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4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4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39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26篇 |
内科学 | 37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23篇 |
特种医学 | 37篇 |
外科学 | 43篇 |
综合类 | 281篇 |
预防医学 | 116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21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87篇 |
肿瘤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991.
血清维生素A微量荧光测定法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使血清维生素A(VA)微量荧光测定法适用于大规模调查 ,我们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健康和营养监测 (NHANES)实验室SowellAnne博士指导下 ,改进了该方法并将其用于我国 14省 8669名学前儿童的血清VA 测定。1 材料和方法1 1 岛津RF— 5 4 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比色试管由美国CDC提供。1 2 试剂1 2 1 无水乙醇 美国Tedia公司产品 (色谱纯 )。或将国产无水乙醇 (化学纯 )脱醛除荧光 (5 0 0ml加1gAgNO3,2gNaOH摇匀 ,静置过夜 ,蒸馏收集沸点范围内的馏份 )。1 2 2 环己烷 加拿大Fis… 相似文献
992.
骨科术后导尿管拔管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通过对150例骨科手术患术后留置导屎管不同拔管方法的对比研究发现,在膀胱充盈状态下拔除屎管较一般传统方法更有利于患自行排屎的尽早恢复,可减少尿管的复插率.对预防院内泌屎系感染有积极意义。该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3.
开腹胆囊切除术( open cholecystectomy,OC)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其病死率(0%~0.3%)及胆道损伤率(0%~0.1%)较低,证明了此术式的安全性[1]。但较长的腹壁切口使患者不得不忍受长期疼痛且需较长时间的恢复。自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成功完成后,腹腔镜技术凭借其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美容效果好等诸多优势逐渐被人们认知、认可。在我国,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系于1990年6月成功实施了第1例LC,并于翌年1月在广州医学院进行了示范。此后,此手术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迅速开展,并推广到全国。在短短几年内,LC已取代了剖腹手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2]。 LC因其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美体效果好等优点,很快就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并迅速在全世界普及,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 KEUS等[3]针对56篇、共5246例胆囊切除术前瞻性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证实, LC 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死率方面与OC(包括小切口O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蓬勃发展,微创外科的理念“手术更加微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微创与美容的完美结合”[4],已被广大外科医师认同。 LC也经历了从经典的四孔法手术到微型腹腔镜手术、三孔法、双孔法手术甚至单孔法及机器人辅助等阶段。现就LC手术方式的选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C、B基因型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共研究CHB患者71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HBV DNA >103拷贝/ml,其中C基因型34例(47.89%),B基因型36例(50.70%).比较C、B基因型感染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TL表面PD-1的表达水平、HBV特异性CTL水平、HBV DNA水平、ALT和TBil的水平.结果 CHB 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的表达水平(37.30±3.05%)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26.19±3.06%),t=15.47,P<0.001,HBV特异性CTL水平(0.25±0.03%)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0.45±0.13%),t=21.54,P<0.001,HBV DNA水平(6.75±0.77lo9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4.96±1.12 log10拷贝/ml),t=7.93,P<0.001,ALT水平(487.39±87.36IU/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235.25±90.91IU/L),t=12.32,P<0.001,TBil水平(49.73±6.45)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28.48±5.89%),t=9.01,P<0.001.结论 CHB C基因型感染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导致C基因型感染者HBV特异性CTL水平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因此,肝功能损害比B基因型感染者重. 相似文献
995.
穴位注射分型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比较黄芪、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与氟西汀(百忧解)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63例中风后抑郁患者被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31例(治疗组)和氟西汀组32例(对照组),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末分别对疗效进行评估,并比较其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6%,对照组的有效率78.1%,两组疗效相当.结论:黄芪、当归注射液分型穴位注射能有效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秦皮甲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秦皮甲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秦皮甲素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对秦皮甲素吸收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秦皮甲素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秦皮甲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从单层细胞层顶端到基底端的转运与基底端到顶端的转运大致相同;随着秦皮甲素质量浓度的增加,顶端到基底端方向的吸收量近似线性增加,基底端到顶端方向的分泌量近似线性增加.结论:秦皮甲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997.
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CYP450)是药物代谢的重要酶系,研究CYP450对阐明药物代谢通路、相互作用、代谢多态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探针底物法(Cocktail法)在研究CYP450亚型酶活性应用广泛,具有高效、准确、灵敏、高通量的特点.但CYP450亚型酶存在种属差异、性别差异、探针药物的特异性等方面的问题.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Cocktail法研究CYP450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8.
采用鸡尾酒(cocktail)探针药物法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造成的抑郁状态对大鼠体内6种CYP450亚酶活性的影响。根据Katz法建立CUMS大鼠抑郁模型;分别选用甲苯磺丁脲、氯唑沙宗、茶碱、咪达唑仑、奥美拉唑及右美沙芬作为大鼠CYP2C6、CYP2E1、CYP1A2、CYP3A2、CYP2D1、CYP2D2的探针底物,采用液质联用法(LC-MS/MS)测定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体内6种混合探针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茶碱和氯唑沙宗代谢显著加快(P<0.01),甲苯磺丁脲、右美沙芬、奥美拉唑、咪达唑仑的代谢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造成的抑郁状态对CYP1A2有强诱导、对CYP2E1有中强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9.
VA缺乏在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学前儿中流行。全球有4000万/年儿童患VA缺乏症,我国20-50%的儿童VA不足或缺乏。VA缺乏成倍增加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感染又使体内VA更缺乏,故以VA辅助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基于系统虚拟药理学研究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聚集药效物质基础,对该复方作用效应在分子网络层面上进行探析。方法:选择了16个血小板聚集相关靶点,构建该组方化学成分分子数据库,探讨数据库分子与血小板聚集靶点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该组方与16个血小板聚集靶点均有一定的潜在协同效应;并应用药理学实验对部分数据进行了验证。结论:本实验从分子层次上阐释了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聚集系统药效物质基础,为该组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寻找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