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2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98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27篇 |
内科学 | 131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22篇 |
特种医学 | 4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1篇 |
综合类 | 330篇 |
预防医学 | 123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168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186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目的】探讨Tc17细胞表达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方法】纳入43例HBV-ACLF患者,以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2例健康体检者(NC)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MELD、MELD-Na、CLIF-CACLF及AARC评分等指标评估患者病情,分析Tc17细胞表达对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结果】与NC组及CHB组比较,HBV-ACLF患者Tc17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01及P=0.017)。相关分析发现Tc17细胞与AARC评分、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均成正相关(r=0.504,P=0.001;r=0.417,P=0.005及r=0.382,P=0.012),而与CLIF-CACLF评分有相关趋势(r=0.294,P=0.055);且随着病情进展,Tc17细胞的表达逐渐升高。另外发现Tc17细胞与基线HBV-DNA载量成正相关(r=0.339,P=0.026),且Tc17细胞高表达的HBV-ACLF患者4周后HBV-DNA下降较低表达组更明显(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基线Tc17细胞及谷草转氨酶水平与HBV-DNA下降有关。【结论】Tc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HBV-DNA,但过激的炎症反应将导致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857-862
目的 探讨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子宫体、乳腺双原发癌患者(双癌组)29例和子宫体恶性肿瘤患者(单癌组)31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双癌组合并糖尿病(χ2=8.02,P=0.007)、肿瘤家族史(χ2=31.76,P<0.001)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χ2=31.76,P<0.001)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癌组,双癌组Ⅱ型子宫体恶性肿瘤(χ2=5.52,P=0.030)及低分化癌(χ2=8.39,P=0.020)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单癌组。单癌组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优于双癌组(Log-rank=6.75,P=0.011)。分层分析显示,在双癌组中,首发子宫体癌的双癌患者Ⅱ型子宫内膜癌的构成比明显高于首发乳腺癌组(58.33%vs 11.76%,χ2=6.882,P=0.014)。首发子宫体癌与首发乳腺癌的两癌发病间隔时间显著不同,前者的间隔时间明显缩短(t=2.23,P=0.028)。两组双原发癌间隔时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10)。结论 合并乳腺癌的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乳腺癌后子宫体恶性肿瘤与子宫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跌打追风酒浸渍联合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2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12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手术方式均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给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干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给予跌打追风酒浸渍+TDP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干预。比较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测量两组患者头静脉直径、血流量及内瘘血管壁厚度、动脉阻力指数的差异,统计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7 d后hs-CRP、MCP-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观察组hs-CRP、MCP-1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且观察组治疗7 d后hs-CRP、MCP-1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15 d、30 d后头静脉直径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15 d后内瘘血管壁厚度、动脉阻力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治疗30 d后两组内瘘血管壁厚度及观察组动脉阻力指数明显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头静... 相似文献
14.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负荷量分别为1μg/kg和1mg/kg,雷米芬太尼以0.5μg·kg-1·min-1速率输注。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0.1μg·kg-1·min-1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丙泊酚按5∶4∶3方案输注,即5mg·kg-1·h-1输注10min,4mg·kg-1·h-1输注10min,20min后3mg·kg-1·h-1恒速输注。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反应、麻醉效果、苏醒质量。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均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P<0.01),且Ⅰ组较Ⅱ组明显(P<0.05)。Ⅰ组苏醒质量较Ⅱ组好(P<0.01),不良反应较Ⅱ组高(P<0.01),术中无知晓。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两个注射泵静脉麻醉,采用负荷量加两种以上速率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张东青林立夫刘玉双许俊丽梁钰笛 《中国CT和MRI杂志》2022,(12):127-128
目的 探讨1.5T磁共振三种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早期中央移行带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实验检查发现PSA明显增高,经MRI扫描高度怀疑早期中央移行带前列腺癌病例,所有病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中央移行带前列腺癌病例进行分析,所有分析对象采用T1WI、T2WI常规扫描序列及DWI扫描,DWI扫描b值选用800s/mm2、1500s/mm2、2500s/mm2;后处理产生表观弥散系数ADC,结合参考MIS图像。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例被检者中,b值选择800s/mm2时,敏感性为54.5%(6/11),特异性为68.2%(16/23),漏诊率为45.5%(5/11),误诊率为31.8%(7/23);b值选择1500s/mm2时,敏感性为83%(20/24),特异性为70%(7/10),漏诊率为17%(4/24),误诊率为30%(4/24);b值选择2500s/mm2时,敏感性为68.4%(13/19),特异性为... 相似文献
16.
17.
1995年1月至2000年8月,我院内镜室行纤维及电子大肠镜检查共1681例,共发现大肠息肉284例453个,检出率为16.89%.对223例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共摘除息肉385个,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84例大肠息肉患者,男170例,女114例,男女之比为1.49∶1,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5岁,息肉直径0.5~4cm,单发198例,多发86例.有蒂183个,亚蒂122个,无蒂148个.检出息肉分布情况见表1
1.2 病理结果管状腺瘤198个,绒毛状腺瘤45个,绒毛管状腺瘤 21个,炎性息肉 164个,增生性息肉22个,幼年性肉3个.13个癌变息肉,均为腺瘤.其中直径大于2cm的无蒂息肉为8个,占61.54%,各种腺瘤癌变情况见表2. 相似文献
18.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HCV—RN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探讨PBMC中检出HCV-RNA的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KR及RT-PCR技术同时检测87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细胞中HCV-RNA。结果血清、淋巴细胞中HCV-RNA的荧光定量PCR检出率(49.4%、69.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阳性率(33.3%、35.6%)(P <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1.0%)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6.9%)(P<0.001). 荧光定量PCR法,淋巴细胞中HCV-RNA检出率高于血清(P<0.01)。结论 与 RT-PCR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HCV-RNA敏感性较高,对PBMC内HCV-RNA检测有利于提高HCV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传染病见习双语教学效果,以进一步寻求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在每一次课后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展传染病见习双语教学的6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6%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见习双语教学,97.7%学生接受见习双语教学,74.9%学生希望继续进行,85.2%学生喜欢以自愿发言的方式参与双语教学.而81.6%学生认为相对于发音标准和语法准确,双语教学的教师表达能力更重要.结论:学生认可见习双语教学方式的实施,教学取得一定效果.双语教学的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烧伤创面早期常发生进行性加深,而组织的进行性损害与创面局部炎性反应程度过强及微血管栓塞有关,如何用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组织进行性损害逆转,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愈后瘢痕轻,是目前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实验大白鼠深Ⅱ度烧伤创面后,在8h内行刮痂术并用-83℃异体皮覆盖创面进行研究,试图探讨此方法在深Ⅱ度烧伤早期创面组织进行性损伤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