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44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8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01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336篇
预防医学   14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27篇
  4篇
中国医学   157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应用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某院2020年6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65例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异丙托溴铵与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雾化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炎症水平、免疫功能、呼吸道合胞病毒(RSV)4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65.63%)(P<0.05);观察组EOS、CRP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SV4个月复发率(9.09%)低于对照组(28.13%)(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联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可有效降低炎症水平及RSV4个月复发率,提高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2.
<正>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属于副黏病毒科,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每年约40%~50%住院治疗的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25%的婴幼儿肺炎由RSV感染所致。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特有的儿茶素,含量最高,占茶多酚制品的40%~50%。现代科学研究表明EGCG能显著抗突变、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肝脂和胆固醇的增加,对痢疾、伤寒、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国外文献报道EGCG体外可通过抑制HIV-1逆转录酶活性发挥抗HIV作用,另外还可通过抑制细胞内内涵体或溶酶体酸化影响流感病毒的感染性,但未见报道EGCG抗RSV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br〉 目的: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br〉 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遵循组间民族、性别及年龄等相匹配原则筛选180例研究对象,其中120例分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组及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血瘀证组,每组60例;健康对照组60例。抽取受试者外周血的血清样本,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并绘制蛋白质质谱图,随后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识别蛋白峰信息,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血清诊断模型,并通过双盲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及通过ExPASy数据库对相关差异蛋白进行蛋白检索。结果与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非血瘀证及健康者各组之间找到11个蛋白质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个蛋白质呈高表达、9个蛋白质呈低表达;用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血清学诊断模型并验证,其敏感性为86.667%,特异性为94.167%,阳性预测值为88.136%。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由11个差异蛋白组成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血清标志物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 观察五虎汤对婴幼儿哮喘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共刺激分子CD80、 CD83和CD86表达的影响,为探讨五虎汤防治本病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6.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规律,构建出血瘀证血清诊断模型,初步探讨其发病及辩证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等匹配的原则募集180例研究对象,包括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血瘀证患者、壮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汉族LIDP非血瘀证患者、壮族健康者及汉族健康者各30例。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各组血清样本并绘制蛋白质质谱图,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蛋白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识别差异蛋白,进而建立并验证血清诊断模型,并最终对部分差异蛋白进行液质联用串联质谱分析。[结果]在分子量为1 000~50 000 Da范围内组间共检出13个表达显著差异的蛋白峰(P<0.05)。对其中的6个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壮族LIDP血瘀证患者中有2个为高表达,4个为低表达。所建立的壮族LIDP血瘀证血清学诊断模型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3.75%。经113例独立血清样本盲法验证,该模型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95.79%,阳性预测值为94.44%。[结论]由13个差异表达蛋白构成的诊断模型可区分壮族LIDP血瘀证与LIDP其他中医证型及健康人。  相似文献   
77.
目的确定单纯西药、太极拳结合药物改善饮食结构等不同干预措施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CVF)中的作用,寻找一种适合COPD合并OP患者预防OCVF的预防方法。方法将90例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分为对照组、西药组、综合组(太极拳结合西药及改善饮食结构),每组30例,随机分组后予以不同的干预方法。对照组:告知患者病情,嘱患者平常行动小心,减少负重。西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四联抗骨质疏松药物抗骨质疏松。综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上太极拳练习,指导研究对象有规律地打太极拳,同时指导其改善饮食结构。观测并比较各组椎体骨折发生率、腰椎椎体QCT值变化及跌倒发生次数。结果随访1年内各组胸腰椎椎体骨折发生率组间比较对照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与综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腰椎QCT比较显示对照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腰椎QCT比较显示对照组与其他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综合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1年内跌倒发生次数对比,对照组发生次数明显较其它2组多(P0.05),西药与综合组跌倒发生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太极拳结合西药及药膳饮食对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骨折发生率、减少跌倒次数及控制骨质疏松进展。但随访中不能配合的患者最多,有待进一步增大样本量研究及优化。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分析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VSD在治疗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5例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患者资料,行常规病灶清除术后,改良组15例采用双套管脉冲冲洗结合VSD持续引流7天,并与传统组10例持续灌洗引流14天比较,随访6个月。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局部炎症消退时间及复发率等。结果: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均一期愈合,均无复发病例,但改良组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7天(P=0.001和P=0.002)、14天(P=0.000和P=0.000)较传统组下降明显。同时改良组在住院时间(P=0.001),术后换药次数(P=0.000),局部炎症消退时间(P=0.001)等相较传统组有显著性改善。在手术时间(P=0.646)和复发率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VSD法将可调控的脉冲冲洗技术与VSD技术相结合,能迅速控制炎症,有效促进骨髓炎清创术后的恢复,便于术后管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骨髓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9.
通常将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2小时抬高的ST段下降程度作为判断阻塞冠脉是否再通的标准,并将溶栓后ST段变化情况用于溶栓后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是否选择介入疗法(PCI)。本文在采用静脉溶栓后1小时ST段下降程度作为预后的指标,观察是否可采用更早期ST段下降程度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红外线热成像仪与接触式皮温仪在皮瓣术后血运监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分别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和接触式皮温仪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显微外科病房行皮瓣修复术的50例患者进行术后即刻至术后第7天的皮温监测,比较不同护士操作耗时,两种仪器在皮瓣测温效率、在不同测量时间上的温度差异,以及红外线热成像仪在距皮瓣区域不同高度测得温度数值差异。结果 不同护士使用两种设备的操作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对皮瓣区域进行测温耗时更短[(39.28±3.52) vs.(103.85±9.09) s,P<0.001];红外线热成像仪所测皮温高于接触式皮温仪(P<0.001),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在30 cm处测量的皮瓣温度高于50 cm处测量的皮瓣温度(P=0.006),但二者的温差均趋于稳定。结论 红外线热成像仪无论在测温时间、操作便捷性,还是对皮瓣术后温度变化敏感性方面都优于接触式皮温仪。红外线热成像仪采集的热像图,可为皮瓣血管危象识别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可视性、客观性的血运监测辅助设备,在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