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药驾(DUID)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其中因素之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酒驾的危害性众所周知,而药驾所带来的危害性,却鲜为人知.本文从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驾驶员的影响开始,提出应重视DUID,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检测手段,自我的避免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的防治,努力的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创造出安全、文明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白芥子挥发油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挥发油提取,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色谱柱:RTX-5毛细管柱(30m×0.53mm×3.0μm);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60℃;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速为3ml/min;进样方式为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0∶1;进样量:2μl。结果异硫氰酸烯丙酯在10~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7.64%(RSD=2.39%)。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白芥子挥发油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藤黄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新藤黄酸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并考察新藤黄酸在浓度为3.0、10、30ug/mL、以及不同肠段(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对新藤黄酸吸收的影响,用HPLC-UV测定新藤黄酸的浓度。结果:在3.0~30ug/mL范围内新藤黄酸的浓度与吸收速率成线性关系,新藤黄酸在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分别为(0.03944±0.00158)、(0.04012±0.00103)、(0.04104±0.00124)、(0.08620±0.00272)h_。。结论:新藤黄酸在大鼠肠道符合一级动力学的吸收过程,在大鼠肠道为被动扩散的吸收机制。新藤黄酸在大鼠的各个肠道都有吸收,因此将新藤黄酸设计为控释制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支气管上皮MRP1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及化痰降气方逆转的作用。方法:采用烟熏复合木瓜蛋白酶雾化吸入法制备COPD大鼠模型,将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另以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化痰降气方(生药5.8g/kg)i.g.治疗给药,2次/d,连续15d后,分别采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肺支气管上皮MRP1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化痰降气方治疗能明显改善COPD模型大鼠的肺功能;COPD模型组MRP1mRNA及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与COPD模型组比较,化痰降气方治疗组MRP1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化痰降气方能逆转COPD状态下MRP1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COPD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具有潜在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蛋白酪氨酸激酶双重抑制作用的抗肿瘤化合物氯硝柳胺丙戊酸酯进行体外水解动力学、血浆稳定性及体内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HPLC法研究体外氯硝柳胺丙戊酸酯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血浆中的稳定性,以及体内研究大鼠静脉注射10 mg·kg-1氯硝柳胺丙戊酸酯后,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氯硝柳胺丙戊酸酯及氯硝柳胺的浓度,对其血药浓度-时间采用BABP 3.0软件拟合,估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氯硝柳胺丙戊酸酯、氯硝柳胺在血浆中0.1-10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回收率>80%和日内及日间精密度<10%;氯硝柳胺丙戊酸酯体外在酸性及中性水溶液中比较稳定,在碱性水溶液中易水解,在体外血浆中水解半衰期为8.5 min;氯硝柳胺丙戊酸酯以10 mg·kg-1静脉给药后,氯硝柳胺丙戊酸酯在大鼠体内的T12为(14.25±2.43) min,AUC0-t 为(280.6±39.7) min·mg·L-1,氯硝柳胺在大鼠体内的T12为(1.61±0.32) min,AUC0-t 为(57.1±20.4) min·mg·L-1.结论 氯硝柳胺丙戊酸酯在体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体内能够水解成氯硝柳胺和丙戊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