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联合365 μm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入院的肾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365 μm组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365 μm钬激光碎石,而200 μm组采用常规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间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对器械耗材的损伤程度。结果:与200 μm组相比,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365 μm钬激光碎石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两组在住院时间、术后结石清除率等指标中无显著性差异。365 μm钬激光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均好于200 μm钬激光术。此外,365 μm钬激光术对软镜和光纤的损伤更小。结论:本研究首次提出输尿管软镜联合365 μm钬激光碎石术在肾结石治疗中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直径>2 cm的结石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具有比传统200 μm钬激光碎石术相当的安全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在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ndothelium?to?myofibroblast transition,EndMT)及慢性肾移植失功(chronic allograft dysfunction,CAD)中的作用。方法:从GEO公共数据库中下载GSE21374转录组测序数据,并使用Cibersort软件分析CAD患者移植肾中的免疫细胞的浸润状态。收集本中心CAD患者的移植肾切除标本,使用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等方法观察M1型巨噬细胞在移植肾组织中的浸润情况。体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向M1极化。Transwell小室构建M1型巨噬细胞和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共培养模型。使用PCR、WB和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模型中内皮细胞的CD31与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基于GEO公共数据库,发现单核?巨噬细胞明显浸润于CAD移植肾组织中(P<0.05);在本中心的CAD患者移植肾标本中,CD68(+)iNOS(+)M1型巨噬细胞亦明显浸润于肾小球及间质中,且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在细胞共培养模型中发现,M1型巨噬细胞可明显促进内皮细胞发生EndMT过程。结论:M1型巨噬细胞明显浸润于CAD患者的移植肾组织中,并可能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发生EndMT促进CA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究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感染发生率并分析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157例受者资料,根据受者血清和尿液中BKV-DNA 拷贝数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BK病毒血症组、BK病毒尿症组,统计各组对象的年龄、性别、肾脏原发病、透析类型、免疫抑制方案、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 DGF)、HLA错配、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 , PRA)、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诱导方案、术后3个月内皮质类固醇用量和术后肺部感染等相关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K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157例肾移植受者中,BK病毒血症发生率为11.46%(18例),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35.03%(55例)。另外,确诊1例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 , BKAVN),发生率为0.63%。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免疫抑制方案 (P=0.031)和术后3个月内皮质类固醇用量(P=0.037)与BK病毒尿症的发生相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亦显示免疫抑制方案(P=0.041,OR=2.146)及术后皮质类固醇用量总量(P=0.042,OR=1.739)与BK病毒尿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本中心研究结果显示BK病毒尿症较BK病毒血症发生率高,但确诊为BKVAN仅为1例。术后应用以他克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和术后3个月内皮质类固醇用量是肾移植术后受者BK病毒尿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4.
摘要:通过基于美国核医学学会推荐为临床上测定GFR的金标准的99mTc-DTPA的双血浆法测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动态显像法所得GFR与其比较,探讨肾动态显像法在肾移植后肾功能中的应用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基于99mTc-DTPA的双血浆法测量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的108例肾移植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通过gate法估计GRF,比较测得的GFR与双血浆法测得的GFR的相关性、准确度,评估ECT法的检验性能。结果:双血浆法测得GFR平均值为63.47 ml/(min*1.732),SPECT法测得GFR平均值为72.55 ml/(min*1.732),偏倚为9.08 ml/(min*1.732)。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703,P<0.0001)。在总体中患者的GFR偏移较大,因而行亚组分析,将病人按GFR高低分为高GFR组、低GFR组以及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女性组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亚组测得的GFR的检验性能。各亚组比较偏移最小的组为高GFR组,最大的组为低GFR组。准确度方面一般取P30作为参考,高GFR组的准确度为82.54%,具有最高的准确率,低GFR组的准确度仅为55.56 %。男女性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肾动态显像法测量GFR的总体准确性尚可,得出的GFR总体偏大,各亚组分析后也存在较大偏移。但在高GFR组中的所测得的GFR准确较高,可以通过所得GFR公式的改进,获得较好的GFR结果,低GFR组测得数据准确度不够,仍需使用双血浆法。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比较术前使用不同剂量间苯三酚对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RIR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RIRS手术的患者 329 例,根据术前间苯三酚使用情况分为治疗组177例[普通剂量组(80~120 mg)67例、高剂量组(160~200 mg)110例]和对照组152例,所有输尿管软镜通道鞘(ureteral access sheath,UAS)置入成功患者再根据术前间苯三酚使用情况分为UAS置入成功治疗组170例[UAS置入成功普通剂量组(80~120 mg)64例、UAS置入成功高剂量组(160~200 mg)106例]和UAS置入成功对照组130例。对各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置入成功率、术后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96.00% vs. 8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AS置入成功治疗组的一期清除率和1个月清除率也均高于UAS置入成功对照组(82.94% vs.39.23%,92.35% vs. 59.23%),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少于 UAS 置入成功对照组[(3.70±1.36)次 vs. (5.51±1.43)次],手术时间短于UAS置入成功对照组[(70.14±26.31)min vs.(103.79±39.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 UAS 置入成功高剂量组的一期清除率和 1 个月清除率均高于 UAS 置入成功普通剂量组(90.57% vs. 70.31%,96.23% vs. 85.94%),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次数少于UAS置入成功普通剂量组[(3.44±1.17)次vs.(4.13±1.56)次],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 UAS 置入成功普通剂量组[(66.74±28.29)min vs.(75.78±21.71)min,(3.04±1.75)d vs.(4.09±2.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术前静滴间苯三酚对RIRS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提高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置入成功率、一期清除率和1个月清除率,且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此外,相较普通剂量,高剂量间苯三酚的有效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6.
《侵权责任法》对药品、医疗器械、血液制品侵权的规定,明确了医疗机构对医疗产品质量问题的连带责任,扩大了患者追偿的责任对象,这一变化使得医疗机构在面临医疗产品缺陷时的风险增加,笔者就医疗机构如何有效防范该风险提出防控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P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蛋白在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模型移植肾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以Fisher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进行原位异体肾移植(CAN组);以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的肾移植模型作为对照.术后12周处死受者,取血、尿样本检测移植肾功能,取移植肾进行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移植肾组织OPN、α-SMA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结果 CAN组大鼠移植肾组织形态学符合CAN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CAN组肾小管上皮及肾间质中OPN和α-SMA的表达增强,而CAN组小管上皮E钙黏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免疫印迹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CAN组移植肾组织中OPN和α-SMA的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85.74±2.29和88.79±4.44,对照组分别为14.25±0.71、11.21±0.56,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N组E钙黏蛋白的相对灰度值为24.96±0.02,对照组为75.04±3.21,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移植肾OPN的表达量与α-SMA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746,P<0.05),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526,P<0.05).结论 CAN大鼠移植肾中OPN的表达增加,OPN可能参与了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过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OPN, α-SMA, E-cadherin and their correlation in the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CAN) rat model,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role of OPN in CAN.Methods Orthotopic renal-transplantation using Fisher rats as donors and Lewis rats as recipients was done to establish CAN group, and Lewis to Lewis rats as control group. Rats in each group were sacrificed 12 weeks after the surgery. Blood and urine were collected for further test. Allograf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sectioned for HE, Sirus-red stain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Results There were CAN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allograft in CAN group.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reveal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OPN and α-SMA in CA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at of E-Cadherin reduced. Its trend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the EMT of tubule epithelial cells.Conclusions OPN expression in rat CAN model i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OPN may play a role in CAN. OPN might affect the CAN by promoting EMT of tubule epithelial cells.  相似文献   
128.
目的:为适应医疗机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响应国务院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建设高度信息化的智慧型药库,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方法:以药品供应链系统为依托,应用JAVA语言和HTML5框架,形成高度集成的可视化智慧管理界面。结果:在与院内外各系统进行连接后,本平台获得了充分的基础信息,整合成可视化管理模块,提高了药品运营中心的质控水平,缓解了药品短缺情况,发挥了药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供应商的遴选与评价提供了充足依据。结论:基于药品供应链系统的可视化药事管理平台的成功实施,可为三级公立医院药品运营的智慧管理提供实例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9.
背景:体外实验数据表明了在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反应中存在CD30阳性的T细胞。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手术前后患者血清溶解性CD30分子的检测,结合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对于评估受者术后免疫状态、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以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病例分析,于2004-04/2007-03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 对象:肾移植患者153例,男103例,女50例,平均年龄37岁。 方法:分别采集移植前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移植后第0,1,3,5,7,14,21,28天移植受者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20 °C保存,使用由BenderMedSystems提供的溶解性CD30 细胞因子ELISA 检测试剂盒,检测各样本溶解性CD30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后溶解性CD30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 结果:对17例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与136例未发生排斥患者的术前溶解性CD30水平进行比较,排斥组平均113.2 U/mL,未排斥组83.2 U/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5 d内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而从术后5 d开始,排斥组与未排斥组具有明显差异(P < 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排斥缓解的时间与溶解性CD30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术后5 d溶解性CD30水平可以很好的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曲线下面积为0.850,理想的临界值为100 U/mL,其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83.6%。预后结果显示,术前溶解性CD30阳性患者移植肾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 < 0.01)。 结论:肾移植患者溶解性CD30水平对于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及对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0.
顾民 《中医杂志》2011,22(21):1868-1869,1888
苏州市中医医院许小凤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治疗妇科疑难病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善于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障碍性疾病,现将许老师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1出血期许老师认为,此时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