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评估肾移植受者及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骨代谢异常情况,探讨肾移植术后骨代谢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随访复查的156例肾移植术后半年及以上的受者,同步纳入2018年1—5月住院的77例透析患者。比较两组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BMD)水平。结果:肾移植组vs. 透析组,各骨代谢标志物异常发生率:低校正血钙 0.0% vs. 9.5%、高校正血钙14.8% vs. 9.5%、低磷 25.0% vs. 2.6%、高磷 3.2% vs.85.5%、高甲状旁腺激素(PTH)51.4% vs.85.9%、低25?羟基维生素D 63.7% vs.81.9%、高骨钙素17.8% vs.98.6 %、高Ⅰ型胶原N端肽84.6% vs.100.0 %、高Ⅰ型胶原C端肽 80.8% vs.100.0%、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 b(TRAP?5b)18.2% vs. 4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骨型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右股骨颈骨量及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BMD的影响因素,肾移植组为与术前甲状旁腺切除史、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血磷水平呈正相关,与中性粒细胞(NE)呈负相关(P < 0.05),透析组为与年龄和PTH呈负相关(P < 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随着肾功能的改善,骨代谢异常指标可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持续骨代谢异常。综合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趋势,有助于评估肾移植术后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92.
背景: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准备充分,供肾热、冷缺血时间较短,HLA配型的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6-01/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受者38例,移植后常规使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NI常规剂量组(n=18),移植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6mg/(kg·d)或他克莫司0.12mg/(k·d);CNI低剂量组(n=20),术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4mg/(kg·d)或他克莫司0.08mg/(kg·d);两组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使用剂量相同。移植后密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肾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CNI常规剂量组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CNI低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移植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NI低剂量组肝功能损害、钙调蛋白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CNI常规剂量组(P〈0.05)。此外,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方案明显减轻了亲属肾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说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shRNA干扰质粒在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模型中对大鼠移植肾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初步探讨OPN在慢性移植物...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治疗幼儿隐匿性阴茎的简单有效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17例应用阴茎脱套加固定术治疗的隐匿性阴茎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17例患者合并包茎5例,手术运用阴茎脱套加固定术,在行包皮整形的同时延长阴茎.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1.25h,所有患者均得到12月以上的随访,本组所有患者术后阴茎头均能在自然状况下显露,阴茎发育满意,外观效果好,无并发症.结论 阴茎脱套加根部固定术是治疗隐匿性阴茎的一种切实有效术式,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对9例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型生殖细胞瘤患者,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平均27d行改良腹膜后径路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发生下腔静脉损伤1例,腹腔镜下缝合。平均手术时间170min,平均出血量330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约2d,引流管均于术后第3天拔除,平均住院时间7d。术后随访分别为18±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经改良腹膜后径路行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可避免对腹腔脏器的影响,解剖结构显露较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临床可进一步应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6.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评价改良Sigma术式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膀胱、前列腺肿瘤患者采用改良Sigma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5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末端合并吻合并外翻形成乳头,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再植。结果:全膀胱切切险后的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65min。术后1例发生直肠阴道瘘,经横结肠造口后瘘口自愈;1例左肾积水伴上尿路感染者经输尿管顺行扩张后恢复正常,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血钾,补充枸橼酸钾后治愈。全组无尿失禁,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Sigma手术时间短,对肠管扰动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上尿路积水,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7.
睾丸去神经支配对大鼠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切除精索神经对睾丸组织及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精索神经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精索上神经切除(SSN)组、精索下神经切除(ISN)组、精索上神经切除+精索下神经切除(SSN+ISN)组,其中每个手术组分为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剩余18只大鼠纳入假手术组,各亚组均分配3只作为对照。解剖显微镜下建立睾丸去神经支配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1、2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透射电镜、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与生殖细胞凋亡。结果:术后2个月各手术组大鼠睾丸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生精小管内大部分生殖细胞消失,仅残留支持细胞和少量精原细胞,精索上神经切除组、精索下神经切除组及精索上神经+精索下神经切除组大鼠睾丸组织中各有(13.25±2.03)%、(11.01±4.36)%、(34.17±3.78)%的生精小管发生类似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显示术后1个月各手术组大鼠生殖细胞发生染色质浓缩、断裂等超微结构的改变,TUNEL法进一步显示睾丸组织中大量精原细胞和Leyd ig细胞发生凋亡,精索上神经+精索下神经切除组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精索上神经切除组和精索下神经切除组。结论:精索神经对精子发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回顾分析原发性膀胱,输尿管淀粉样变的组织学发生。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疗效。方法:报告1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淀粉样变,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双肾双输尿管切除术及肾移植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剂及50%二甲亚砜(DMSO)膀胱灌注治疗,并定期(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术。结果:病理学检查可见淀粉样变的组织被细胞外蛋白性,无定形,嗜酸性的沉积物所浸润,手术切除淀粉样变组织并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患者24h尿量维持在2500ml左右,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膀胱镜活检未见膀胱淀粉样改变。结论:病理学染色为本病确诊的依据。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构建小鼠B、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探讨BTLA基因过表达对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以小鼠脾脏组织总RNA为模板,逆转录为c DNA,通过PCR技术扩增BTLA基因,构建p WPTS-m BTLA慢病毒载体,磷酸钙法感染人胚肾上皮细胞株293T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BTLA m RNA和BTLA蛋白表达,50%组织培养感梁剂量(TCID50)法检测重组慢病毒滴度。通过感染p WPTS-m BTLA及p WPTS-GFP慢病毒载体的293T细胞与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初步研究BTLA基因过表达对小鼠脾T淋巴细胞活化与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小鼠p WPTS-m BTLA慢病毒载体,并制备高滴度病毒颗粒(1.3×108pfu/ml)。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发现4 d及8 d T细胞的增殖效应均明显受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种抑制作用在0~8 d内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过表达BTLA基因的293T细胞与小鼠脾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对其增殖及活化有抑制作用,提示成功构建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鼠BTLA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优化药品库存管理,构建医院药品信息化平台、规范工作流程、完善溯源管理、保障用药安全,实现库存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药品库存管理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药库全部药品的平均周转天数从9.27天降为6.95天,平均周转次数由3.23次加快成4.46次,高值品种的相符率从78.66%上升至100%,全品种的相符率从74.66%上升至90.17%。结论:我院药学部药品库存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之后,管理模式更加科学、规范、准确和精细。 PDCA方法的运用,对于实现库存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