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06篇 |
免费 | 815篇 |
国内免费 | 4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6篇 |
儿科学 | 90篇 |
妇产科学 | 140篇 |
基础医学 | 554篇 |
口腔科学 | 159篇 |
临床医学 | 2230篇 |
内科学 | 1555篇 |
皮肤病学 | 155篇 |
神经病学 | 226篇 |
特种医学 | 713篇 |
外科学 | 804篇 |
综合类 | 3851篇 |
预防医学 | 1522篇 |
眼科学 | 92篇 |
药学 | 1526篇 |
35篇 | |
中国医学 | 1704篇 |
肿瘤学 | 4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381篇 |
2022年 | 397篇 |
2021年 | 502篇 |
2020年 | 361篇 |
2019年 | 359篇 |
2018年 | 393篇 |
2017年 | 237篇 |
2016年 | 300篇 |
2015年 | 320篇 |
2014年 | 741篇 |
2013年 | 588篇 |
2012年 | 744篇 |
2011年 | 835篇 |
2010年 | 736篇 |
2009年 | 686篇 |
2008年 | 724篇 |
2007年 | 670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694篇 |
2004年 | 736篇 |
2003年 | 619篇 |
2002年 | 451篇 |
2001年 | 413篇 |
2000年 | 328篇 |
1999年 | 280篇 |
1998年 | 284篇 |
1997年 | 268篇 |
1996年 | 271篇 |
1995年 | 231篇 |
1994年 | 213篇 |
1993年 | 169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155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145篇 |
1988年 | 96篇 |
1987年 | 69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67篇 |
1984年 | 48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8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19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将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2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均连用14 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浓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MDA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SOD浓度均较治疗前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MD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血管疾病能增进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SOD,降低MDA,改善脑组织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962.
苯磺顺阿曲库铵是经典的非去极化中时效神经肌肉阻断剂,其合成方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查阅1982-2015年文献和专利,分析苯磺顺阿曲库铵的合成过程,对其合成路线和工艺技术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苯磺顺阿曲库铵合成工艺的总收率较低的原因,发现其手性药物拆分后的分离方法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63.
目的:对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统计麻醉性镇痛药物用量,用药天数,计算用药频度(DDDs),用药指数(DUI)。结果:吗啡、可待因占总用药频度的69.16%,其次是芬太尼占12.36%,哌替啶、布桂嗪分别占8.83%和6.89%。各药的用药指数均小于1.00。结论:麻醉性镇痛药总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吗啡、可待因用量居首,芬太尼、哌替啶用量在减少,布桂嗪用量变化不大,丁丙诺啡用于临床,其用量有迅速增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964.
目的 探讨分析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后输尿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34例出现输尿管狭窄患者作为狭窄组,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4.54±10.35)岁,按1∶1比例选取同期收治行输尿管钬激光碎石术后未出现输尿管狭窄的34例作为非狭窄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5.56±9.57)岁。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差异,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HMGB1、IL-1β、TGF-β1水平对钬激光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的预测效能。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HMGB1、IL-1β、TGF-β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狭窄组患者血清HMGB1、IL-1β、TGF-β1水平分别为(15.98±1.11)μg/L、(24.23±1.54)μg/L、(381.58±38.52)ng/L,均高于非狭窄组的(14.21±1.02)μg/L、(23.11±1.08)μg/L、(318.23±27.5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HMGB1、IL-1β、TGF-β1水平均可作为钬激光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的预测指标(Z=7.421、2.759、10.740,均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679、0.898,其中血清TGF-β1的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钬激光碎石术引起输尿管损伤可导致血清HMGB1、IL-1β、TGF-β1水平升高,患者血清HMGB1、IL-1β、TGF-β1水平可作为钬激光碎石术后输尿管狭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65.
目的 探讨4R危机管理理论在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预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82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76.17±9.27)岁,实施脓毒症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77.22±9.03)岁,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胃肠功能障碍预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损伤评分、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损伤评分[(19.41±3.15)分、(24.85±4.49)分]均低于对照组[(23.27±3.41)分、(29.07±5.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5、3.969,均P<0.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32%(3/41),明显低于对照组24.39%(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9,P=0.034)。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6%(40/41),高于对照组85.4%(3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P=0.048)。结论 运用4R危机管理理论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病情和胃肠功能,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66.
目的 制备抗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荧光单克隆抗体(单抗),并初步应用于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的病毒灭活验证。 方法 以SEOV L-99株灭活病毒原液为免疫原,采用小鼠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抗SEOV特异性单抗杂交瘤;小鼠体内诱生法制备单抗腹水,蛋白A亲和层析纯化单抗,并以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特异性;间接ELISA测定单抗效价和相对亲和力;纯化单抗采用搅拌法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并分别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与小鼠脑内接种法对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进行病毒灭活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4株特异性抗SEOV L-99株杂交瘤1D5、2E3、3A4及5B7。蛋白质印迹法鉴定4株单抗均与SEOV L-99株核衣壳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ELISA测定腹水效价为3.13×10-8~ 1.25×10-7;相对亲和力顺序为1D5>3A4>2E3>5B7;纯化抗体纯度>95%;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1D5株单抗的结合比率为3.4;直接免疫荧光法与小鼠脑内接种法检测盲传3代的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原液,病毒灭活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筛选到高效价特异性抗SEOV单抗,并制备成荧光单抗,可用于Ⅱ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生产工艺中的病毒灭活验证。 相似文献
967.
目的:评价复方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由感冒引起的发热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入选139例,完成135例,其中A组(试验组n=68)服用复方对乙酰氨基酚胶囊+模拟片;B组(对照组n=67)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模拟胶囊。2组按入组顺序服药,每日3次,疗程均为3~5d。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痊愈率为74 %,有效率达96 %,对照组痊愈率为69 %,有效率达91 % (P>0. 05),对发热和头痛的临床症状2组均有改善,试验组68例发热病人中有97 %病人恢复正常, 62例头痛病人有95 %的病人恢复正常;对照组65例发热病人和头痛病人分别有92 %和91 %恢复正常。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 % (1 /68),对照组为3 % (2 /67) (P>0. 05)。未出现严重及预料之外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对治疗感冒具有明显的效果。2药的疗效相仿,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适合中国人的肾移植术后他克莫司(FK506)治疗窗浓度范围。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5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口服FK506后12h的全血谷浓度,并观察排斥反应及肾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肾移植术后FK506的推荐治疗窗浓度范围0mo~1mo为9~14μg/L,2mo~3mo为8~12μg/L,4mo~6mo为6~10μg/L,7mo~12mo为4~6μg/L。结论:在上述治疗窗浓度范围内,既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抑制效果,又能减少排斥反应和肾毒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9.
970.
病毒唑体外抗副流感病毒(Ⅲ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病毒唑体外对副流感病毒( 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观察病毒唑在Hela细胞中对副流感病毒( 型)的抑制作用。结果:病毒唑半数中毒浓度(TC50 )为1783.86μg/ m l;抗副流感病毒( 型)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 )为11.5 3μg/ ml,治疗指数(TI)为15 4 .71;病毒唑对副流感病毒( 型)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P<0 .0 1) ;在感染病毒后0~2 4 h,每隔2小时加一次药,病毒唑的5 0、2 5、12 .5、6 .2 5 μg/ ml组对副流感病毒( 型)均有抑制作用(P<0 .0 1) ;病毒唑对副流感病毒( 型)有预防和中和作用(P <0 .0 1)。结论:病毒唑在Hela细胞中对副流感病毒( 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