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2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 构建携带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hIL-1Ra)或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rRv),体外转染免滑膜成纤维样细胞,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持续时间。方法 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酶切、连接目的基因与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筛出阳性克隆,经GP2-293细胞包装,收集病毒并鉴定;rRV-hlL-1Ra、rRV-hlI-10分别体外转染兔滑膜成纤维样细胞,RT-PcR测定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时间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印迹测定蛋白水平的表达与持续时间。结果 成功构建了携带hIL-1Ra或hIL-10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rRv-hIL-1Ra与rRV-hIL-10均能有效转染体外培养的兔滑膜成纤维样细胞,RT-PcR测定目的基因mRNA高峰均出现于转染后第5天左右。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均检测到hIL-lRa、hlL-10的表达。经G418筛选后的细胞中,hIL-1Ra的表达在转染后第30天内达高峰,至少持续60d:hIL-10的表达至少持续40d。结论 以重组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可以成功地将hIL-lRa或hIL-10基因导人体外培养的兔滑膜成纤维样细胞并实现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西拉普利和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联合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远期疗效。方法 共选择CHF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即利尿、扩血管、强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西拉普利2.5~5mg/d和比索洛尔2.5~7.5mg/d,(对心功能NYHA Ⅳ级者,将利尿剂稳定在合适剂量,症状平稳,比索洛尔从1.25mg/d起始,每2周视病情加量)。在治疗前和治疗期满4年时,分别对心功能NYHAII~m级的患者作6min步行试验。结果 在随访观察的4年期间,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分别为:治疗组24.13%,对照组82.14%,P〈0.005;病死率分别为:治疗组8.62%,对照组33.93%,P〈0.01,与治疗前作比较,治疗组在4年后心功能NYHA分级及6min步行距离均有明显改善,P〈0.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结论 西拉普利和比索洛尔联合应用治疗CHF,可以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IFN-γ诱导无血清培养人胎盘胎儿侧来源MSCs自噬的发生,并分析自噬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和无血清培养体系分离培养人胎盘胎儿侧来源MSCs,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分化培养体系鉴定细胞属性;用质量浓度50μg/L的IFN-γ处理人胎盘胎儿侧来源MSCs,以未处理细胞作为对照组,3-Ma处理为自噬抑制组;分别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基因LC3Ⅰ/Ⅱ的表达;mRFP-GFP-LC3腺病毒感染细胞,观察细胞内点状聚集的情况;MTT法检测IFN-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所分离细胞呈CD73、CD90和CD105阳性细胞,不表达CD14、CD34和CD45,具有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IFN-γ可提高LC3Ⅱ的表达量(P0.05),荧光共聚焦显微境观察到IFN-γ处理细胞中的点状聚集显著增加;3-Ma可解除IFN-γ对MSCs增殖能力的抑制(P0.05)。结论 IFN-γ诱导的自噬负调控人胎盘胎儿侧来源MSCs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84.
MR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脑外伤患者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扩散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出血性病灶和水肿性病灶检出均很敏感,尤其是对小出血灶和小水肿灶的检出能力显著超过自旋回波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对小出血灶有独特优势,其特征性表现是斑点状低信号周围有水肿环,而且通过消除脑脊液信号,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显示胼胝体水肿灶.讨论:与自旋回波序列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加敏感地检出脑内小病灶,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显示出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带孔骨针和钢缆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5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带孔骨针和钢缆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本组25例患者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按Bostma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17例,良8例,优良率100%。结论带孔骨针和钢缆内固定系统是治疗髌骨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适用不同类型的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确切、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小鼠暴露于异氟醚后前脑Caspase-3蛋白和氧自由基的变化,以了解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ceies,ROS)在异氟醚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6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氟醚组(Iso组,n=20)、二甲基硫脲±异氟醚组(DMTU±Iso组,n=8)、二甲基硫脲组...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M D T)模式在食管异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1例食管异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疗模式分为试验组(n=62)和对照组(n=59).试验组采用MDT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诊疗模式,对两组患者治疗等待时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平均治疗费用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治疗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日和平均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更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诊疗模式相比,MDT模式能为食管异物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能更早取出异物,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8.
患者,女,6 岁,因头痛、恶心、呕吐10 余天,突发抽搐并浅昏迷于2016年2月19日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呈浅昏迷状态,右侧瞳孔 5.0 mm,左侧瞳孔 3.0 mm,对光反射迟钝,双下肢病理反射阳性. 头颅MRI提示:胼胝体膝部、体部、双侧额叶、三脑室内、桥前池、鞍上池、双侧侧脑室内可见不规则形混杂信号影,呈分叶状,大小约 75 mm ×67 mm ×60 mm,增强扫描呈片状不均匀强化(图1-A). T1WI 呈低、稍低及高信号(图1 -B),T2WI 呈低、稍高及高信号(图1-C) ,压脂像呈低、稍高及高信号. 初步诊断:脑室内巨大占位性病变伴多发钙化,不除外畸胎瘤、胶质瘤. 头部 CT 示:不规则混杂密度的病变并脑积水(图1-D).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双极电凝镊与传统的剥离法实施扁桃体摘除的手术效果,探讨双极电凝镊在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扁桃体手术摘除的患者100例,前瞻性地分为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并发症、疼痛程度及恢复时间。结果:用双极电凝镊行扁桃体摘除与普通法扁桃体摘除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轻。结论:采用双极电凝镊扁桃体摘除手术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剥离法扁桃体摘除,两方法术后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其与总tau蛋白(P-tau/T-tau)比对预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人6个月内死亡和预后情况的诊断效能。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TBI病人90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记录病人随访6个月后死亡和预后情况,由此将病人分为死亡组、存活组、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伤后6小时内P-tau、P-tau/T-tau与GOS评分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前二者对死亡和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86例,死亡组发病至入院时间、P-tau、P-tau/T-tau均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u和P-tau/T-tau为死亡危险因素(P0.05);预后良好组GO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tau和P-tau/T-tau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u和P-tau/T-tau均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773、-0.745,均P=0.000);P-tau和P-tau/T-tau预测病人死亡的AUC分别为0.767与0.873、0.968与0.961,两者预测死亡(91.30%和91.34%)和预后(94.11%和91.24%)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tau水平和P-tau/T-tau值可有效预测TBI病人6个月内死亡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