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累及多脏器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样。我院从1991~1996年共收治SLE48例,其中确诊前误诊21例,误诊率43.75%。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4.
天然免疫系统被认为是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组织坏死与损伤等非病原因素也可激活天然免疫。因此,引起天然免疫系统反应的危险信号既可以是外源性的病原体也可以是内源性的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45.
国产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0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46.
体温监测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判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玲  雷玉华 《黑龙江医学》2003,27(4):320-320
任何手术都有潜在感染的可能 ,手术后切口感染不但给病人增加痛苦 ,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延长住院时间 ,影响病人情绪 ,对手术后疾病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1 年龄与个体差异对体温的影响1 1 人体的体温是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调节的 ,由于个体差异以及机体抵抗力的不同 ,每个人的体温都各有不同 ,但人体的体温不能高于 37℃以上 ,儿童除外。外科手术的病人多有不超过 3d的术后吸收热过程 ,体温多不超过 37 5℃ ,如 7d后病人体温达 37 5℃ ,乃至 38℃以上多可判断有手术后感染。所以 ,手术后病人体温的变化对及时监测和判断术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心脏超声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将11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64例)和窦性心律(窦律)组(52例),统计分析换瓣前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面积(MO)、三尖瓣反流量(TR)、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LAD、RAD、RVD、IVST、PWT及mPAP增大,而LVEDD与MO缩小,LVEF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mPAP与房颤呈正相关,而LVEDD、LVEF及MO与房颤呈负相关。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8.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22例。急性期STV3R~STV7R可见典型的心肌梗死的ST-T动态变化。20例合并下壁、后壁梗死,18例STⅢ>STⅡ;合并房室传导阻滞8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房颤动5例。结论:ARVI常合并下后壁梗死和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应动态、全面分析心电图的变化才能作出正确完整的诊断。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植入Firebird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再狭窄率.结果 共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113枚.86例患者住院期间无血栓形成和临床随访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国产药物支架近期能够有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50.
摘要:目的 探讨首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E/e'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 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心功能Ⅰ~Ⅱ级的患者466例。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 E/e'。按 E/e'三分位数分为 E/e'<8.8、8.8≤E/e'<13.5、E/e'≥13.5三组,对患 者进行随访研究,分析 E/e'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BMI、CHADS2、CHA2DS2- VASc、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持续性房颤、既往合并高血压病(HBP)、糖尿病(DM)、既往缺 血性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IS/TIA)、慢性肾功能不全、颈动脉斑块的比例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进一步将 CHA2DS2-VASc评分根据分值分为0~1分、2~4分、5~7分、8~9分4组。随着 CHA2DS2-VASc 评分的增高,E/e'呈明显上升趋势,E/e'与 CHA2DS2-VASc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213,P<0.01)。在平均36.6个月 的随访时间内,共有17例患者出现新发IS/TIA。IS/TIA 组 E/e'、LAD、CHA2DS2-VASc、既往合并IS/TIA 病史和颈 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高于非IS/TIA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E/e'≥13.5 组缺血性脑卒中(P=0.041)、心衰(P=0.036)的累计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8.8≤E/e'<13.5、E/e'≥13.5、年龄≥75岁、吸烟、BMI、HBP、DM、既往IS/TIA、颈动脉斑块,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 物使用,及 LAD为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示:E/e'≥13.5(HR:2.103,95%CI: 1.721~3.059,P=0.011)、颈动脉斑块(HR:1.591,95%CI:1.041~3.125,P=0.008)、年龄≥75岁(HR:1.621,95% CI:1.351~2.868,P=0.035)、LAD(HR:2.057,95%CI:1.896~3.400,P=0.003)均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 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E/e'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95%CI:0.537~0.779),最佳截断值 为13.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6%和74.6%。结论 房颤患者 E/e'升高及颈动脉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 立危险因素。在房颤的临床管理中,除了常规行 CHA2DS2-VASc评分外,系统评估房颤患者心室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硬 化斑块对减少栓塞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