伴有轻度大小便功能障碍。分别评估单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影像学、VAS、JOA、D值及SWAL-QOL评分等。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月,平均13±2.5月。ACDF与Zero-p组平均每节段手术时间为65±11.3 min和47±7.6 min,平均每节段出血量为68.5±21.1 mL和42.7±14.4 mL。上述两种比较,Zero-p组均较ACDF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植入物的沉降或塌陷,植入螺钉松动,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证据显示骨性融合。结论〓Zero-P系统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理论上可有效降低钢板置人所导致的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是前路颈椎钢板内固定的有效替代植入物。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及评价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其中单节段固定12例,双节段5例。改良Klekamp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以上位节段侧块背面中心点偏内侧1mm、偏下方1mm为入钉点,外倾20~25°,下倾35~4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颈椎基本达到完全复位,无椎动脉及颈髓损伤等并发症,均达到了骨性愈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置入简单,安全性高,生物力学固定融合性能好,适应范围广泛,是传统后路固定融合方法的创新与补充。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内镜经口入路研究寰枢椎解剖,探索寰枢椎腹侧病灶清除、减压及临床内固定应用可行性。 方法 在5 具完整灌注尸头标本上行内镜模拟手术,并行寰枢椎CT测量。 结果 (1) 内镜经口可显露寰枢椎腹侧,包括:寰椎、枢椎椎体,寰椎前弓、侧块,齿突及两侧椎动脉;(2) 上方常规可显露至寰椎前弓上缘或斜坡下部,下方可显露至C2/3椎间盘或C3椎体上部,两侧安全边界可界定:上方为寰枢侧块关节外缘,下方为枢椎体外缘。(3) CT数据测量结果示:寰椎前弓长度(19.5±2.8)mm、寰椎前结节厚度(8.0±0.4)mm、寰椎侧块横径(左)(12.7±2.3)mm、寰椎侧块横径(右)(12.7±1.6)mm、寰椎侧块矢状径(左)(15.0±2.5)mm、寰椎侧块矢状径(右)(15.3±1.4)mm、寰椎横突孔内侧间距(47.2±1.6)mm、寰椎横突孔外侧间距(60.4±1.4)mm、齿突后倾角(10.2±1.3)°、枢椎横突孔内侧间距(29.2±1.7)mm、枢椎横突孔外侧间距(44.3±1.6)mm。 结论 内镜经口寰枢椎手术入路简单、视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符合当前临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总结X-tube辅助下TLIF技术与局限性减压治疗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X-tube辅助下多裂肌间隙入路部分椎板切除、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单节段23例,双节段12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3.6岁.35例患者中28例有效随访10~23个月,平均19个月.疗效评定症状改善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周~12个月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手术耗时单节段70~135 min,平均100 min;双节段120~21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单节段250~500 mL,平均300 mL;双节段350~800 mL,平均600 mL.28例随访患者中,症状改善率,优14例,良8例,一般2例,差2例,优良率达82%.椎间融合良好25例,另3例植骨融合欠佳,仍有较顽固下腰部疼痛,但较术前减轻.结论 X-tube辅助下TLIF技术与局限性加压治疗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