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背景:体外实验数据表明了在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反应中存在CD30阳性的T细胞。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手术前后患者血清溶解性CD30分子的检测,结合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对于评估受者术后免疫状态、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病例分析,于2004-04/2007-03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 对象:肾移植患者153例,男103例,女50例,平均年龄37岁。 方法:分别采集移植前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移植后第0,1,3,5,7,14,21,28天移植受者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20 °C保存,使用由BenderMedSystems提供的溶解性CD30 细胞因子ELISA 检测试剂盒,检测各样本溶解性CD30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溶解性CD30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 结果:对17例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与136例未发生排斥患者的术前溶解性CD30水平进行比较,排斥组平均113.2 U/mL,未排斥组83.2 U/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5 d内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而从术后5 d开始,排斥组与未排斥组具有明显差异(P < 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排斥缓解的时间与溶解性CD30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术后5 d溶解性CD30水平可以很好的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曲线下面积为0.850,理想的临界值为100 U/mL,其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83.6%。预后结果显示,术前溶解性CD30阳性患者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 < 0.01)。 结论:肾移植患者溶解性CD30水平对于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及对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2.
顾民 《中医杂志》2011,22(21):1868-1869,1888
苏州市中医医院许小凤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治疗妇科疑难病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善于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障碍性疾病,现将许老师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1出血期许老师认为,此时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  相似文献   
133.
目的:通过比较肾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与未发生DGF患者术后1个月的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所对应参数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参数与移植肾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而评价功能磁共振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7年5月的肾移植病例,共选取23例DGF患者和26例非DGF患者。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这两组患者移植肾DWI与DTI对应的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的差异;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将ADC值和FA值与移植肾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血清肌酐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绘制髓质ADC、FA值诊断移植肾eGFR >60 mL/mi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肾移植术后1个月,DGF组与非DGF组移植肾皮质和髓质FA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1个月的移植肾髓质ADC值和FA值均与当时的eGFR呈正相关(P < 0.05);术后1个月的移植肾皮质ADC值与术后6个月血清肌酐值呈负相关(P < 0.05)。移植肾髓质FA值诊断移植肾eGFR>60 mL/min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9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671~0.928(P < 0.001);移植肾髓质ADC诊断移植肾eGFR>60 mL/min的ROC曲线AUC为0.796,95%CI为0.670~0.922(P < 0.001)。结论:功能磁共振DWI和DTI具有对移植肾的功能学和形态学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促进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实践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9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91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ERAS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ERAS组按照ERAS方案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后3个月尿失禁康复率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 < 0.05),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减少(P < 0.05),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出院后3个月尿失禁康复率明显提高(P < 0.05)。结论:围术期应用ERAS方案可加速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35.
为进一步推动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发展,探讨活体供肾切取术后对供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根据著名的SF-36健康调查和改进的11条问卷题目的结果,从主观方面分析供体供肾切取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所有数据均用t检验分析(95%可信区间),作为客观测量的结果.17例亲属肾供体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最长40个月).亲属肾供体SF-36健康调查分值高于一般中国人群.活体供肾切取术对供体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供体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6.
尿路异物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以膀胱异物最为多见,尿道内异物次之。绝大多数异物从尿道外口进入,而肾和输尿管异物则多由医源性因素引起。由于涉及患者隐私,临床常常延误诊断。膀胱尿道异物在体内停留可引起感染、梗阻、损伤及对病人的精神损害。自1987年9月1日至1997年1月我科门诊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对预测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TUPKP)术后临床效果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两家医院接受TUPKP的265例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电切术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我们依据IPP值把患者分为两组:IPP显著组(IPP≥5mm)105例和IPP非显著组(IPP<5 mm)160例.研究两组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QOL)、前列腺体积(TPV),最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PVR),为术后临床效果评估提供参考.结果 术前两组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IPP显著组的IPSS术前后变化值和QOL评分术前后变化值与IPP非显著组的相比有明显的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38和P=0.000).但是两组患者在Qmax和PVR的术前后改变值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IPP可以作为预测TUPKP术后患者IPSS和QOL评分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8.
讨论热敏药物(冷链药物)从出厂到应用于病人的全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提出防控措施,建立冷链温度信息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9.
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醛固酮是肾脏疾病发展中一个独立的因素,由基因和非基因作用方式发挥作用,主要由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骨桥蛋白、核因子-κB、活化蛋白等,增加反应氧自由基,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异常,增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作用等环节导致纤维化,而这些作用途径并非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能够有效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脏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0.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1988年至2002年资料完整、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38例。临床表现:高血压34例、血尿4例,体检发现肿瘤2例。33例检测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升高分别为30例(91%)和28例(85%)。B超检查38例,阳性率92%、CT扫描34例,阳性率100%。术前服用a受体阻滞剂29例。6例在硬膜外、32例在全麻下手术。6例经膀胱、19例经腹、10例经腰、3例经腹腔镜手术。结果 肿瘤部位:膀胱壁6例、肾门区域7例、肾上极区9例、肾下极区4例、肾上腺前外上方10例,多发2例。切除肿瘤32例,包膜下剜除肿瘤6例。手术切除瘤体直径2—9cm。随访13个月-10年,34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正常26例、仍有高血压2例。肿瘤复发、转移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0例,死亡5例。结论 VMA及血、尿儿茶酚胺是定性诊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主要依据,CT诊断定位准确、^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 I—MIBG)定位准确、敏感性高,且可作为治疗措施。术前降压、扩容、纠正心律失常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经腹径路手术暴露良好,肿瘤外侵时可作囊内剜除,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