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10篇 |
免费 | 317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21篇 |
基础医学 | 181篇 |
口腔科学 | 184篇 |
临床医学 | 749篇 |
内科学 | 359篇 |
皮肤病学 | 26篇 |
神经病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2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279篇 |
综合类 | 1296篇 |
预防医学 | 641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469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23篇 |
肿瘤学 | 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161篇 |
2012年 | 175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175篇 |
2007年 | 202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180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113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19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86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9篇 |
1978年 | 10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7篇 |
1960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探讨痛风急性关节炎较为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门诊180例痛风急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各60例,观察各组疗效。C组疗效较好而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采用两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处于围绝经期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76例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围绝经期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分别采用剂量为25 mg/d和剂量为10 mg/d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低剂量的米非司酮对处于围绝经期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2岁以下婴幼儿尿路感染(UTI)的临床特点及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发病情况.方法:收集我科1年来的UTI住院患儿307例,其中≤2岁174例,>2岁133例,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C-反应蛋白、中段尿培养等检查,行肾脏和尿路超声(USG)、99锝-二巯基丁二钠肾静态显像(DMSA)及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MCU)检查,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VUR发病情况,并对≤2岁伴有VUR的患儿行1年以上的随访.结果:UTI住院患儿中以≤2岁的婴幼儿多见,占56.7%,男女比例为1.56:1,合并VUR 29例,临床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及VUR发生率与>2岁UTI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岁婴幼儿UTI中DMSA检查阳性76例,阳性率达50.8%,肾瘢痕11例,其中81.8%伴VUR.结论:≤2岁婴幼儿UTI以上尿路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常伴发VUR,伴发者易发生反复尿路感染,易形成肾瘢痕.影像学检查及定期随访是UTI进行早期规范治疗,防止肾损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探讨辣木叶水提物(MOLAE)对脂肪堆积人HepG2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MOLAE冻干粉;通过CCK-8法检测油酸钠-钠棕榈酸酯(O-P)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油红O染色检测O-P对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O-P对细胞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的影响,筛选O-P诱导HepG2细胞脂质代谢异常模型的作用浓度及时间;CCK-8法检测辛伐他汀、MOLAE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安全作用浓度;设立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阳性药,15 μmol·L-1)组和MOLAE(3.125、6.250、12.500、25.000、50.00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给予0.4-0.2 mmol·L-1的O-P诱导细胞脂质沉积,诱导3 h后开始给药,干预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中脂滴形成情况,试剂盒法测定细胞中TG、TC、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确定造模方式为:0.4-0.2 mmol·L-1的O-P作用HepG2细胞3 h后开始给药;10、15 μmol·L-1的辛伐他汀和3.125~100.000 μg·mL-1的MOLAE作用于HepG2细胞24、48 h后,不影响细胞活力。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的MOLAE(3.125、6.250、12.500、25.000、50.000 μg·mL-1)均能降低TG、TC、MDA水平(P<0.05、0.01),显著升高GSH、SOD水平(P<0.05、0.01)。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辛伐他汀组和MOLAE组(12.5、25.0 μg·mL-1)脂滴堆积现象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MOLAE能够降低O-P诱导的HepG2细胞中TG、TC水平,提高GSH、SOD水平和降低MDA水平,减少细胞中脂质堆积的现象。 相似文献
56.
为探讨运动性心肌肥大和高血压心肌肥大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差异,本文在大鼠游泳训练心肌肥大和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心肌肥大离体心脏灌流模型上,观察它们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差异。结果表明,反映组织损伤程度的指标如乳酸脱氢酶漏出,心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和心肌钙在高血压心肌肥大的心肌较对照组和运动心肌肥大组皆明显升高,而运动组和对照组则无差异,高血压心肌肥大的程度和运动性心肌肥大的程度基本一致。本研究提示运动性心肌肥大的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较高血压心肌肥大者增强。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整个社会法律意识和求医个体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 ,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了医院管理中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甚至隐患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医疗纠纷就在所难免。现就医疗助理员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的作用谈点体会 ,目的在于完善管理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 医疗助理员的职责医疗助理员在医务处领导下工作 ,在医疗及医政工作中 ,医疗助理员应熟悉有关规章制度 ,经常深入科室参加业务活动 ,了解科室第 1手资料 ,负责医疗纠纷、差错及医疗事故的调查、处理 ,在处理医疗…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烧伤大鼠骼肌组织泛素(ubiquitin)及泛素化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降解的分子机制,采用大鼠30%Ⅲ度烫伤模型,分为伤后2、6、12和24h组,每组设正常对照组,于伤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大鼠骨骼肌孵育液中伸趾长肌蛋白降解率以及伸趾长肌组织中泛素及泛素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大鼠烧伤后伸趾长肌蛋白降解率增强,尤其是肌纤维蛋白降解增强明显(P<0.01),伤后12h增加185%,24h增加153%;伸趾长肌泛素及泛素化蛋白的表达在烧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1),尤以12h和24h为明显,表达增加的泛素化蛋白主要为高分子量蛋白。提示烧伤后大鼠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与泛素及泛素化蛋白的高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9.
急性胰腺炎病变及其扩散途径的CT表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闵鹏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8(4):238-242
胰腺是位于膜腹后间隙中肾旁前间隙内的器官,急性胰腺炎随着病理过程的发展到腹膜后间隙胰腺邻近或远离胰腺的部位,也可扩散到腹膜腔内,并产生一定的并发症,因此,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是比较复杂和多式多样,为提高急性胰腺炎CT诊断的准确性,我们应该结合解剖基础,熟悉急性胰腺炎病变局部及扩散途径的CT征象,它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大鼠肝硬变和肝癌发生中肝组织病理和甲胎蛋白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雄性Wistar大鼠,分别采用DENA、四氧化碳和橄榄油诱导建立肝癌和肝硬变模型,于诱导前和诱导后2周、4周、8周、14周、18周和21周分别获取肝、脾组织和外周静脉血,HE染色进行肝脾组织病理学检查,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AFP水平.结果 大鼠肝硬变诱发过程中18周后出现肝假小叶,淤血性脾肿大;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14周病理性核分裂,核仁变大、数量增多,肝癌结节形成,脾脏充血性改变.大鼠肝硬变诱发过程中外周血AFP在4周开始升高,14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鼠肝癌诱发过程中外周血AFP在2周开始升高,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肝癌大鼠外周血AFP表达水平在8周时显著高于肝硬变大鼠(P<0.05).结论 不同诱导因素下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出现时间和损害程度不尽相同,DENA对肝脏损害程度较四氯化碳对肝脏损害重;肝细胞受到病毒、细茵、毒素、化学毒物等损害时,动态监测外周血AFP水平,对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癌变具有双重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