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4篇 |
免费 | 188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17篇 |
妇产科学 | 34篇 |
基础医学 | 164篇 |
口腔科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416篇 |
内科学 | 147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9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25篇 |
综合类 | 727篇 |
预防医学 | 672篇 |
眼科学 | 42篇 |
药学 | 23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418篇 |
肿瘤学 | 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91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14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202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54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31.
肝血流图检查能间接反映肝脏瞬间血流状态,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我科应用该方法观察各种肝脏疾病和正常人的目的,在于认识其变化的规律性,探讨临床意义;分析其优缺点,寻求改进措施。材料和方法一、病例系本院住院部和门诊确诊肝脏疾病患者,共156例,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3例,迁延性肝炎85例,慢性肝炎15例,肝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系统评价产妇产后母婴连结与抑郁及焦虑的相关性,为临床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以促进母婴连结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母婴连结与抑郁及焦虑相关性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0月。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总样本量为6 221,文献质量总体较好。Meta分析显示,采用产后连结问卷及母婴连结量表测量的母婴连结与抑郁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5%CI=(0.34,0.49)]及0.24[95%CI=(0.09,0.39)],产后母婴连结与焦虑合并相关系数为0.30[95%CI=(0.09,0.49)]。母婴连结与抑郁间相关系数随样本量的增大而增大,呈规律性变化;不同发表年份测出的相关系数不同,但变化无规律;年龄≥30岁产妇测出的相关系数大于年龄<30岁者。在样本类型亚组中,双样本(抑郁或焦虑的临床样本/健康人群样本对照组)测得的相关系数最高,抑郁或焦虑的临床样本最小,健康人群样本居中。
结论 产妇产后母婴连结与抑郁存在弱/中相关性,与焦虑存在弱相关性,且不同样本类型、发表年份、样本量之间存在差异。进行产妇心理健康干预将会有利于改善母婴连结质量。 相似文献
33.
傅兰肖雪李娜陈文彬韩佳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60(2):41
文章从安排诊疗分区,设置护理单元岗位责任制,细化医护人员防护措施,管理儿童患者的陪同人员,落实儿童患者及其家属居家护理宣教方面,概括了青岛市口腔医院的儿童口腔应急护理管理方法,为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儿童口腔科的防护与救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针对性口轻修复治疗在老年口腔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1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患的46例老年口腔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86.96%,高于对照组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罹患多种口腔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患者自身基础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患者口腔疾病的种类、部位、性质以及治疗目标需要制定针对性口腔修复计划,可提高患者口腔疾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35.
36.
背景与目的 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其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但是其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白藜芦醇对甲状腺乳头状细胞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裸鼠背部皮下接种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悬液建立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白藜芦醇(2.5、5、10 mg/kg)治疗组,每组10只。白藜芦醇各剂量组裸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白藜芦醇,模型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21 d。记录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21 d后处死各组小鼠,称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行肿瘤组织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形态和凋亡情况;用qRT-PCR法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分子(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的移植瘤生长速度均被抑制,21 d后的移植瘤质量均明显减小,且抑瘤率随白藜芦醇剂量的增加而加大(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肿瘤组织中癌细胞呈片状,形态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核大,可见核分裂象,极性紊乱;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减少、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固缩、核分裂较少、不同程度片状坏死。与模型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的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增加;E-cadherin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量升高,N-cadherin、vimentin和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caspase-3 mRNA水平降低,切割型caspase-3蛋白表达量升高,且以上变化在3个剂量白藜芦醇治疗组均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逆转EMT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深入了解乳腺癌乳房再造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真实体验,为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法,以目的抽样法联合滚雪球抽样法选取12例乳腺癌乳房再造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或电话访谈形式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自我反思、自我重塑(人生价值观的改变、个人力量增强、对疾病认识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自我实现(积极心理、有效应对、利他行为)3个主题及6个亚主题。结论 乳腺癌乳房再造术后患者在对抗逆境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创伤后成长,并呈现出积极自我变化。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积极体验,激发患者积极力量,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8.
39.
终池闭式引流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深静脉导管终池置入进行闭式循环引流置换脑脊液。结果置管时间为4~8d,无1例发生继发性颅内感染及脑疝等并发症。治愈20例,好转6例,无效4例,其中1例因再出血病情加重死亡,总有效率86.7%。提出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中准确传递所需用物,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和置换速度,做好引流管护理,可促进颅内积血消散,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估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组OVCF 86例(110椎),随机分成2组:A组43例(54椎),男12例,女31例,年龄56~76岁,平均65.8岁。胸腰段后凸17°~39°(25.5°±6.4°),局麻下行PKP。B组43例(56椎),男12例,女31例,年龄58~78岁,平均67.4岁。胸腰段后凸19°~36°(27.6°±5.9°),全麻下行PKP。术前骨密度检查示,均存在中、重度骨质疏松。两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均予密盖息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椎体前、中份高度,脊柱后凸角度,术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骨水泥渗漏率,术中出血量,主观满意度(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估2种麻醉方法对PKP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胸腰段后凸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A组椎体前、中份高度分别为原高度的(58.2±15.3)%和(53.4±18.5)%,术后为(83.2±22.4)%和(76.3±24.3)%(P0.01)。术前B组椎体前、中份高度分别为原高度的(56.5±16.3)%和(54.6±17.2)%,术后为(88.3±20.7)%和(83.5±21.6)%(P0.01)。B组椎体复位效果优于A组(P0.05)。A组后凸矫正至术后的17.5°±6.3°(P0.01)。B组后凸矫正至术后的13.2°±6.8°(P0.01)。B组后凸改善优于A组(P0.05)。A组无1例发生神经并发症,骨水泥渗漏4椎(7.4%),手术时间(32.5±7.5)min/椎,住院时间(5.2±1.6)d,术中出血量(26.5±4.3)ml,术前VAS评分(8.5±2.3)分,术后2 d降低到(2.4±1.3)分。B组发生神经并发症2例(4.7%),骨水泥渗漏4椎(7.1%),手术时间(42.3±8.2)min/椎,住院时间(7.1±2.1)d,术中出血量(27.2±5.2)ml,术前VAS评分(8.3±2.5)分,术后2 d降低到(2.5±1.5)分。B组神经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主观满意度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下行PKP与局麻相比,前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椎体复位效果,但神经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后者增多,且手术、住院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主观满意度与后者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