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54篇 |
内科学 | 1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55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31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19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光热效应是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基础,笔者综述了视网膜的激光热传输与热损伤模型,包括眼底组织光热模型、传热方程、数值求解及热损伤方程。 相似文献
362.
小切口瓣膜修复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附1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股部小切口瓣膜修复结合血管内激光光凝曲张静脉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体会。方法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 146例共1 278条患肢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首先取股部小切口,行第一对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选用810 nm的半导体激光器,对迂曲扩张的大隐静脉行血管内光凝术。结果术后当天患者即可下床,无淋巴漏、皮下血肿或下肢水肿等并发症。均获随访,平均3.0(0.5~8)年,手术后不同阶段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月97.96%,1年96.95%,2年96.06%,3年95.60%,4年95.51%,5年95.40%,6年95.05%,7年94.52%,8年93.68%。结论微小切口瓣膜修复联合血管内激光光凝技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较好的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美观,近期和远期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3.
目的 探讨增强光动力学疗法(PDT) 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的有效途径。方法 80 只昆明种小白鼠于皮下接种小鼠肝癌细胞,待肿瘤长到6 ~8 mm ,随机分为先化疗后PDT、先PDT 后化疗、单纯PDT、单纯化疗和空白对照共5 组,每组16 只。化疗方法为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75 μg/g ;PDT 方法为经尾静脉注射血卟啉单醚20μg/g 后3 h 以能量密度135 J/cm2 的铜蒸气激光照射肿瘤部位。结果 采用不同治疗措施的4 组小鼠瘤体缩小,而空白对照组小鼠瘤体迅速增大,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05) 。各治疗组中以先化疗后PDT 组瘤体缩小尤为显著,与其他3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5) 。结论 PDT 和化疗均有抑瘤效应,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可提高对小鼠移植瘤的疗效,而先化疗后PDT 治疗的疗效优于先PDT 后化疗。 相似文献
364.
激光对兔损伤性血管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510-6 nm 波长激光对兔损伤性血管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2 只,用球囊导管剥脱腹主动脉内皮,并将其分成激光照射段和对照段,随后用柱状光导纤维以100J/cm2 的光剂量对照射段进行照射,于术后14 天取材,光镜观察血管形态变化,计算机图像分析确定新生血管内膜的面积。结果 激光照射段和对照段腹主动脉均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内膜形成,呈同心性增厚,厚度不均一。内膜中细胞形态和排列不规则。激光照射段血管新生内膜的平均面积为5-2 mm2 ±0-6 mm2 ;对照段为18-3 mm2 ±1-1 mm2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510-6 nm 波长激光照射能显著抑制损伤性血管内膜的增殖,有望用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365.
目的 总结股部小切口微创修复瓣膜功能,结合血管内激光光凝曲张静脉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872例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部小切口,对第一对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选用810 nm的半导体激光器,对迂曲扩张的大隐静脉进行血管内光凝术,对细小迂曲交通支或属支静脉行消痔灵局部注射.结果 术后当天患者既可下床,无淋巴漏、皮下血肿或下肢水肿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5年,临床治愈95.18%,深静脉瓣膜外修复处除15例出现轻度返流外,余均无静脉返流,无闭塞静脉复发.结论 股部小切口微创修复瓣膜功能,结合血管内激光光凝曲张静脉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操作简便、创伤小、美观、恢复快. 相似文献
366.
目的 分析在不同溶液体系中,影响国产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光漂白速率的主要因素.方法 首先从理论上,根据光漂白速率方程分析了可能影响光漂白速率的主要因素.然后测定不同溶液中不同浓度HMME的光漂白(充氧),通过绘制光漂白曲线(HMME浓度-照光时间)比较HMME漂白速率.结合理论推导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对漂白速率的影响.结果 HMME的光漂白速率在白蛋白悬液中快于DMSO中,DMSO中快于细胞悬液和PBS中,后两种溶液中HMME的光漂白速率相近.HMME对532 nm光的摩尔消光系数:εDMSO>εcells-suspension>εalbumin-buffer>εPBS.结论 光敏剂溶液条件会影响光敏剂光漂白速率.其中摩尔消光系数、光敏剂浓度、溶液微环境对光漂白速率影响较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加HMME光漂白速率,蛋白、DMSO的存在可以加速HMME的光漂白. 相似文献
367.
新型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临床应用研究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光动力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光动力疗法已逐渐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手段。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光敏剂HpD和photofrinⅡ等都存在着肿瘤特异性摄入率不够高、持续较长时间的皮肤光毒反应,以及光敏剂本身为多种成分的混合物组成不稳定、含有相当比例对肿瘤无特异性摄入作用的成分、且有效成分结构不明确等不足。这对于深入研究肿瘤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机制和进一步发展商品成药带来很大困难,以致至今国内外所用的光敏剂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针对上述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均将发展肿瘤光化学诊 相似文献
368.
目的了解晕船与不晕船者旋转后眼震电图(ENG)的差别,探求将前庭功能检查应用于潜艇晕船敏感者的筛选。方法对晕船、不晕船现役潜艇人员各30名做ENG检查。结果晕船组前庭性眼震的慢相角速度均值及总值都比不晕船组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晕船组的后相眼震发生率高、发生次数多,与不晕船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晕船组后相眼震的慢相角速度总值高、持续时间长,与不晕船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将该项检查实际应用于筛选潜艇人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69.
目的观察大隐静脉曲张激光凝后超微结构的变化,从亚细胞水平探讨激光治疗曲张静脉的病理学依据。方法激光治疗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0例,采用半导体激光光凝治疗,即刻取光凝后曲张静脉1 cm。对照组,患者20例,采用同期需正常大隐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者,在留取移植用正常静脉血管后,剩余部分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HE染色和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检查。结果激光组,光凝后静脉管壁内膜和中膜直接烧灼处细胞结构完全消失,深达中膜层,邻近区域内膜内皮下空泡形成,趋于死亡或直接脱落,局部形成溃疡,中膜暴露,管腔部位的平滑肌细胞肿胀,呈椭圆形,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基板破坏或消失,肌浆网扩张呈空泡状,线粒体肿胀或皱缩。细胞核浓缩,表现为深染变小或细胞核染色质趋边,核膜模糊。弹力纤维内肌丝疏松甚至完全消失,溶酶体增多,出现髓样小体。附近血管壁血小板聚集,见α颗粒,致密核心颗粒、伪足形成,平铺于胶原纤维表面。外膜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正常大隐静脉分3层,内膜为单层内皮细胞,中膜为平滑肌细胞,细胞器结构清楚,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异常,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完整。结论激光光凝治疗后曲张静脉内膜和部分中膜结构破坏,内皮细胞坏死或脱落,局部溃疡形成,平滑肌细胞核和细胞器均发生病理性改变,血小板聚、附壁,可能是光凝部位静脉血管闭塞的结构基础,从亚细胞水平提供了激光治疗曲张静脉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0.
目的总结小切口瓣膜修复联合血管内激光光凝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方法、效果、远期疗效和临床经验。方法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 146例1278条肢体,硬膜外麻醉下取股部小切口,行第一对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以波长810 nm的半导体激光对迂曲扩张的大隐静脉进行血管内光凝术。手术后每年进行随访观察,利用超声多普勒确认治疗后的浅静脉是否闭合、深静脉是否反流。结果术后当天患者既可下床,无淋巴漏、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和1、2、3、4、5、6、7、8、9、10年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7.96%、97.95%、96.01%、95.60%、95.55%、95.37%、95.01%、94.43%、93.39%、89.02%、88.42%。结论小切口瓣膜修复结联合血管内激光光凝技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创伤小、恢复快、远期效果好,疗效稳定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