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2篇 |
内科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77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利用床位移动追踪技术(movingbedinfusiontrack-ing,MobiTrak)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相结合的应用效果,探讨该技术在导致功能障碍的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男7例,女4例)下肢功能障碍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行下肢动脉增强MRA扫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从而获得下肢连续的动脉全程图像。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直观、完整地显示下肢的动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经手术及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结论MRI-MobiTrak造影剂跟踪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相似文献
22.
患者男,40岁,主因“行走凼难伴感觉障碍半年余”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直至颈部以下瘫痪.于当地医院行脊髓肿瘤切除术,术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无病理结果。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再次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伴感觉障碍,呈进行性加蘑。MRI:延颈交界处脊髓右前方,C2~4椎体平面,C5、6椎体平面脊髓右后方,L3~5椎体平面椎管内可见多发短T1短T2异常信号,T1WI压脂后呈稍高信号, 相似文献
23.
患者女,26岁,汉族,长期生活在甘肃陇南,因间歇性左侧腰背部疼痛2周入院,疼痛呈持续性绞痛,程度剧烈,伴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尿液中肉眼见间歇性透明葡萄样碎片.查体:左侧肾区叩击痛阳性,左输尿管走行区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包虫抗体过敏试验阳性,血清抗包虫抗体阳性.超声:左肾上极见一大小约5.8 cm×10.6 cm的混合回声肿块,界清,周边回声增强伴声影,其内见数个无回声的液性暗区,较大者大小约1.6 cm×2.1 cm,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CT平扫:左肾上极见一大小约6.0 cm ×8.5 cm多房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囊壁光整伴蛋壳样钙化,其内见车辐样分隔的多个囊腔(图1,2),左侧输尿管上段略扩张.术中所见:于左肾中上极外侧可触及大小约5.0 cm×10.0 cm的包块,突出于肾脏表面,质地韧,肾脏周围淋巴增生明显,完全游离肾脏后作左肾切除术.病理大体观:左肾中上极见一灰红色肿块,大小约5.9 cm×6.3 cm ×8.5 cm,切开后可见为多个灰白及灰红色囊腔,囊液较黏稠,并见似葡萄样碎片,邻近肾实质受压变薄;镜下(图3):囊壁呈分层状,分为两层,内层为生发层,见多发子囊与生发囊,外层为均质层状角质层.病理诊断:左肾包虫囊肿. 相似文献
24.
25.
26.
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与PSA单链抗体复合探针对前列腺癌的靶向显像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目的: 研究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与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rostate cancer specific antigen,PSA)单链抗体片段结合的复合纳米探针作为前列腺癌核磁共振靶向显像剂与治疗剂的可行性。方法: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CNPs)与前列腺癌特异性单链抗体片段(ScFv)桥联制备成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应用高分辨电镜、荧光光谱仪与磁强度计进行鉴定。将FMCNPsScFv与前列腺癌LNCaP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进入癌细胞的靶向性;采用MTT法评价复合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细胞移植模型,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鉴定;荷前列腺癌裸鼠尾静脉注射复合纳米探针,采用荧光成像系统观察纳米探针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消除过程;利用核磁共振观察复合纳米探针肿瘤靶向显像效果;给予体外磁场照射(100 W功率)30 min,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结果:成功制备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细胞培养实验显示复合纳米探针能够进入前列腺癌细胞质;在显像浓度范围内复合纳米探针细胞毒性很低,不影响细胞增殖。成功制备裸鼠前列腺癌模型。荧光成像系统显示复合纳米探针快速地在裸鼠各重要器官分布,并逐渐集中于肿瘤部位;核磁共振显示纳米探针在24 h内能够清晰显示前列腺癌图像;体外磁场照射4 d后,注射复合纳米探针的裸鼠肿瘤组织生长显著慢于对照裸鼠的肿瘤组织(P<0.05)。结论:制备的复合纳米探针FMCNPsScFv能有效地靶向前列腺癌组织,可用于前列腺癌的核磁共振成像,也能用于体外磁场作用下的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透视触发造影剂团追踪(FTB)技术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扫描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选择需要进行CE-MRA的25例患,于扫描前采用FTB技术,监测出主动脉及心脏内造影剂浓度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图后,再接着进行三维MRA扫描.结果:25例患均在最佳血管充盈时间进行了三维CE-MRA扫描,所有血管清晰显影图像效果好,其中8例正常,17例患有血管性疾病.结论:FTB技术能够提供造影剂团从注射部位到达兴趣血管的准确时间,使CE-MRA的扫描不受患条件、操作的经验和造影剂剂量等因素的影响,即可获得最佳CE-MRA图像,大大地改善了MRA影像的质量,提高了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个肿块(32例患者)的部位、MR信号和邻近大血管移位等情况.结果:病变分别位于颈动脉体(27个,2例为双侧性)、迷走神经体(6个,上颈部4个,中、下颈部各1个)及左侧后颈部(1个).右侧颈部15个,左侧19个.肿瘤形态为不规则形、纺锤形或类圆形;信号欠均匀,MR平扫(22/34)及增强后(18/29)可见"盐和胡椒征".22个肿块行MRA检查,表现为颈总动脉分叉扩大(18个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向前移位(4个迷走神经体瘤).2例恶性迷走神经体瘤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双肺转移.结论:根据肿瘤的部位、信号等MR表现,多数颈部副神经节瘤可在手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技术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 法34例疑有胆道梗阻的患者,在常规MRI扫描后,再以MRCP术行快速自旋回波重T2WI序列扫描,图像采用最大 强度投影法(MIP)重建。结果29例阳性患者清晰地显示了梗阻的部位、形态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结论 采用MRCP 技术,可以在不注入造影剂的情况下,取得类似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的造影效果。它对 胆道梗阻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大优势是无创伤性、无并发症。对年高、体弱及胆肠吻合术后ERCP插管困难者 尤为适宜,有望取代部分创伤性胆道造影技术。 相似文献
30.
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建立血源性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方法,分析成瘤率的影响因素,讨论MRI对脑膜及脑内转移瘤的检出效果及其表现基础.方法 3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从颈总动脉行血脑屏障开放接种VX2癌细胞,单纯接种VX2癌细胞及单纯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wk开始在不同时间行MRI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理取材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实验组脑膜成瘤率72%(21/29只),脑内成瘤率62%(18/29只).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TDPA)后T1WI有明显的增强效应.结论 上述方法制成的动物模型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